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子康复疗法联合早期心理干预治疗腕管综合征合并焦虑的疗效观察

2021-02-23 01:15胡茜莹李灵芝崔彩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腕部神经康复

胡茜莹,覃 亮,李灵芝,刘 涓,崔彩虹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压所引起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掌、桡侧3个半手指的麻木或感觉减退、刺痛或烧灼样疼痛,夜间症状更明显,活动上肢及手指后症状可有所缓解,疾病后期可出现桡侧鱼际肌萎缩[1-2]。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工作方式改变,CTS发病率呈增高趋势,患病率为1%,有研究显示,CTS在大于40岁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0%[3-4]。对于CTS病人长期神经卡压症状往往造成病人焦虑情绪,对该病的康复治疗造成较大影响,轻中度CTS病人往往首先采用保守康复治疗[5]。本研究观察对CTS病人采用物理基础康复治疗联合早期心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康复理疗科2016年3月—2019年6月收治的CTS合并焦虑病人32例,根据病人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物理因子基础治疗方案,观察组在物理因子治疗基础上联合早期心理干预治疗。观察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21~37(26.35±2.07)岁;对照组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22~36(27.05±1.84)岁。两组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组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①根据2010年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美国电反应诊断医学协会、美国物理与康复医学学会共同制定的CTS诊断标准[6];②长期从事腕部活动工作或使用振动设备等;③正中神经分布区域感觉异常,夜间加重或休息后缓解;④电生理或核磁共振(MRI)检查确认CTS;⑤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50分。

1.3 排除标准 ①颈椎病引起的上肢运动及感觉异常;②合并严重心、脑、肺系统疾病;③合并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④不接受保守康复治疗或心理干预;⑤随访脱失。

1.4 治疗方法 ①物理因子康复治疗:HYJ-Ⅱ型超短波治疗机(购自郑州奥睿科科技有限公司),每次10 min,每日1 次。J18B型电脑中频治疗仪(购自北京金豪商贸有限公司),治疗时选择6 cm×15 cm电极片贴于腕关节两侧,选择正弦波、方波、三角波,频率为5~10 kHz,根据病人耐受程度选择电流大小,每次20 min,每日1 次。WB-3200微波治疗仪(购自江苏新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采用距离辐射法,圆柱形辐射器中心垂直对准患腕部掌侧,距离5 cm, 每次15 min,每日1次。②早期心理干预治疗:观察组病人均接受心理医师指导的心理干预治疗。注意力分散法采用视觉、听力及触觉分散法,指导病人根据自我性格和既往经历选择合适的方法以减轻感觉不适。幽默放松法采用讲笑话、看相声或小品、做游戏等简单活动营造幽默欢笑的氛围,放松心情以减轻躯体不适。呼吸训练法采用慢节律舒缓呼吸,放松全身肌肉,引导病人平静休息。

上述治疗均进行1周,评估病人入院时与治疗1周后各项观察指标变化。

1.5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评定根据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法判断。治愈:疼痛完全消失,VAS≤2分;显效:疼痛减轻,VAS 评分3~4分;好转:疼痛减轻,VAS 评分5~6分;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VAS 评分相同。②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记录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远端感觉潜伏期及传导速度[7-8]。③肢体神经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定[9]依据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肢体神经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评价方法进行评定。④SAS评分评价病人焦虑程度变化[10]。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正中神经参数比较 两组治疗后正中神经远端感觉潜伏期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前后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表3。

表2 两组远端感觉潜伏期比较(±s) 单位:s

表3 两组病人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 单位:m/s

2.3 两组患肢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后患肢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肢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比较 单位:例

2.4 两组S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且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SAS评分比较(±s) 单位:分

3 讨 论

CTS是腕部横韧带在长期磨损和无菌性炎症作用下发生的粘连、水肿,腕管内存在各种组织,相互之间长期摩擦、机化、变性,产生炎症反应后,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腕管间隙缩窄,加重局部疼痛,造成腕部正中神经卡压[11]。颈6~胸1 脊神经前支组成正中神经,于指浅屈肌与指深屈肌间下行至腕部,穿过腕管后分别在手掌、示指、中指及无名指背侧一部分皮肤区域分布,因此,CTS临床表现主要在于其分布区域的感觉与运动异常[12]。由于现代社会计算机的高度普及,人们高强度、高频率、长时间的腕部活动,使得该病的发病情况呈年轻化趋势,发病率有很大程度增高[11]。对于CTS的治疗,轻中度的CTS主要采用保守治疗手段,重度CTS则多采用手术治疗[5,13]。毛庆友[14]比较综合康复治疗与传统理疗干预CTS的疗效,显示综合康复治疗在轻中度CTS治疗方面更具有优势。弓臣等[9]研究125例CTS病人,探究针刀配合揿针对CTS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疗效更明显。西医保守治疗中采用局部封闭手段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缓解症状,但远期观察效果欠佳,这点在杨振宇等[15-16]研究中也得到证实。腕部制动可以缓解该病症状,但严重影响患肢腕部活动和生活质量。

长期的腕部及手部不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病人对于治疗的信心,焦虑情绪往往伴随CTS病人的疾病过程,同时也影响病人治疗的依从性,影响治疗与康复效果[17]。因此,在最大限度缓解CTS临床症状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病人心理状态与反应,疏导病人焦虑情绪,以期获得更佳的临床疗效。

超短波温热效应对于腕部肌肉痉挛的缓解,静脉和淋巴回流的改善具有较好作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炎症反应与肌肉张力,加速组织修复[18]。微波、中频电治疗亦具有与超短波类似的效应[19-20]。本研究中,物理康复治疗选用了超短波、微波、中频电3种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同时联合早期心理干预,探究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治疗1周后两组病人远端感觉潜伏期及神经传导速度、患肢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SAS评分均有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CTS引起的神经损伤较神经断裂伤等引起的损伤程度更轻,并未真正破坏神经传导的基础结构,因此,物理因子治疗可能出现较大获益。周围神经损伤后,1 周内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配合肌肉主动和被动锻炼,可以达到加速轴突再生、促进神经对肌肉的再支配效果。物理因子康复治疗还可以改善损伤部位血液循环、改善神经支配器官的功能、加快再生部位的生理反应时间等[21]。

综上所述,物理因子康复疗法联合早期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腕管综合征合并焦虑病人临床症状,缓解焦虑情绪,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物理因子康复治疗。

猜你喜欢
腕部神经康复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腕部烧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愈合情况影响分析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中级篇)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高级篇)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