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非遗的经济发展研究

2021-02-21 08:26何楚玉胡秋华黄嘉祺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4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发展

何楚玉 胡秋华 黄嘉祺

摘要:广绣作为广府文化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反映了岭南人民各时段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但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影响下,广绣由曾经的皇室贡品到如今无人问津。因此,如何保护与传承广绣刻不容缓。文章基于现代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对广绣的发展进程进行解读,并基于非遗的传承视角提出兼具文化和创意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出海战略思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经济发展;“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

一、广绣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起源

广绣的产生与粤地区的地理因素、桑蚕种植业和丝织业密切相关。该工艺早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唐时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鼓励民间进行海外商贸活動,使丝绸因海上丝绸之路得以销往东南亚、西亚和欧洲地区。

(二)鼎盛发展时期

1. 明朝末年至清朝中叶

明清时期,广绣等丝织品随商品贸易的大规模推进从少量贡品发展成为大宗出口商品,使其从技法和生产方式上都产生了质的转变,进入了鼎盛时期。清政府开放海禁、实施一口通商,使得广州“垄断”了欧洲、拉丁美洲、南亚、东洋和太平洋等地区的环球贸易航线。因此广绣商品化程度日益成熟,仅广州地区就有50多家绣坊和绣庄,成行成市。当时的粤剧繁荣为广绣增加了戏服这新品类,广州状元坊也因此享誉国内和吸引了许多宫廷戏班前来定制。

2. 清朝末年至民国中期

清末民初,广州丝织业随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国内外众多的展览展示而知名度显著提升,其贸易繁盛不褪。该时期,刺绣劳动产生了家庭作坊和工场,促使广绣业保持发展劲头;广绣艺人也创作了不少技艺精湛和享誉中外的绣品,使得该技艺有了长足发展。

二、广绣的发展现状分析

广绣由曾经享誉中外到如今处于没落的边缘。这主要体现在技艺传承者数量锐减、产品销售市场规模狭小、群众基础薄弱和传承素质受到局限。

(一)生产力水平低、技艺传承者数量锐减

由于受到工业化和市场化等现代化因素的影响,又因大量制作广绣的艺人因年事已高而相继离休,广绣在近代发展之路曲折起伏。

以顺德地区的绣工数量为例,根据郑乃谦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所言“顺德历来是广绣发展重镇之一,清末以来,七成广绣绣工是顺德女子。”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就业选择随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多而增多——1979年时的刺绣厂内尽管有19000多名顺德本地绣工,但有近90%的从业者为农闲时的绣工。这种传统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大大限制了绣工们的生产力;广绣工作耗时费神但工资低,导致技艺传承者的工作热情和数量急剧减少。

此外,机械化大生产绣品也是加速传统“广绣”工艺萎缩和该行业就业选择机率减少的重要客观因素之一。

(二)群众基础薄弱,产品销售市场的规模狭小

广绣的商品属性明显,以广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主产地,曾为我国出口创汇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可惜在多元文化冲击、工业化和市场化大背景下,国民对广绣的需求仅存留在欣赏品层面,但昂贵的欣赏品也让群众对此望而却步;广绣产品虽借由“一带一路”有出海机会,但难以在沿途国家及地区内找到主流的消费区域和应用场景。因此,广绣的产品销售市场规模仍然狭小。

(三)传承素质的局限

刺绣对传承者在各方面的要求极高。一是先天条件要求高,指“手宝”和眼神。二是足够的耐心,因刺绣工作十分辛苦,所以只有对广绣极其热爱之人才能胜任。三是超高的审美悟性及美学鉴赏能力。群众基础日渐薄弱、入门要求高、付出与收获难成正比,这使得传承素质受到局限。

三、现代化战略背景下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发展

(一)兼具文化和创意经济的发展趋势

1. 5G发展带来新机遇,促非遗回归日常化

大众是非遗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只有让大众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才能有效地传承非遗。在5G的高速发展下,互联网为扩大非遗传播主体。

目前文创产品的商业模式以互联网消费为主。马斯洛理论(1943)指出用户对于精神消费等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会在其基础的物质消费得以满足后自主产生。非遗的用户消费体验在基于5G的沉浸式和交互式新科技的高速发展得以改善,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新媒体等商业价值被不断挖掘。因此,文创产品在与产业互联网进行有机融合时将创造更多商业机会,促使非遗回归日常化。

