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热潮下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1-02-21 08:52李钰
世界教育信息 2021年1期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李钰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世界一流大学纷纷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英国研究型大学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分析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布里斯托大学三所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发现三所大学既各具特色,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注重对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课程的设置、采取讲座与小组辅导课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注重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在此基础上,我国可以借鉴其有益经验,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智能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拓宽知识口径,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重视基础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将导师制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提供个性化教学。

关键词:人才培养 研究型大学 计算机专业 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潮流,国际间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高校也在不断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外一流大学之所以能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与他们注重本科教育,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学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也是各国政府教育部门共同努力的方向。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世界重要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政策文件,预示着全球已经开始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变革,对全球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推动,美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2018年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了《联邦政府人工智能战略要点》;法国在2019年举办了首届人工智能峰会,并公布了《法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和前景》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提到,人工智能将深刻地改变教育,教学工具、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和教师培训都将发生变革[1]。许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推动,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研专门拨款、制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规划、建设人工智能学院、发挥高校在人工智能建设集群中的作用等。

二、英国高等教育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动向

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办学质量,拥有众多世界知名学府。作为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Alan Turing)的故乡,英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显示出了极大的野心,自2016年起,英国政府相继发布了《人工智能给未来决策带来的机遇及影响》《在英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产业战略:人工智能领域行动》等政策文件。英国希望通过采用“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发展策略来鼓励大学积极参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更新、产权转化与人才培养。为此,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委员会在2015年联合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沃里克大学5所大学成立了艾伦·图灵研究所,提出加强艾伦·图灵研究所以及英国顶尖高校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项目合作,致力于将英国打造成世界人工智能的中心。2017年,英国在26所大学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课程,在至少20所大学开设了30门人工智能研究生课程。[2]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信息科学专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因此,本文选取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布里斯托大学三所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作为案例,考察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动向。这三所案例学校都是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在2019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行中均位于前列。牛津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都是英国“G5超级精英”大学,在计算机方面具有超强的研究实力和影响力,布里斯托大学作为“红砖大学”的成员之一,同样具有卓越的研究实力,其工程学院素有“英国工程王国”之称。这三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进行探析具有借鉴意义。

三、英国三所大学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的组织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许多构成要素,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较为直接和重要的方式,因此本研究集中在课程教学方面,将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四个维度,通过对三所顶尖研究型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介绍和对比,分析其特点,以期为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相关建议。

(一)人才培养以能力为导向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的现实来源,是人才观的集中反映和培养什么人的价值主张及具体要求,也是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发生的基本依据。[3]

牛津大学在其发布的《战略计划2018-2023》(Strategic plan 2018-23)中提到,要使學生具备价值观、技能和智力,学校承诺为所有学生提供优秀的学术体验,为学生提供技能开发和职业准备的机会,并确保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发展个人技能[4]。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哲学专业旨在培养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通过对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系统,拥有实践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哲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批判性和逻辑的严谨性,并促进其对新技术的道德性反思。毕业生将拥有市场所需的技能,计算机科学和哲学赋予了学生技术以及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为其成为当今世界的技术领导和高层职位做准备。

帝国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也反映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关注,如对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知识的掌握等。学校通过提供在新的和意想不到的环境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以及反思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加深对他们的学科及其实践和适用技能的理解,学生将获得有关他们所有学习成果的定制的、真实的反馈[5]。计算机专业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划分为四个维度:一是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二是计算机专业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的基本理论教学,三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编程等基本计算机知识,四是离散数学、逻辑学等基础课程。除了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外,学院还强调对能力的培养,后三个维度主要侧重于发展学生必要的技能,使学生能够适应技术变革的挑战和机遇,包括智力技能、实践技能以及其他可转移的技能,学校特别强调对可迁移技能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适应更多的职业需求。[6]

从以上两所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可迁移技能已经成为当前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布里斯托大学发布的新的大学战略中也有所体现。战略指出大学的愿景是维持和提高学校在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声誉,并接受教育创新,培养出技能娴熟、适应能力强的人才[7]。布里斯托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旨在通过提供涵盖现代计算理论和实践的均衡课程,为毕业生提供研究或工业、职业所需的技能,该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在与计算机相关的职业中备受青睐,而且能够胜任工商业和其他部门的工作。

