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以广西博白县松茂村昌穆荘为例

2021-02-19 01:48
智能城市 2021年24期
关键词:围城风貌格局

李 鸣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00)

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2019年6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明确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在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方面,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明确森林、河湖、草原等生态空间,尽可能多地保留乡村原有的地貌、自然形态等,系统保护好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在统筹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划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提出历史文化景观整体保护措施,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加强各类建设的风貌规划和引导,保护村庄的特色风貌。博白县松旺镇昌穆荘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是朱熹后人聚居的传统客家村落。文章规划以朱子客家文化为核心,梳理村落发展脉络,通过“文化修补”“新旧有别”、微创新、公众参与等方式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1 昌穆荘发展脉络及历史变迁

1.1 宗族迁徙

昌穆荘的变迁是一部朱熹后裔宗族迁徙史。据昌穆荘朱熹后裔族谱及相关历史考证,朱熹二十三世孙朱宗腾、朱宗耀兄弟俩从茂山村迁至樟木塱(昌穆荘)筑城建村,并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围城竣工后定居于此,至今已有219年历史。

1.2 村落传统格局

昌穆荘的社会系统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村庄的空间布局体现了内聚向心的布局模式,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自然环境、河塘水系,呈现出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特征。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昌穆荘的村落形态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

(1)传统格局——“船地”格局。

昌穆荘筑城的先人根据山形水势,因势利导,将围城的长轴方向与沿汇水方向保持一致,整个围城形态形似“船地”,将美好的愿景与山水格局相融合。“船地”象征为江河大海上航行的大船,满载朱氏家族子孙万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2)发展格局——“一船两翼”格局。

到了近代,城内人口增多,受围城空间所限,新增房屋开始围绕围城及两侧道路布局,逐渐形成现在“一船两翼”的格局。

2 工作思路与方法

2.1 追本溯源——梳理村庄发展脉络

梳理昌穆荘的发展与朱子后裔宗族迁徙的关系以及村庄的历史演变过程,发现昌穆荘的变迁是一部朱熹后裔宗族迁徙史,是研究客家迁移、朱子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从情感价值、景观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综合评价昌穆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昌穆荘拥有背山面水的自然格局、城防体系完整、传统风貌清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等特点。规划分析总结了昌穆荘独特的选址文化——三山相聚、三水相汇,从朱熹后代迁徙的历程分析村落演变发展过程,总结昌穆荘的整体空间形态为“一船两翼”,村落空间结构为“一核一房二城二塘四院”,抓住村落的灵魂。

2.2 回归本真——再现原有空间肌理

针对村庄格局肌理特色迷失的现状,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规划,在当地居民的热心参与和大力配合下,对围城内遗存展开地毯式踏勘,对原有建筑布局情况进行核实,尽最大努力再现原有村落空间肌理。根据村民回忆讲述及现场验证,按照原有院落布局恢复了路网格局及七个院落空间,真实再现村子原有空间肌理。

2.3 文化回归——再现及展示村落文化

梳理村落文化特色,将文化再现与展示落实到具体的建筑及场所空间内,采用叙事线路串联文化资源,向游客及子孙后代展示昌穆荘深厚的历史文化,通过文化展示、场景再现、民俗体验等方式,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如大夫第作为朱子文化展示中心、通奉第作为客家文化展示中心、拔元第作为昌穆荘名人文化展示中心、中将第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创新与特色

3.1 提出“文化修补”的思路,以集体记忆为依托,再现和弘扬昌穆荘文化

构建四级保护体系,突出保护传统村落环境格局特色。规划重视对传统村落所处环境及相关要素的保护,构建村落风貌协调区——村落建设控制地带——村落核心保护区——历史建筑四级保护体系。

整理和挖掘朱子文化与客家文化,恢复再现昌穆荘繁荣盛景。通过对昌穆荘村落发展演变、后代人物梳理,现场调研测量以及村民的集体记忆,确定昌穆荘“一核一房二城二塘四院”的空间格局,通过建筑恢复、场景再现、意向表现等形式还原昌穆荘繁荣盛景。

结合体验与展示,传承昌穆荘的非物质文化。将村落代表性建筑通奉第、大夫第、拔元第、中将第作为非物质文化展示核心,可以供子孙后代体验与学习,极大地拓展历史保护深度,达到弘扬昌穆荘文化的目的。

村庄布局如图1所示。

图1 村庄布局

村庄整体效果如图2所示。

图2 村庄整体效果

3.2 通过“新旧有别”的风貌整治思路,妥善处理新村建设和旧村整治的关系,促进昌穆荘协调发展

根据土围城内外资源特点、保存状况,合理划定围城内为风貌核心控制区,围城外为风貌协调区,提出不同的风貌控制要求。

土围城内控制。现状传统风貌建筑在不改变外观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维护、修缮和改善,对其他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提出整治、改造要求。强调保护、营造围城内的客家风貌。

土围城外协调。不盲目仿建传统建筑,根据传统建筑中提取院落、屋面、外墙材料、门框、窗棂和建筑色彩等特色元素,要求土围墙外的建筑与之协调,鼓励建设适宜本土文化、乡土环境和现代生活需要的客家新乡土建筑。

3.3 对传统村落成果体系进行微创新,增强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规划认真分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丰富资源价值分析的内容体系。规划在原有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传统村落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增加感情价值和景观价值的分析,使传统资源价值分析更加全面,强化多元保护责任主体。规划吸纳最新实践案例,按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当地居民和媒体四个方面进行保护责任界定和划分,使保护责权更加明晰,充实了保护对象的内容。规划增加对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要求,按照重要和一般历史环境要素进行分类保护,弥补了以往规划这部分内容的缺失。

3.4 规划全过程重视公众参与,让村民真正参与到规划之中

村民是昌穆荘的主人和使用者,本次规划充分尊重昌穆荘村民的意愿,特别是昌穆荘朱氏后人代表朱光葳老人(朱为荘将军儿子)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到公众参与规划全过程。调研阶段,项目组成员1个月内进行前后3次深入村庄调研,通过与村民的交流,了解村落发展历史、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建构筑物,现场谋划设计方案和路线组织。方案设计阶段,在中将第会议室,邀请村民参与讨论设计方案,根据村民讲述,在方案中增加原有水车、石碾磨坊等历史场景。规划实施阶段,与村民讨论落实恢复建筑的细节,鼓励村民将与昌穆荘历史文化相关的材料集中到中将第、大夫第、拔元第和通奉第。

4 结语

传统村落是延续历史文脉、凝聚故土情结、记忆乡愁思绪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昌穆荘的保护与发展,是广西结合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大力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工作之一,是对该类项目的尝试与试验,能够展现广西传统村庄的风貌。随着后续规划的进一步落实和通过电视广告、网站建设、新媒体等方式植入传统村落宣传,全力打造“朱子后裔·百年围城”品牌,极大地提高昌穆荘村民对自身传文化与地域特色风貌的认同与重视。昌穆荘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有力引导,需要各方力量的相互促进、相互配合。

猜你喜欢
围城风貌格局
包裹的一切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围城”内外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围城”之战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