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个锦囊 从“我手写我口”到“我手写我心”

2021-02-21 22:41高翔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手写气味集体

高翔

在上一讲,我们收获了创意写作的第一个锦囊,我们掌握了“巴黎司机法”“视觉瞬间法”“联想追问法”“场景和人物涂鸦法”等有趣而实用的写作训练方法,练就了一双作家的火眼金睛。现在,我们将继续创意写作的探险旅程,一起打开第二个锦囊,学习如何运用写作表达独一无二的自我,让所有人通过你的作品发现你有趣的灵魂。

胡适在《梦与诗》中写道:“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写作的本质就是发现自我、表达自我的过程。清末诗界革新导师黄遵宪也说,一首好诗贵在“我手写我口”。如果我们只会引用名言警句,只会堆砌华丽的辞藻和成语,我们其实并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充其量是别人文章的傀儡。创意写作的本质就是要鼓励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声音”,我们背诵再多的莎士比亚,我们也成不了莎翁,因为我们只能成为我们自己。这也是叶圣陶先生一生都在宣扬的写作观:写作,一定要“有我”,要“我手写我心”,时刻以写出“有我之作”为目标,把对自我的观照和表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做到我心、我手、我口,三者的统一。这就是创意表达的基本原则(见下图)

那么,怎样才能发现丰富而有趣的自我,写出独一无二的自我特质呢?我们可以借鉴心理学中的三重自我理论。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包含着:个体我、关系我、集体我三个部分,三者共存于一身,从三重自我的任一维度出发,挖掘经验和记忆,就可以写出“有我之作”。

任何写作,首先从“个体我”出发,写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体验。“个体我”,就是写出我的独特性:我独一无二的相貌、穿衣风格、走路姿态、说话腔调等外在特质,以及我独特的人格、性格、独特的爱好、独特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想要发现这些特质,先从训练感觉开始,唤起个性化的感觉体验。感觉是什么?我们可以借鉴《心经》的表述,《心经》将人体感觉系统称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感觉到的信息称为“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它们的关系是这样的:

眼睛—色尘—视觉所见的各种颜色、形状、人和物的样貌;

双耳—声尘—听觉所接纳的各种自然之声、乐音、不同人和物的声音;

鼻子—香尘—嗅觉所识别的各种香味、臭味、自然的气息、人体的体味等;

舌头—味尘—味蕾所识别的酸甜苦辣咸香等味道;

身体(皮肤)—触尘—皮肤具备的体觉感受到的干湿、冷热、软硬、疼痛;

意念(大脑)—法尘—大脑对五感的加工产生的通感、幻觉、想象、烦恼。

以上六种感觉器官对应的六种感觉的唤起,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的灵感。许多文学作品都是源于一种或多种感觉的衍生。例如,莫言在《小说的气味》一文中写道:“作家在写小说时应该调动起自己全部的感觉器官。这样,你的小说就会是一个有气味、有声音、有温度、有形状、有感情的生命活体。”

在第一个锦囊里,我们着重讲了唤起视觉的观察训练法。然而,只是打开眼睛还不够,还需要打开耳朵,激发听觉体验,发现声音中蕴含的灵感。白居易从一曲琵琶中,读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命运无常,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而林嗣环的《口技》,仅靠声音就可以演绎一出好戏。为了训练一双作家的耳朵,我们需要走出房间,去向熙熙攘攘的街头、嘈杂的菜市场、有叫卖声的天桥、公园、游乐场、胡同,去听别人的对话,听不同的声音。想象自己有一个文字录音机,录下生活中所听到的有意味的声音,尝试纯粹用听觉的角度写一个场景,不要用“我看到了……”,而用“我听到了……”,制作自己的文字八音盒。

除了视听感觉的唤起,还需要训练我们的鼻子。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通篇弥漫着哥萨克草原的各种气味,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说:“记忆中那年夏天发生的事,总是伴随着那么一股烧荒草的味儿。”在写作中,我们需要向内嗅探生命经验中值得写的气味意象,比如一闻到咸涩的海水味,就想起了外婆和故乡,同时向外搜寻各种新鲜气味,制作自己的文字香水,写出气味背后的故事。