2. 科技赋能非遗,文创产品出海成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非遗随着创意经济的数字化、社交化和碎片化发展孵化出多元的文创产品,成为提升全球文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为传承非遗注入新活力和赋予驱动力,主要表现为我国文创产品的出口规模和贸易顺差逐步扩大。传承非遗亦从政府的被动要求转变为领军企业的主动需求,借助互联网打破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推动非遗的国际化发展。

当前,腾讯、字节跳动等文创企业以网络游戏、短视频和网络文学等新兴多元化形式赋能非遗,凭借传播度高、受众群体广、商业化程度高等优势使非遗在国际市场上初具竞争力。同时,非遗传承者借助这些平台的有效扶持,有效提升了非遗内容的传播能力。以抖音为例,它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非遗传播平台(截至2019年4月)记录和传播了至少121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覆盖率超过88%,生成了2400万条以上的非遗视频内容和1065亿次以上的播放量。

(二)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

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一带一路”。在推进非遗的经贸发展中,要借鉴该项非遗的经贸发展史和研究该地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地理因素等,分析出其主要的海外销售市场和潜在市场。

以广绣为例,其海外销售市场以英法西班牙市场为主。以英法为例,其皇室于17、18世纪开始批量进口广绣日用商品和贵族们会订制独特绣品,因此穿着和拥有广绣服饰是当时的贵族象征。再以西班牙为例,广绣大披巾作为当地的宗教信仰和传统舞蹈——弗莱明戈舞的重要组成植根于群众生活中。基于此,应重点加强与这些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以结合中外的审美偏好为取向把与时俱进的广绣文化和产品出海。

(三)粤港澳大湾区助力非遗的产业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主要以创新为内驱动力赋能于文化产业,为其转型升级、跨界融合和发展创意经济提供战略性优势。因此粤港澳大湾区促进非遗的产业化发展。

1. 加快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促进

实现粤港澳间紧密协作、打造非遗全产業链条、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在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以激发对技术、模式的创新需求和促进更多新业态的涌现。

首先,有效保障非遗延续的生命线在于政策支持和非遗传承者的批量培育。以广绣为例,其从事者数量锐减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内所提供的平均工资水平远低于其他行业,甚至难以维持个人的温饱问题。因此,要想保护传统技艺需要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技艺人才一定支持:一是在财政上给予广泛参与广绣教学、节日送绣品等社会公共传播活动和积极配合技艺教授的广绣大家一定支助,尤其是对培养出了名师级别的老艺人进行奖励和补贴;二是在待遇、户籍问题、福利保险等方面给予广绣业从事者真正有力度的优惠政策。

其次,加快非遗传承者和金融资本之间进行有效对接的关键在于非遗制造业的升级优化和第三方研发企业、运营服务企业的参与。依托港澳国际化环境和粤地区的技艺人才优势大力研发文创载体和探索新型发展模式,以满足致力发展非遗的数字文创企业,尤其是此类中小企业立足湾区的多样化需求。

2. 加速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互联互通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鼓励非遗传承人从幕后走向台前和建立自己的资讯平台来加大广绣的宣传力度。构建湾区内各要素和创新资源协同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和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降低产业边界和领域体制机制的矛盾。一是促进粤港澳间人才流通,对非遗传承者的专业技术资质所进行的考察和评奖在湾区内均互认。二是促进粤港澳间资本流通,如简化湾区内发展非遗的企业、经济组织及个人进行商业活动的审批程序,适当放宽对港澳投资者在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领域的准入要求。三是在政策和制度上给有资质的人才和有实力的文创企业予以各个分级水平的鼓励,使传承者保持昂扬的学习、创作热情和使相关文创企业保持高度的发展驱动力,鼓励湾区内的专业人才留在本区域执业等。

参考文献:

[1]黄启臣.清代前期广东的对外贸易[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04):73-88.

[2] 许德志, 梁郁荣, 黄达璋,成有江.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1]蔡琴.全球贸易史上的“马尼拉披肩”[J].读书,2020(05):59-62.

[4] 蓝海红.广绣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质[J].岭南文史,2018(02):72-76+80.

[5] 林秋丽,郭琼,周宁昌.基于广绣艺术特色的家具设计[J].包装工程,2018,39(12):149-154.

*基金项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812620008)。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