城市更新下烟台火车站商圈交通提升对策研究

2021-02-18 11:24
智能城市 2021年23期
关键词:泊位商圈火车站

杨 阳

(烟台市城市规划编研中心(烟台市规划设计院),山东烟台 264000)

烟台火车站位于老城区,是烟台中心城区内相对发达的地区、商业商务中心。商圈周边用地繁杂,铁路穿过导致用地南北分隔,区域集中了火车站、汽车站及港口等交通枢纽设施,片区交通需求复杂,对外交通集散压力大,跨区过境交通、枢纽转换交通、区域生活性交通以及商圈交通混杂,需要对商圈交通空间进行优化提升,支撑城市开发进程。

1 现状问题分析

1.1 土地利用

火车站商圈被铁路线及编组站一分为二,南侧商业商务设施密集,用地开发密度相对较高;北侧为幸福片区(居住人口30万)和芝罘湾片区(烟台老港区,并有烟台港客运站),主要依靠两处跨铁路通道与南侧实现交通联系。

1.2 道路系统

火车站商圈现状路网总体呈方格网布局,整体路网密度偏低;路网级配不合理,主干路交通功能混杂,次干路和支路系统性较差。高峰时段关键节点和通道交通拥堵严重,下穿铁路段均呈现持续性拥堵,芝罘屯路下穿铁路段与青年路下穿铁路段交叉口出现转向交通拥堵回溯至路段的情况。

1.3 公交系统

火车站商圈公交线路过于集中,受限于道路网络,公交线路及站点主要集中在青年路、北马路和环海路上。公共交通线路覆盖不均匀,公共交通服务范围及服务水平受限。

1.4 静态交通

火车站商圈约有11万人,小汽车拥有量约2.4万辆,居住停车泊位需求为2.4万个;小汽车吸引量约3万车次,周转率和停放比按照3.5~4.5、0.8计算,非居住停车泊位需求为0.57万个,泊位总需求约3万个。通过调查,总泊位供给约0.7万~0.8万个,缺口达70%左右。现状停车问题主要体现在老居住社区泊位配置不足、单体规模较小的公共建筑停车泊位配置不足、缺乏独立公共停车库。

2 交通预测

2.1 用地规划

从未来城市发展来看,火车站站前商务商业组团依托既有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通过旧城更新进行商业扩容,打造高密度站前商务商业中心,规划商业建筑量约75万m2,商务建筑量约80万m2。

2.2 交通量预测

以规划路网及用地为依据,利用铁路、山体等天然条件为边界,将片区划分为63个内部交通小区和8个外部小区,建立了交通需求预测模型。

烟台火车站商圈四阶段模型交通量预测如图1所示。

图1 烟台火车站商圈四阶段模型交通量预测

根据模型预测,区域呈现南北向跨片区交通和东西向对外交通分布,跨铁路的需求明显。规划年跨铁路的机动车高峰需求总量约16597pcu/h(双向),需要至少24条车道。

3 改善方案

3.1 完善商圈路网,新增跨铁路通道

(1)完善主次干网,新增跨铁路通道。新增珠玑南路—福河路、海港路跨海隧道等主干路以及珠玑北路—新桥东路、华信家园东侧道路、建设路北延、毓璜顶北路—焕新路等次干路。

(2)完善支路网,提高路网密度。打通火车站北广场道路,减少火车站车辆对海港路的影响,北马路增加下客专用车道,减少送旅客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开放烟台港和大悦城内部道路,打通滨海路;打通振华商厦南侧道路,缓解西大街以及海港路交通压力。

3.2 改善瓶颈交通,击破交通堵点

(1)芝罘屯路下穿铁路节点处路段为双向六车道,客流主方向为南—北、西—南方向。该路段与南北两侧路段通行能力不匹配,已成为路网瓶颈点,早晚高峰极易形成交通堵点。

建议在该处新增幸福路—芝罘屯路双向4车道跨铁路桥或隧道,将幸福路由双4拓宽至双6,有效分离交叉口南—北主流向车流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快速疏解南北向通过性交通,改善下穿铁路通道瓶颈。分析新增跨铁路桥模型效果,改造前交叉口服务水平为F级,车均延误约100s;改造后交叉口服务水平为C级,车均延误26s。

