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课下功夫 成就课上精彩

2021-02-23 06:42胡长秀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4期
关键词:思考

胡长秀

摘要:搞好教学上好课不能只琢磨上课的表面形式和技巧,而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练就过硬的课下功夫。笔者认为教师要上好课,一要坚定做个好老师的信念,二要构筑起细密的知识矩阵,三要善于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课下功夫;上好课;思考

上好课旨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上什么,二是怎么上。而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必须依靠两个条件,一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储备,二是教师对学员的了解程度。而这两个条件能否具备,又直接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和学员的态度,是热爱还是冷漠或是无所谓。

一、明确目标,坚定做好老师的信念

信念和目标是指路的明灯,是想放弃时坚持下来的理由。我们工作的意义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认识和态度,我们的精神境界决定我们的工作境界。所以人们常说“态度决定成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正是从人的这个意义上讲的。能不能成为好教师,能不能上好课,首先在于我们有没有当好教师上好课的追求和信念。

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何谓师表?就是人样子,在德行和学问两方面成为社会和学生的楷模。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如果教师自己的灵魂都是昏睡着的,如何给学生启蒙?如何唤醒学生的灵魂,如何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既然为人师表,就不能甘于平庸,就要努力成为灵魂觉醒的那一群人,让追求卓越是人之为人的精神品质首先在教师身上绽放光芒,进而引领学生向着真、善、美、慧的目标前进。

冰心先生曾经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学同样如此。爱是师德建设的基石。爱什么?不仅要爱教师工作,把职业当事业干,更要爱工作对象——学生,因为教师的事业是由学生来成就的。如何爱学生,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怎么讲,归根结底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在准确把握学生基本情况、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取舍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也就是说一切教学设计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把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教学中的唯物主义,以人为本。

纵观教学过程,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不是教师主观臆断闭门造车出来的,而是由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决定的。无论是备课还是授课,心中都要有学生。备课时心里有学生,你才知道如何取舍材料、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等;授课时心中有学生,你就不会在课堂上自说自话地只是你讲学生听,而能根据学生表情和态度的变化及时调整上课的节奏、方式方法甚至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需求不一样,同样的教学内容,讲课的深浅、重难点和具体讲法就会有差别。

二、深钻细研,构筑细密的知识矩阵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笔者以为仅此还不够,教师应该拥有一泉活水。一方面注重学习积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的知识储备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这是从广度上讲;另一方面从深度上讲,要加强研究,对授课内容特别是所教授的学科形成自己的认知视角和见解观点,就像汩汩流淌的泉水,再多都有自己的根,那就是泉眼。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至少包括三个方向,一是深厚的专业理论,二是广博的非专业知识,三是必要的教育心理学。这些知识需要教师日积月累地关注和投入。所以,教师,首先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来龙去脉,同时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涉猎与本课程相关领域的知识,形成一个理解问题的文化背景,一个细密的知识矩阵。因为教师的知识面愈广阔,思考愈深入,他的见解就会愈圆融无碍,精神就会愈清醒自由,讲的道理就会愈透彻真切。

笔者想特别强调的一门学科是哲学。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要讲出韵味,一定要有哲学,特别是哲学的高度和思维。因为,任何一门专业学科,学到最后所抵达的境界都是哲学层次。所以,教师如果想要在自己的教学领域有所建树,那就必须深入到自己这门学科的哲学层面,因为深入才能浅出,最终讲出一门课的真精神来。需要注意的是,不是只有精通所教学科之后才能着手哲学学习与研究,可以说,所教学科的学习与哲学的学习之间是同一学习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三、批判反思,努力做个明白教师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有“既问耕耘也问收获”的自我反刍能力,经常反思批判教学的得与失,反思批判已有的认识,始终保持一份教学中的清醒和明白。

在教學过程中,对于明显不懂不会的问题,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正确面对并加以学习和研究,但还有一类问题却往往被忽视甚至回避,那就是教师的理解同教材、同以往的认识甚至和权威的解释发生冲突而产生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少教师往往不是想方设法搞清楚二者冲突的原因进而理解问题,而是多数时候选择以教材、权威和以往的认识来否定和消解自己现在的怀疑或不解。孟子讲“尽信书不如无书”。很多时候我们不敢质疑,不敢批判反思,不是真的缺少能力,而是缺乏自信,不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搞明白一些问题。作为教师,最怕的是自欺欺人。无数实践证明,凡是人所感知疑惑的问题,人就能够破解掉这个疑惑,最后都会给自己一个说法。即使没有得到积极结果,也能够得到消极结果,明白自己对某个问题不明白,其实就是一种明白。

作为教师,要通过思考研究努力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搞明白是必须的,但是,对于上课,教师自己想明白是一回事,能够给学生讲明白又是另一回事。教师的“思考”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想”,还包括付诸笔端的“写”。因为教师用嘴讲之前,必须先用笔写,也就是撰写教案、讲稿和教学笔记,这就需要我们练就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写作是非常好的途径。

宋朝大诗人陆游给他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到:“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说,你果真要学习写诗,不仅是字词句式,还要有更深的学问,作诗的工夫在于诗外的历练。同样道理,教师要上好一堂课,也不能只是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教学技巧的熟练,更应做足课下功夫,不断提升见识、拓展知识、厚植情怀,才能成就课上的精彩!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