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改革探究

2021-02-24 15:27周丕华
美术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美术鉴赏跨学科课程思政

周丕华

【摘要】在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过程中,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必须在教学内容、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方面实行改革,即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鉴赏方法,深刻理解美术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关键在于利用美术专业课程特色,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调动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以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程思政;跨学科

所谓“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性素质人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既是对“教书育人”的教学本质的回归,更是对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的回应。因此,在高校美术鉴赏课程中,对教学内容、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势在必行。

一、教师以身作则,建立跨学科理念,扎实理论基础

高校是育人的主阵地,教师是育人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是教师要以身作则,“育人”先“育己”。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要为人师表。”孔子提出“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而身教要重于言傳”的教育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并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对教师提出以下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作为新时代的美术专业教师,要学会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认识国内和国际形势,并把它们与自己的教学工作相结合。公共课教师,面对的是正在政治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的青年学生,要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把专业与思政转化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程。在短时间的授课过程中,要努力跟学生建立一种稳定和谐的人文环境,以自身严正的学术态度和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才能营造课程思政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以春风化雨的思想和言语感化学生。

二是建立跨学科理念、扎实理论基础。教学理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认识、态度和观念的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教学的质量。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基础厚、领域宽、适应力强、转型快的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为新型社会人才培养的趋势,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意识,不断改革,为人才培养寻找更有效的路径,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思维。所谓跨学科教学是指以一个学科为中心,在这个学科中选择一个中心题目,围绕这个中心题目,运用不同相关学科的知识,展开对所指向的题目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一方面,从公共美术鉴赏课程性质来讲,选修课程的是全校非美术专业学生,他们的学科背景较为复杂,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学情,并对选修学生的学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甚至需要通过实践去理解笔墨、色彩等艺术语言的内涵,这样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会更为生动;另一方面,就课程思政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这样也要求教师必须坚持跨学科理念,在掌握扎实的美术鉴赏知识基础上,对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教学中结合选课学生的专业来进行学科换位思考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以“理”服人。

二、丰富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美术教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昭示出文化的自信和自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基础。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旨在让学生通过鉴赏美术作品、学习美术理论、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培养高雅的审美,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丰富其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一是挖掘传统美学资源,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要善于传承和弘扬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中国优秀文化气质、精神以及民族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它强调人与自然深层次的精神体验,人性的回归以及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学思想,他们通过美术作品转化为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美术鉴赏课过程中,重新解读这些美学知识的当代内涵,提高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实现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对接,从而促进学生社会人格的发展和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元代吴镇在《双桧平远图》中,以劲挺的笔法写顶天立地的两株桧树,虬曲盘结的枝干,形态苍老遒劲却挺拔矫健,再现了画家不为世俗及困境而折腰的高尚品质;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近景以清新的笔法写几株飘零几片秋叶的树木,树脚以枯笔淡墨写一两堆土坡,中景为一汪空如明镜的湖面,远处是逶迤的山峦,画家营造出一种空寂、清幽的审美空间去还原生命的本真意味,启发人们剥离物欲和功利所带来的各种烦恼,回归人性的本真价值。美术鉴赏过程正是通过解读作品语言符号的审美价值和主题思想而获得审美愉悦、挖掘美学价值和精神,全面深入领会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总之,在公共美术鉴赏课中,要着力于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传统文化修养,注重中国传统美学的综合、整体特性,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渠道,提高美术鉴赏的美育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觉心。

二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丰富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的一种先进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既包括革命遗物、遗址等物质性的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又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很多艺术家走上十字街头,用画笔或表现千万民众疾苦,或歌颂在革命斗争中各行各业的人民抗日救国的英雄,这些作品在不同时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如林风眠的作品《人类的痛苦》生动地再现了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政府枪杀北京青年学生这一惨案,作品以大面積的灰色调塑造了横七竖八的裸体青年男女,他们惊恐而痛苦的表情,强化反动派政府的凶残和青年学生的孤独无助,通过图像学、社会历史学让学生体味这段历史,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罗工柳的作品《前仆后继》以强烈的黑白对比色、纪念碑式的构图再现革命党人在面对白色恐怖时的大无畏精神,他们前仆后继、迎难而上,坚信革命必将胜利。正是这种红色精神激励着千千万万前赴后继的医护人员战胜了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战。