(二)课程设置重视基础性教学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人工智能时代,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专、通、交”的特点,即课程中既要有专业化课程,也要有通识课程以及体现若干专业学科知识汇聚的交叉课程,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广泛适应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新时代。[8]

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哲学专业的学士学位课程为三年制,有需要的学生可以通过第四年的学习取得硕士学位,在课程设置上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与哲学两个学科的内容。如表1所示,第一学年的课程涵盖了这两门学科的核心知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需要学习函数式编程、算法设计与分析、命令式程序设计、离散数学以及概率等计算机科学知识,在哲学课程方面,还要学习一般哲学、演绎逻辑要素以及图灵在可计算性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开创性工作。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大模块,第一个模块为计算机科学的核心课程,第二个模块为计算机科学的选修课程,包括编译器、数据库以及人工智能,第三个模块为哲学的选修课程,这一模块所修学分需达到整个学年学分的一半。第三学年的课程分为计算机科学选修课程与哲学选修课程两大模块,包括了各种各样的选择,课程设置的重点是靠近两门学科之间的接口课程。如果在三年的学士学位课程完成后,学生进入第四年的学习,就会学习各种高级课题,完成一个深入的研究项目。[9]

帝国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教育同样为三年制,课程任务比较重:在第一学年,学生需要完成15个模块的必修课程;第二学年需要完成13个模块的必修课程和2个模块的选修课程;到了第三学年,课程侧重于实践学习,学生需要完成一个软件工程的小组项目以及个人的研究项目,此外还需要学习5~6门选修模块课程。第一学年的课程主要是核心必修课程,课程的涵盖面较广,既包括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包括了工程素质等方面的课程,为学生打下了较为全面的基础。第二学年的课程也以核心模块课程为主,在第一年的基础上加深学习,并加入了操作层面的一些知识,开设了小组项目课程,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选修课对算法和人工智能的专业领域进行初步的了解。在最后一年的学习中,除了个人研究项目和小组项目两个操作层面的必修课程外,其余的课程全都是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择感兴趣的领域课程进行学习(见表2)[10]。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除了对专业相关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传授之外,在核心必修课中还加入了计算伦理、计算机科学家法律概论课程,以及演讲技巧、团队技能发展课程,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综合素质进行提升。此外,该专业还额外开设了编程竞赛培训课程作为补充课程。

单元课程是布里斯托大学学习的基础,每个单元课程会持续几周或全年,单元课程可以是强制性的、可选的或开放的。开放式单元课程是学生主修的专业学科之外的课程,任何学生都可以参加,但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单一学位的本科生通常最多可以选择20个学分的开放式单元课程。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课程也采取单元课程的形式,每一个单元的课程对应着学生所需的不同能力,都有相应的培养目标、预期成果、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在前两个学年主要开设的都是必修课程,让学生打好计算机理论基础,到了第三学年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修课程以及个人研究项目(见表3)。[11]

布里斯托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本科生课程提供了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的全面认识,并结合了专业应用领域的技能。核心理念将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引入,学生可以学习编程和算法的原理,包括现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理论以及如何设计编程语言、并发系统和网络、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等。在第二学年的学习中,一个很关键的部分就是学生会进行一个项目的实践,学生会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和工作,在工业导师的帮助下向客户提供应用程序。在本科课程的最后一年,学生将专注于应用领域知识的学习并开展个人项目,在个人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与工业和研究伙伴合作。

(三)教学模式在小组辅导制的基础上关注自主学习

课程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因”,课程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一流大学能够在人才培养上傲视其他大学,关键在于其课程教学质量优异[12]。观察一流大学的本科教学模式可以发现,其教学模式多样化,师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動,且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

牛津大学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讲座、导师小组辅导、班级授课、相关的实践教学。其中,导师的单独辅导课程是牛津大学教学的核心,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关注。根据学科,牛津导师将会与本科生进行每周至少一次的小组辅导,每次辅导一般有两到三名学生参加,学生会在约一小时的时间中与导师就相关课题进行深度讨论,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基于师生之间的对话来展开的,依赖于思想交流,学生需要准备好呈现和捍卫自己的观点,接受建设性的批评并倾听他人的意见。这种定期和严格的学术讨论以一种仅通过讲座无法实现的方式发展和促进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哲学专业的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大约要参与10个讲座课程和每周两到三次的导师小组辅导,还要参与每周一次的计算机科学实践课程。在第二学年,学生还将参加计算机科学小组设计实践,其中许多是由行业赞助的。在第三学年的学习中,哲学方面的课程将继续通过小组辅导的形式进行教學,而计算机科学课程则通过班级授课的形式实现。大多数课程都是由具有多年教学和研究经验的世界领先专家教授,部分教学也可能由博士后研究人员或博士研究生提供。[13]

