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内卷”现象引热议

2021-02-22 03:20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绩点内卷年轻人

2020年10月下旬,一篇题为《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的报道引发热议。报道说,在中国最顶尖的两所高校里,学生们都处于经济学所说的“囚徒困境”中:这些最聪明的年轻人想要最漂亮的绩点,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关注每一门课的绩点,在愈加“內卷化”的环境中把绩点当作终点,在与同辈极度竞争的过程中疲惫且迷茫。

于是“内卷”一词也开始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屡次出圈,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讨论。“内卷”的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在这里,“内卷”是指大学生在高强度的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不少大学生表示,“内卷”不仅是大学生的一种自我调侃,也是大学生面对学业以及自我发展等众多压力的真实写照。

多维解读

年轻人为何会有“内卷”情绪

年轻人“内卷”情绪的滋长,部分是源于他们对奋斗方向和自身未来感到迷茫。随着竞争门槛日渐抬高,人们付出的越来越多,却未必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当工作难以与更高远的人生价值发生关联,劳动也就陷入了自我空转的状态。这种迷茫感,既可以表现为吐槽和抱怨,也呈现为郁闷与不满;既可以伪装成“码农”“社畜”和“打工人”的自嘲,也可以现形为“做一天耍三天”的“三和大神”(指深圳龙华区三和人才市场附近靠日结散工过活的人)。随着“内卷”感受越来越强,“鸡娃”(即望子成龙的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不停让孩子拼搏)、岗位要求水涨船高等现象愈演愈烈,年轻人的消费观、婚恋观和就业观也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当大学生为了考试绩点激烈竞争,职场人士被打卡计时、“996”工作制、KPI考核等统计数据所约束,尽管更多的社交、消费与娱乐可以不断填补时间,但人们对人生意义和未来方向却感觉越来越不确定。它表现为:一方面对自身现状不满意,但同时又缺乏追求理想的动力;人们虽然在满负荷工作,但丝毫不影响事实上存在的偷懒、糊弄和开小差。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健康向上的工作伦理的锻造,个体的劳作奋斗也需要精神世界的安顿。日益增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或许会让人感到压力,但人们的精神心态却不应就此“内卷”。唯有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发展机遇,进一步做好社会兜底保障工作,更加重视人们对于意义感和公正感的追求,才能让他们避免受到“内卷”的困惑,以更加热情、饱满的状态面向未来。

应该理性看待“内卷”现象

“内卷”是一种固化形态,或者说停滞不前的状态。最突出的表现在于:我不停地努力,为何却很难取得更优异的成绩?社会不断进步,竞争就会变得异常激烈。以大学校园为例,以前稍一努力就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拔尖者,现在大家都在奋力向前,保持“奔跑的姿态”,冲刺一番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没有进步反倒可能退步了,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没有获得一个理想的排名。

这就像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内卷”的形成,源于在更难获取成功的大环境下,一个人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他们会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消耗精力的死循环中,在赛道上同其他选手拼命竞速,结果却只领先那么一丁点,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成功也变得越来越难,付出的代价则不断攀升。但不少人没有意识到,通过比赛的过程参与,自己的奔跑能力得到了提升,个人的身体也得到了锻炼。在齐头并进的赛场上,其实没有真正的失败者,每个人都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当多数人都处在一个缺乏压力的环境中,动力也就会显得不足。如果大学生在校园中不能感受到“内卷”带来的压力,不能真正找到自身坐标和努力方向,那么进入社会后,就可能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大学虚耗的时间、浪费的机会都需要靠后续做出更大的努力来弥补。因此,现在尤其需要大学生在越来越“严”的基调下,对“内卷”有更清醒的认识,能够理性地面对,做出合理的选择。

猜你喜欢
绩点内卷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年轻人如何理财
基于完全学分制下的独立院校的平均绩点计算方法
年轻人
国内高校学分制绩点度量模式的比较与研究
学分制下绩点设定形式探讨
六种学分(绩点)制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