三是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内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指一定地域的人们经过长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实践形成的,具有某种特色的自然风貌、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等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最终形成独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本地魅力文化资源,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既是美术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又是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基地,将学生感同身受的最现实的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美术鉴赏教学内容,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和创新意识,又增强了学生发展地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鉴赏课程为例,在教学中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铜鼓文化、花山岩画、吊脚楼等内容纳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广西籍当代艺术家周氏作品中是如何将历史以及花山岩画的符号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相结合,引导学生如何结合本专业,有效挖掘和利用传统的地方文化符号,逐渐形成和强化个人风格,并树立发展地域文化的责任心。

三、实施情境体验式教学法

公共美术鉴赏课程的学生大多数不是美术专业学生,他们对教学内容中的“笔法”“气韵”“皴”“擦”“点”“染”“冷抽象”“热抽象”等专有名词的理解比较抽象,包括美术鉴赏过程中的“移情”“共鸣”等情感体验也难以理解,而且大多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时间安排在周末或晚上,学生很容易对那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感到厌倦,而思政内容的融入更加增加了授课的难度,而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除以上困惑。所谓情景式体验教学法即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如生活场景、实物展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态度或情绪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因此,情景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充分利用了美术作品作为视觉艺术这一特色,播放用形象生动的幻灯片图片,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整个课堂教学环节。

情景体验式教学实施的过程及具体方法如下:一方面,在充分了解学情基础上,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以一种生动的、感人的场景还原教学要点;另一方面,要贴合学生最为关心的、符合当下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来引导学生与创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美育效果。如在鉴赏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邀请几个学生扮演画中的几个关键性人物:老人、青年、孩子,让他们还原画面中人物动态,设置昏暗的灯光,播放舒缓的音乐,让体验者和观察者一起来体验作品的意境,结束后再分组让学生来谈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并设置1—2个关于当下学生最关心的择业、继续深造等让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要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结合信息化时代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完善自己的人格,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便为将来的规划做准备。再如在鉴赏罗中立的《父亲》这幅油画时,教师可以用较低的音量播放筷子兄弟的《父亲》,邀请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来朗诵朱自清的《背影》中描写父亲的段落……,这一系列的情景体验式教学手段的运用,让一节传统的理论说教课程变得生动感人,且学生感受深刻,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另外,学生大讲堂是情景体验式教学方式的衍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立教学专题,分组完成某一章节的美术鉴赏内容,并让学生根据课程思政和教学内容目标,设立课间讨论题和课后作业,在课间分组讨论。同时,美术鉴赏课程虽然属于理论教学,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置一些笔墨纸砚和颜料等画材,供学生课间进行创作实践体验,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理论鉴赏知识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改革

课程思政教育多属于一种隐形教育,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也需要因地适宜。目前就美术鉴赏课程与思政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根据课堂纪律反馈,如果学生在课堂积极思考且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把握住了美术作品中的思政元素,这便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二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结合美术鉴赏课程,设立《<×××鉴赏课>课程思政随堂跟踪评价表》,调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三是试卷分析,教师在期中或期末的测试中,设置一定比例的思政试题,可以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从而来调整教学方式,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结语

思政课程融入专业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校美术鉴赏属于高校通识课程,目的在于通过鉴赏一系列生动直观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在挖掘作品深层次的美学内涵和思政元素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完整的人生观,引导学生从对作品的喜欢转变到对人、事、物的热爱,在提高鉴赏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对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能力,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牢固的育人意识,要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同时课程思政必须充分利用美术学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形成课程思政育人的自觉,通过案例式、探究式、合作体验式的教学法让课堂“活”“动”起来,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达到育人效果。

注释:

*本文为2020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的美术鉴赏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GB290)成果。

参考文献:

[1]杜惠洁.德国教学设计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

[2]阮添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融合[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2).

猜你喜欢
美术鉴赏跨学科课程思政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