除此之外,味觉体验也是绝佳的写作素材。从苏轼到曹雪芹,再到民国梁实秋、汪曾祺,再到当代美食作家陆文夫,在他们笔下,一道道美食都有来历,都有性格,都有故事,他们从味觉意象里吃出了情怀,吃出了哲理。而在普鲁斯特笔下,一小块马德兰点心蕴含着穿透时间的魅力,那是乡愁和童年的浓缩。我们在品味美食时,除了细描味蕾体验,还要深入到美食背后,想想它所引发的温情故事,或者生活隐喻。

在所有感官中,触觉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但是触觉又是最细腻最有创意的写作角度。毕飞宇的小说《推拿》就是一个由盲人推拿师的抚触延展出的故事世界。除了抚摸,通过皮肤,人们还能感受到冷热、干燥或潮湿、疼痛或温柔。比如回忆某次生病的疼痛记忆,写一写疼痛的故事;回忆某次酷热或严寒的天气,写一写关于冷热的故事; 回忆你抚摸一只猫,拥抱你的好友那种温暖的感觉,写一写背后的温情故事,等等。

在实际写作中,还存在着第六种感觉,即“通感”,又称为“联觉”,它是一种更复杂的、综合的感觉。钱钟书先生说:“通感,是让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有体质。”运用通感,我们可以打破感觉边界,让作品具有5D电影般的质感。

作为社会人,我们时刻处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我们在各种关系中感受和感悟。所以,在“关系我”中也蕴藏着许多灵感与素材。当我们不知道从何下笔时,就去想一想:家庭中的亲情、友情、爱情、家国情怀、人道主义、对陌生人的同情心、我们与食物和宠物等各种物的关系。

在写作时,反思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可以发现更真实的自我,引发许多故事:比如,回忆和父母、亲戚的故事,有没有矛盾冲突,有没有感恩和亏欠;回忆和同学、朋友的故事,有没有值得留恋的瞬间;和老师或者长者的故事,有没有感谢和依恋,有没有特别的体悟……

在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运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表现情感体验。在“关系我”中蕴含的本质关系是情感关系。例如,人對事物的情感:有喜爱(迷恋)或厌倦,有留恋或淡忘,有期待或者远离,有满意或者失望;人对其他人的情感:有亲情、友情、爱情、同理心、人道主义等,它们有时表现为关爱、感恩、敬佩的正面情感,有时表现为嫉妒、怀恨、恐惧等负面情感。通过情感关系的写作,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自己是孤独的,还是感觉被爱的?是自私的,还是感恩的?这样的灵魂追问,就是“我手写我心”的表现。

最后,我们不要忘了“集体我”。我们在集体中寻找自我定位,在集体中成长。日常生活中,集体生活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参与并记录集体生活是写作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比如在学校的集体郊游、合唱比赛、运动会、演讲比赛等各种仪式;在家庭中举办的生日会、家庭旅行等各种活动;在各种兴趣社团中参与的动漫节、读书节、绘画节、音乐节等各种兴趣活动;在社区中参加的环保志愿活动、公益集市、邻里互动活动等。在“集体我”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属于不同民族、国家、城市、社区、学校、家庭中的一分子,我们的写作不仅是写“小我”,也是在写“大我”。

当我们能够唤起六感体验,发现真实而有趣的个体我,并从“关系我”中感受各种温情瞬间,最后在集体我中找到自己的认同与归属,我们就会发现,自我是多么的丰富,写出有我之作并非难事。从“我手写我口”,到“我手写我心”,就是一个寻找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你的独特人格会在作品的字里行间生根发芽,长出创意的果实。

创意写作练习

请用文字涂写“我的自画像”。你需要画三幅画,第一幅画,用文字“画一画”个体我,画出生气的你、快乐的你、伤心的你、无聊的你等各种状态。第二幅画,用文字“画一画”关系我,画出你和父母的全家福、画出你和你最好朋友的合照。第三幅画,用文字“画一画”集体我,记录一次集体活动,可能是春游或者合唱比赛,看看画面中的你是什么样子?你可以写一段话,或者一篇文章,也可以真的画出一幅画,再配文字。

猜你喜欢
手写气味集体
我手写我心
高原往事
我手写我意
警犬集体过生日
气味图书馆
6万字的情书
好浓的煤气味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网络时代更需要手写的温暖
这个“气味”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