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021-02-23 01:04保立丹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分析

保立丹

摘要:在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的制定更加完善的教育方案,加强对于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构建更加高效的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本文通过实践分析,总结了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表现,探索了具体的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理健康;分析

引言

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也提高了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心理素质水平,对于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日后学习与生活有着重要的助力作用,基于此,作为教师要全面的加强对于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理健康的了解,不断构建高效课堂,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1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表现

1.1盲目自卑心理

进城公务人员孩子因为缺乏社会地位、本身家庭收入差导致消费观念和生活水平与城市孩子差异悬殊,综上心理因素导致他们学习成绩差,难以超越城市孩子,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有自卑和无法在其他同学面前抬起头的想法,表象显现就是较少与教师互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甚至出现逃学和旷课的恶劣行径。

1.2抑郁封闭心理

跟随父母搬到另一个环境进入城市之后,由于与以往生活熟悉的生活环境产生差异导致内心焦虑。新的环境、学校、朋友、同学,都令他们十分陌生,较难适应新环境,出现紧张和不安的情绪,不愿意或者不敢与新同学交往交际,容易陷入孤僻孤独的境地,长时间会造成严重的封闭和抑郁心理。

1.3缺乏归属感

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与城市人员相比较低,经济条件也欠佳,因此这些人员在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常常会感受自己与他人格格不入,对该城市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认为自己始终不属于这里,因此对社会充满警惕或者敌意,情绪也相对容易激动,较难融入新的城市生活。

2易地扶贫搬迁女子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2.1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子女的关爱与教育

易地扶贫搬迁孩子定点学校问题可从以下着手计划,来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准。首先是教师层面,要积极加强师德教育,尽量关注每个学生,不要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产生歧视,或者单纯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教师要理解这些特殊群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面临的困境,给予指导帮助,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引导其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积极给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减压,有效降低其学习焦虑。

其次是在建设校园环境上,要积极营造互助友爱、积极向上、友爱平等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一定的教育宣传活动以及课外活动,建构健康和谐的学校氛围,为所有学生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积极努力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班级要经常开展集体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会集体感和学习生活积极性。积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感受自己在集体中的存在感和价值观,不断增强自信,激发他们参与集合组织活动的激情,在开展的活动中不断引导他们如何与人正确相处,减轻他們的焦虑感。

是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层面出发,加强重视易地搬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一要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子女的信息档案,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助力其健康成长;二是根据课堂上开展的各种活动,积极传授他们健康知识,培养其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三是要积极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家庭的孩子进行团体和个体心理疏导,有助于他们顺利面对从家中到陌生城市环境需要的适应期,缓解和消除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的长处,借助其优点增进学生的自信心。比如遇到确实让人头疼的孩子,一旦没有达到预期,教师通常会指责批评,甚至埋怨苛责,企图通过这种表现让学生自我反思警醒。但这种不当的教育方式反而会让学生感受到悲伤、消极、控败和委屈情绪。教师此刻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的不同能力,用平常心去爱护他们,多发现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赞赏,增进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不断强化和承认他们的优点,促进其自信心发展。同时教师要多方面评价和关注学生,多给予喝彩及鼓励,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2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协作

家庭和学校从表面上看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及个体,但却需要有效链接,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互补作用,以叠加效应产生看似分割却又融合的合力。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亲子共读、家校互动、家委会以及父母学校等形式,共同强化共育机制,建立新一代的合作方式。

尤其是易地扶贫搬迁孩子的家长更要积极和教师沟通,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针对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出合理要求及期望,不要给他们造成太大压力。同时家长也要将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反馈给教师,积极配合学校完成教育工作。

学校和家长之间要做好良性沟通,教师也可以经常到这些特殊的学生家中做好家访工作,加强建立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经常在学校为家长开展如何为人服务、宣传家庭教育的活动。依靠智慧共享平台,学校还可以通过班级微信圈、校讯通、电话、学校公众号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定期将易地扶贫搬迁子女的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状况及时反馈给家长。总而言之,学校要有意识地建立起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一同商讨教育策略,协同教育,更好地保护和教育易地扶贫搬迁子女。

结束语: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具体教学工作开展实际,研究了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希望分析能全面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雪.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137.

[2]党达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才智,2020(15):166.

[3]李洋.减负背景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37-144.

[4]卢昕.健康家庭功能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5):103-108.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分析:是谁要过节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回头潮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