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群文阅读模式及其实施策略

2021-02-22 02:34武昊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赤壁赋群文课文

武昊

“1+X”是群文阅读的范式之一,“1”指教材中的单篇课文,“X”指单元内的其他篇目或教材外同一“议题”的文章,“1+X”即以教材中的单篇文章为“结构点”,衍生出一组文章形成群文阅读活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1+X”的阅读模式作为切入点,谈谈群文阅读实施的几点策略。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共五册,共选入课文60篇,人教社给每册必修课本又专门配印了一册语文读本,在每册语文读本中,根据必修课本每一册每一单元的主题又编写了五至六篇同题材的文章,一共是178篇。这样一来,一篇课文(“1”)与同单元的篇目或语文读本中的篇目(“x”)之间便天然形成了“1+x”模式的群文阅读群。那么,如何改变单篇教学单打独斗的局面,打通必修课本和语文读本之间的通道,建立起“1+x”的群文阅读群范式呢?下面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赤壁赋》教学实践为例,从群文阅读的内涵特点、实施策略、评价机制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明确学习目标

所谓“目标”,指首先要明确“1+X”模式的群文阅读群学习目标。结合《赤壁赋》前的单元提示可知,这篇课文(“1”)与同单元的《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和语文读本二中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始得西山宴游记》《冷泉亭记》《石钟山记》《登泰山记》等文章(“X”)之间构成了一个“1+X”的阅读任务群。因此,在设定《赤壁赋》的学习目标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赤壁赋》的学习目标,而是要根据“1+X”的任务群,设定出“1+X”群文阅读的学习目标。教师还要根据学习进程将学习目标分成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单元学习目标,可以根据“单元要求”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提示”,按照“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予以明确;中层为单篇课文(“1”)即《赤壁赋》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根据课文本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价值和其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题予以确定;下层为群文(“X”)的学习目标,这个要根据“1”和“X”之间的内在联系、“X”的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来确定。

二、制定任务驱动

群文阅读是具有相同任务群的多文本之间的比较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阅读素养,群文阅读篇目多、容量大、信息杂,因此,开展“1+X”群文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精心制定学习任务。一般来说,学习任务要简洁、明确、精准,能够吻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接受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1+X”模式的群文阅读中,“1”与“X”的关系表现为多维性。例如,对于一组文章,其思想内容、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主题思想、文章体裁等都可以成为群为阅读的联结点,即“+”。因此,教师往往会以比较阅读学习任务,以此驱动整个群文阅读教学,如让学生比较分析“1+X”群文篇目的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异同。必须要注意的是,由于群文阅读的信息量大,关注点多,具体的群文阅读教学从哪个维度展开,比较点和比较重心应该放到哪里,一定要任务清晰,定位准确,所有的任务驱动必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准则。此外,在制定任务时,教师要注意“1+X”模式中的“+”的作用,即迁移、转化和运用的作用,“1+X”就是同一议题下的多文本阅读,“1”和“X”是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的关系。

下面是笔者为《赤壁赋》“1+X”群文阅读设定的学习驱动任务。

驱动任务一:阅读《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体会苏轼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散文的特点。

驱动任务二: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始得西山宴游记》《石钟山记》《登泰山记》,体会不同时期不同作家游记散文的异同。

三、教师指导学习“1”

在“1+X”模式的群文阅读中,“1”的核心作用是举例,即为“X”的鉴赏阅读提供借鉴和示范。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围绕单篇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出科学的任务驱动,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重点突出“知识与技能”。需要指出的是,在单篇“1”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度”的关系,既不能过度把控课堂,把“1”当成传统的单篇课文一讲到底,人为地割裂了“1”和“X”的联系,也不能过分地放大群文阅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单篇“1”当成“X”组文,不做任何预设和指导地让学生自由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正确的做法是,教师要突出“1”的教学价值,要指导学生学懂学透单篇“1”中相关的语文基本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掌握同种类型课文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对于《赤壁赋》这篇文章,教师先要引导学生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了前面这两点做铺垫,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吞吐宇宙的伟大胸襟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这种层层递进的阅读策略的指导,让这种阅读策略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一种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种强大而清晰的游记散文的“阅读范式”,为后面的“X”的阅读起到引领和铺垫的作用。

四、学生自主阅读“X”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选文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赤壁赋》的相关群文进行了排列重组,“任务一”是将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的作品进行了组合,选取《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组成了“1+X”的学习任务群。“任务二”根据选文的内容特点,选取了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苏轼的《石钟山记》、姚鼐的《登泰山记》与课文《赤壁赋》形成了唐、宋、清不同朝代的“1+X”的阅读任务群,极大地拓展了教学资源和学生的思维空间。这一阶段的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生本性是群文閱读最基本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群文阅读更加凸显了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真实阅读理念,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加多维,阅读体验更加深刻,阅读认知更加多元。从“1”到“X”的群文阅读,体现了“1+X”模式的群文阅读由“指导”到“放手”的阅读指导策略。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单篇“1”建构起一整套阅读范式,形成阅读能力,在“X”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再指导学生将单篇阅读中习得的能力和形成的策略迁移转化到一组群文中,使学生形成学“一篇知一组”的语文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830)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赤壁赋群文课文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背课文的小偷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苏东坡《前赤壁赋》
群文活动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