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的授课方式主要有讲座、研讨会、小组辅导课程、实验室工作四种模式。一般的专业基础课都是进行大的课堂讲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提问、质疑,研讨会的形式同样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或个人的具体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辅导课的形式进行解答,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同时,学校也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项目与个人研究项目。

布里斯托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讲座、研讨会、实验室课程的形式,部分课程可能还会采取工作坊等形式进行教学,此外,学校还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要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表4是学校根据往年学习情况而统计出的不同学习行为所占学生学习时间比重,可以看出,在第一学年的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在学生自主学习占据了过半学习时间的同时,讲座、研讨会等教学方式在学生学习行为中也占据了较大比重的时间,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日益增多,到了最后一年,自主学习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14]

(四)考核方式更加多元化

课程的考核是验收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考核方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式,一方面传统的考试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过程考核、实践考核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牛津大学的大多数课程在第一年和最后一年结束时通过考试进行评估。学生需要通过第一年的考试(通常被称为Prelims或Moderations)才能进入第二年,必须通过最后一年的考试才能获得学位,最终的考试也决定了学生学位的等级分类[15]。对于某些课程,可能还会根据实际工作进行评估,或者可能需要提交论文。在第三学年的最终考核中,计算机科学与哲学专业学生需要进行3个小时的考试,在这期间要完成至少2门计算机课程的试卷以及3门哲学的试卷。

与牛津大学相比,在课程考核方面,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采取的形式比较多样化,包括课堂展示、演讲报告、书面考试或实验测试、课程作业、实验室工作以及编程测试等形式。如第一学年开设的硬件课程就是采取的实验室工作的考核方式,让学生设计出组合电路和时序电路;第二学年开设的网络与通信课程就采取了课程作业加期末考试的考核模式。学生最后得到的学位会根据课程的考核分数来划分为三级,同时计算机专业的学位还能得到特许信息技术研究所(BCS)和工程技术研究所(IET)的认证。[16]

表5是布里斯托大学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得出的不同考核方式占比,可以看出该校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分为笔试、实践测试和课程作业三大部分。在学习前期主要采取笔试和课程作业的考核方式;到了后期学习阶段,课程作业成为了主要的考核形式,在考核过程中也加入了对实践操作技能的测试,但是这方面的考核还是比较缺乏。[17]

四、比较与分析

对英国三所顶尖高校的相近专业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三所大学在课程教学上存在许多相同点,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一些侧重点。

(一)相同点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虽然三所大学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本质内涵上都是相似的。希望培养出的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包括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智能发展等,三所学校都特别强调了对于职业市场需求的关注,希望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职业胜任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三所学校计算机专业第一学年都只开设核心必修课程,并没有开设选修课程,第二学年适当开设部分选修课,到了第三学年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三所学校都希望让学生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对本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之后,再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做出进一步的选择。在课程形式上,三所学校都采取模块课程或者单元课程的形式,每一个模块的课程都有自己明确的教学大纲、培养目标、能力需求、预期成果以及教学和考核的方式等;在课程内容上,除了传授计算机知识之外,各个学校还加入了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课程,可以看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一种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在教学模式方面,当前大学采取的方式主要为讲座与小组辅导课程相结合的形式。一般的基础课程都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在日常的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可以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讨论进行解决,在小组辅导课中导师也会给一两个学生就特定主题的工作提供反馈,他们也可能利用这个机会介绍一个新主题并讨论这个问题。在辅导结束后,导师将为学生准备好新的任务,为下一步做好准备,学生需要独立完成这些任务。

(二)各自的特点

三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存在着相似性的同时,也有着各自发展的侧重点,牛津大学在教学上特别强调小组辅导课程的重要性,在专业设置上将计算机专业与哲学专业相结合;帝国理工学院强调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之上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布里斯托大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关注对平时学习工作的考核。

1.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课程的一个最突出特点就是将计算机科学与哲学课程相结合,学校认为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计算机科学与哲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必须具备哲学的逻辑和思维以及关于伦理道德的观念。

