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2021-02-24 10:44闫兰卓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2期
关键词:丁苯脑组织线粒体

闫兰卓

(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西 晋中 030800)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指由脑血供突然中断导致的脑组织坏死。此病可分为急性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PCI)和急性完全性脑梗死(Complete cerebral infarction,CCI)。急性PCI是指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状态的一类脑梗死。有报道称,急性PCI 患者占ACI 患者总数的26% ~43%[1]。急性PCI 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血栓形成、脑血流灌注减少、脑缺血区域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发生脑水肿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有关。本文主要是研究用丁苯酞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PCI 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8 月收治的96 例急性PCI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介入诊疗指南2018》中关于PCI 的诊断标准;存在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和体征;病历资料完整。其排除标准是:患有CCI 或脑出血;年龄<18 岁;住院的时间<14 d ;合并有精神疾病、老年痴呆或严重的肝肾疾病;存在先天性脑血管异常;对本研究中所用的药物过敏。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丁苯酞组(n=48)与常规治疗组(n=48)。在48 例丁苯酞组患者中,有女性14 例,男性34 例;其年龄为47 ~80 岁,平均年龄为(64.67±9.75)岁。在48 例常规治疗组患者中,有女性17 例,男性31 例;其年龄为45 ~81 岁,平均年龄为(65.41±10.11)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P >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方法是:用阿替普酶或尿激酶对有溶栓指征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同时对其进行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神经、防治脑水肿、抗凝及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丁苯酞组患者进行治疗,其用法是:静脉滴注,100 ml/次,2 次/d,共用药10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用无效(治疗后患者的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和体征未改善)、有效(治疗后患者的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和显效(治疗后患者的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总例数- 无效例数)/ 总例数×100%= 总有效率。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4 d 和30 d,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值为0 ~42 分)的评分。患者的NIHSS 评分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成正比。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4 d、30 d 和90 d,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BI 指数,分值为0 ~100 分)的评分。患者的BI 指数评分与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丁苯酞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42%(41/48),其中有24 例(占50%)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显效,有17 例(占35.42%)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有效,有7 例(占14.58%)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无效。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83%(34/48),其中有15 例(占31.25%)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显效,有19 例(占39.58%)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有效,有14 例(占29.17%)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无效。丁苯酞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 <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相比,P >0.05。治疗后7 d、14 d 及30 d,丁苯酞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 <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分,±s )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分,±s )

时间 丁苯酞组(n=48)常规治疗组(n=48) P 值治疗前 18.42±2.56 18.97±3.10 0.125治疗后7 d 11.52±2.37 13.82±3.84 0.002治疗后14 d 8.84±4.12 10.71±2.68 0.003治疗后30 d 6.35±4.32 8.75±2.31 0.004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BI 指数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I 指数评分相比,P >0.05。治疗后7 d、14 d、30 d 及90 d,丁苯酞组患者的BI 指数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 <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BI 指数评分(分,±s )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BI 指数评分(分,±s )

时间 丁苯酞组(n=48)常规治疗组(n=48) P 值治疗前 40.35±13.26 41.20±12.77 0.236治疗后7 d 52.74±11.84 48.44±13.41 0.010治疗后14 d 60.82±14.75 56.14±11.45 0.007治疗后30 d 74.31±14.78 65.83±15.57 0.004治疗后90 d 85.43±15.10 72.69±14.72 <0.001

3 讨论

Del Bene 等[2]研究发现,急性PCI 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存在脑血栓形成、脑缺血区域的侧支循环未建立、脑组织血流灌注减少、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线粒体受损、自由基产生、细胞内钙超载、脑细胞水肿及凋亡等因素有关。对急性PCI 患者进行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恢复其脑缺血区域的血供,防止其病情进一步发展,减轻其神经功能损伤。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丁苯酞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IHSS 评分及BI 指数评分均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这说明,在对急性PCI 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其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新药,其主要成分是Dl-3-正丁基苯酞。此药是一种脂溶性药物,可直接通过血脑屏障,起到保护线粒体、抑制谷氨酸的释放及自由基的产生、促进微循环的重建、降低脑组织中钙的浓度、提高脑组织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及改善脑组织的能量代谢等作用[3]。笔者认为,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PCI 的机制主要是:1)此药能选择性地阻断由花生四烯酸介导的各种生理病理过程,缓解微血管痉挛,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素A2的合成,促进前列环素的生成,进而可防止血栓形成,减少脑梗死的面积。2)此药能直接作用于缺血区域脑细胞的线粒体,增强线粒体膜的流动性,促使线粒体膜的电位降低,保护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增加脑细胞中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和磷酸肌酸的浓度,抑制自由基的生成,进而可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3)此药能增加脑微血管的数量,重建脑缺血区域的微循环,维持脑微血管结构及形态的完整,增加脑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

综上所述,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PCI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减轻其神经功能损伤,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猜你喜欢
丁苯脑组织线粒体
线粒体自噬在纤维化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棘皮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线粒体自噬与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子代大鼠发育及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