瓶颈节点交通改善效果如图2所示。

图2 瓶颈节点交通改善效果

(2)建议青年路下穿铁路后,继续向南下穿芝罘屯路—北马路,快速疏解青年路南北向通过性交通。

3.3 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合理引导公交出行

(1)提升常规公交服务水平,通过地铁、公交、旅游巴士、绿道等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面、换乘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结合商圈客流量设计重要公交站点集散场地规模,优化轨道交通、公交站点交通换乘线路组织,增加公交出行意愿;布局完善、美观的标识标牌,引导人流通往商圈。通过地下通道、建筑内部设置公共交通出入口等方式,强化公交与商业设施之间联系。

(2)对接轨道交通,结合3个轨道交通站点建设,采用步行通道、上盖商业综合体等形式,使轨道交通出入口与商业通道紧密衔接,合理引导人流与消费空间的连接。

3.4 整合交通枢纽资源,优化枢纽交通换乘

(1)商圈内现有4处长途汽车站,功能重复且对城市交通运行产生较大干扰,应进行合并。建议将4处公路汽车站合并至烟台站火车站,打造集铁路、长途客运、地铁、公交于一体的换乘便捷的综合交通枢纽。原汽车站用地可以考虑作为新增线路的公交首末站使用,或在开发过程中保留其公交枢纽功能进行综合开发。

(2)加强港口、火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与商圈主要节点、城市主要景点一站式交通服务,提供固定班车或摆渡车、微公交等服务,提高外来旅客进入商圈的频次、频率。

3.5 有效剥离对外交通,交通组织精细管理

构建从宏观区域、商圈到微观路段、节点,从小汽车、公交车到慢行系统的多层次、多维度道路交通管理体系,采用分层次、多要素的协同管理思路,对火车站商圈进行交通组织优化。

针对区域内交通流,通过交叉口渠化、改进信号配时、机动车禁左、潮汐交通以及绿波交通等措施合理引导车流分布,提高路段和交叉口通行能力。

通过在既有道路网上设置单行,减少车流冲突和交织,适度满足沿线地块的进出交通需求,避免大范围绕行、从绿色交通、人本位出发,合理组织人行交通,减少与车行交通冲突,提高人行安全。

3.6 优化停车供给,构建智慧交通系统

针对路内停车,合理评估并优化布局,恢复支小道路应有的交通功能,在居住区周边道路新增夜间路内时段性停车泊位。采用累进计费模式建立路内停车收费体系,发挥价格调节机制,提高路内泊位周转率,引导路内泊位短时停车。针对地下停车,增加智慧指示牌等引导设施,提高停车的智慧性、便捷性,增强地下停车意愿。针对停车供给,旧建筑配建不足、小型建筑无配建、枢纽等特殊需求等会导致区域整体配建泊位不足,需要以公共停车的形式进行补充。通过旧城更新及新建地块增加停车位供给,满足居住小区停车需求,鼓励通过统筹小区内空余场地改扩建停车库,解决停车供求矛盾。

3.7 提升完整街道品质,打造人本交通空间

(1)结合城市慢行步道、商业步行街、人行过街设施,优化城市道路两侧人行道环境品质,通过视觉标识系统一体化、增补街道家具、多样化景观小品,打造精致的商圈街道步行环境,将商业空间与交通枢纽、城市游憩空间、观光空间紧密结合。打造景观节点和多频次消费节点,形成连续、完整、安全的步行空间,增强街道休闲、交往功能。

(2)利用内部道路设置慢行专用道、慢行和公交道路,针对现状复杂难以进行更新改造的地区,倡导打通旧小区公共步行通道,缩小地块尺度。

(3)在烟台站周边打造立体、开放、共享的空中走廊,向周边公共建筑延展,有效连接火车站、港口、公共建筑,构筑空中的步行空间,实现各功能区之间的自由通行,提升各交通方式间换乘和各功能区间的连通效率。

(4)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在站点周边鼓励地下空间高强度开发,与轨道站点无缝衔接,鼓励轨道地下空间与周边物业衔接,实现轨道站点周边用地功能与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4 结语

依托既有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从完善商圈路网、改善瓶颈交通、引导公交出行、整合枢纽资源、精细交通管理、构建智慧交通、提升完整街道品质、打造人本交通空间等多个层面统筹规划,提升交通空间,发挥交通枢纽和商圈对土地利用价值的带动力,利用土地增值带动城市更新,形成闭合的良性发展环,使火车站商圈成为展现城市地域文化的城市之窗、城市地标。

猜你喜欢
泊位商圈火车站
打造世界级文旅窗口 构建千亿级黄金商圈
火车站英语
Train Station火车站
机器学习在商圈运用管理中的应用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下)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上)
农产品电商圈的“乌托邦”
湄洲湾港斗尾港区部分泊位竣工验收
基于排队论的区域路内停车最优泊位占用率研究
商圈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