此外,导师小组辅导课程是牛津大学的教学中最核心的部分,通常每个学生每周都有一到两个辅导课程,持续大约一个小时。辅导课依赖思想交流,因此学生需要准备好呈现和捍卫自己的观点,接受建设性的批评并倾听他人的意见。这种定期和严格的学术讨论以一种仅通过讲座无法实现的方式发展和促进学习。辅导课是探索想法和獲得新观点的绝佳方式,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定期辅导课中,导师通常会让两三个相同学科的学生配对,并作为辅导伙伴与他们一起进行研讨,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可以对学生学习进行密切的进度监控,以便在必要时快速提供额外的支持。

2.帝国理工学院

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前两年的基础课程教学中课程数量较多,学习任务比较重,学校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前两年的基础学习中,学院所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都是大致相同的,学生有转专业的空间,到了第三年的课程学习阶段,学生能够有较为丰富的选择。

此外,学校还很重视学生技能的发展,不光局限于专业技能,还在于一些可转移的技能,希望学生在将来可以胜任更多的岗位。在课程设置上,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把演讲技巧、团队技能发展都纳入了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考核方面形式也较为多样化,注重学生的展示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的考察。

3.布里斯托大学

布里斯托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在教学上特别强调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三年的本科学习阶段,自主学习的时间不断增加且始终占据最高的比例,需要学生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考核方式上较为简单,主要采取书面考试和课程作业两种形式,该专业对于平时的课程作业有比较高的要求,在最终的考核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五、启示与建议

英国三所顶尖研究型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色,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发展,三所高校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方式,在适应智能化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新变化的同时,仍然坚持基础性教学、导师制等优良教学传统,新旧结合、去粗取精,形成了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我国高校在建立一流本科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经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复合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及时更新

从历史进程来看,人才培养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更,从古典大学时期对社会精英的理智训练,到工业时代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再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后走出过度专业化的误区,开始形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今进入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工业4.0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需要更加强调基础化、综合化、个性化、实践化[18]。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人才素质结构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英国三所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及时回应了人工智能时代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除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之外,各高校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虽然不同的大学针对自身的特色对于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理解有所差异,但都比较集中体现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考、有效交流、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同时特别强调对于知识可迁移性的培养。而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仍然停留在高度专业化、分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阶段[19],需要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新的智能时代的要求,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博精并具的复合型人才。

(二)宽基础:打破单个专业壁垒

智能化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界限,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无法满足智能时代对超学科知识链的需求,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设置应保障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间的深度融合和交互教学与研究[20]。破除学科专业壁垒,拓宽学生知识面,从不同专业角度来探究学术问题已经成为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新趋势。例如,牛津大学的计算机与哲学专业就将计算机与哲学两个专业进行深度融合,在传统计算机专业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我国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方面都过于重视专业教育,需要加强学科建设,破除学科和专业壁垒,同时加强通识教育,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广博知识的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三)重积累:重视基础性知识传授

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看,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从现代高等教育的功能看,本科教育发挥了基础作用,一流大学本科教学具有典型的基础性[21]。大学生要在高深的学科专业知识领域生成非常扎实的、深厚的修养[22]。英国三所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反映出了重视基础性知识传授的鲜明特点,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我国也可以吸收英国高校的经验,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更有连续性和逻辑性,在学习的早期阶段注重核心基础课程的学习,夯实学科基础,在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此外,从三所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以博雅教育闻名的英国高校并没有专门设立通识课程,而是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导师辅导课之中,贯穿了学生本科学习的全过程,以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而我国通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选修课的层面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我国高校应该学习英国高校的经验,将通识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个性化:导师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个性化是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和题中之义,人工智能将从学习个性化、教学精准化、管理科学化等方面推动教育走向个性化[23]。英国高校传统的导师制就很好地适应了人工智能时代对于个性化教学的要求,通过导师单独辅导课,师生之间可以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对个别学生的具体问题和研究兴趣进行针对性辅导,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我国高校也可以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学习建议,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导师相互切磋,实现专业知识与人格精神的全面发展。同时,英国高校也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可以积极利用大数据、线上课程等方式拓展第二课堂,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学生课下学习的时间。

猜你喜欢
研究型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建设高水平大学数学教学团队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研究型大学中教师角色分析
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创建研究型大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