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校徽 悠悠文脉

2021-02-25 07:44翟幸福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校徽徽章学校

翟幸福

2020年岁尾,笔者意外、惊奇地收获一枚沧桑、精致的“密县药庙完小”校徽。这枚校徽的设计和制作堪称精美,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因为是笔者的母校遗存的缘故,偶尔得之,心情兴奋不已。抚今追昔,睹物思贤,万为感念。

这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源于对难忘的小学生活的美好回忆,更多的是以教育人的执著情怀,从探寻母校走过的历程中,感慨祖国巨变,唏嘘教育的不易。

“密县药庙完小”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学,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原密县)来集镇李堂村,如今为“来集镇李堂小学”。徽章原持有、收藏者是新密市平陌镇某山村的一位老教师,这是当年在药庙完小读书时佩戴的校徽。1953年9月,他7岁进入药庙小学读书,学校距家60多华里。入学第一天,学校给他佩戴了这枚铜质的“密县药庙完小”校徽,至今已有68年了。他如是说:“校徽跟随我大半辈子,一直当宝贝珍藏着,是我的岁月回忆。”

徽者,旌旗之属也。校徽既是一所学校的“名片”,更是文化图腾。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药庙义塾”创建,这是平民启蒙教育在李堂村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发端;清光绪三十年(1904),“药庙学堂”诞生,成为近代普及教育在李堂热土的萌芽。

洧水汤汤,药庙巍巍;书声琅琅,文脉悠悠。一所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乡村的希望。而这枚校徽,浓缩、凝聚着这所学校的文化底色,展现、见证的是乡村优质教育的内涵魅力。

品 相

“密縣薬廟完小”校徽,构图稳定,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精美沉实,含义深广,透溢出浓烈的新中国时代气息,对研究新密市小学教育史提供了最好的实物。

这枚红铜胎珐琅徽章制作于1951年,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完好如初地保存至今,弥足珍贵。校徽呈倒置之等腰三角形形状。正面上边长45毫米,两边高20毫米,底角平展5毫米(疑似为安全考量而磨平尖锐),厚2毫米。背面非光亮平面,有不规则麻点(疑似制作过程中高温烧蚀红铜中的杂质形成)。上部是别针,下方阴刻“9”数字序号。

白底,蓝边,文鼎黑粗繁体蓝字,文字分上下两行从右至左横排。上行:在“密”与“縣”之间,有一颗鲜艳的红色五星。下行:“薬廟完小”四个字等距排列,“廟”字左“丿”的蓝色涂料明显因擦碰而缺失。

图案设计简洁明了,整体以简洁的蓝色和白色构成。白色代表神圣纯洁、朴实无私;蓝色代表沉稳冷静、真实永恒;熠熠五星分外显眼,象征着吉祥喜悦、激情活力,且为新中国国旗之主要组成部分,寓意学校因人民政权接管而新生。

品 质

珐琅徽章又叫景泰蓝徽章,用珐琅入色的方法制作,常见于制作军队、国家机关、学校证章及特别有纪念意义又要长久保存的证章、纪念币、勋章等,为徽章工艺中的高档徽章。自清末引入我国之后,逐渐形成勋章、奖章、纪念章和证章等多种系列。

采用红铜为材料,用珐琅粉(像豆沙一样的),在850℃以上的高温中灼烧而成。具有以下特点:1.入色的地方与金属线条近乎平齐;2.入珐琅粉,颜色暗沉,永不褪色;3.坚硬且脆,尖物不能刺伤;4.耐高温,需经850℃以上高温烧烤,颜色才能溶解入色。其制作流程:制图—刻模—压冲—上色—磨石—抛光—焊配件—电镀—品检—成品。

溯 源

民国初期开始,校园徽章逐渐被许多学校采用并发展到顶峰。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不少早期学校的校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有的甚至已经成为文物级别了。

校徽就是学校徽章的简称,中国教育史上,校徽出现不到百年,往往蕴含着不同的特殊意义,是一所学校的象征与标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学校的文化气息、文化内核和精神风气,也体现了时代发展中的理想与价值。其主要的功用是分辨人员、留存纪念和通过图案、文字介绍学校的性质,同时在佩戴校徽的时候也给佩戴者在无形中增加纪律的约束,成为师生的行为规范。佩戴校徽,既是师生形象的一部分,也体现了对母校的归属之情。在老一代知识分子心目中,佩戴校徽有一种无尽的自豪和荣耀感。

校徽一般分为大学校徽(也称为高校校徽)、高中校徽、初中校徽、小学校徽等。形状分为长条形、椭圆形、圆形、盾形等。北京大学沿用了100多年的经典校徽是鲁迅先生在1917年设计出来的。造型为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并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象征着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时,“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鲁迅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校徽大多采用倒三角形状,三个角分别寄托或隐含着“智、仁、勇”的寓意,突出的是智与仁,体现了两千多年来传统儒家教育思想。

“智、仁、勇”出自《礼记·中庸》,子曰:“知、仁、勇三者(知:〈古〉又同智),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智”指智慧,是认识、理解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子》:“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唐代韩愈《谢自然诗》:“人生处万类,知識最为贵。”“仁”是心地纯正,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庄子·天地》“爱人利物之谓仁”;《孟子·离娄下》“爱人者,人恒爱之”;唐代韩愈《原道》中曰“博爱之谓仁”。“勇”指勇敢,不怕危险和困难,有力气有胆量,当然还要有强壮的体魄。

北宋苏轼对“智、仁、勇”的释义非常明了:“仁者之勇,智贵乎早决,勇贵乎必为。”《代侯公说项羽辞》说:道德高尚的人勇猛精进,智重在决断,勇重在一定做到。这也就是《论语·子罕》篇中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鉴于“智、仁、勇”本质的成分,作为培养新一代的教育机构,运用三角定理,图示三者之间各自的功能和联系,构思实在巧妙。三条直线所围成的三边形,有着相互稳定平衡之意。师者、学者把三角形校徽佩戴在胸前,时时望之,把“知、仁、勇”的处世为人之道铭记于心,从而规范言行。采用“校徽诲人”的形式,可谓用心良苦。一枚普通的倒三角形校徽,竟然蕴含着古圣先贤教育哲学的含义,确实令今人体味、沉思。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制作校徽时既继承了民国时期的倒三角形校徽,又把寄托或隐含的寓意变化为上面两个角分别代表“德”“智”,下面一个角为“体”,突出的是德与智,既继承文化传统,又赋予新意。药庙完小的先贤们,以此教育学子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立志为新中国而努力学习,充分体现出澎湃激情和教育智慧,以及传承精致品牌教育的崇高办学理念。

小小校徽,意象多元,意蕴深刻,学校的品质、灵魂超然而出,校名、形制、图案、颜色等外在诸多元素中,无不清晰地记载着这所乡村小学发展之路中的一段真实历史。

校 史

“學校”一词源于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豫西一隅,蕞尔小村,历史上地方贫瘠,民力维艰。药王庙义塾—药庙学堂—药庙初等小学—药庙高等小学—药庙国民小学—药庙中心国民小学—药庙完全小学—李堂小学,校名数易,风雨兼程,传承至今。曾有过原开封地区“小宝塔学校”的荣耀,至今为新密市历史上连续办学时间最长的乡村小学之一。在“药庙完小”办学阶段,学者飚集景附,人文蔚起,积淀了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历史厚重的李堂村的文脉薪火相传贡献卓越,继而打造成百年名校,乃智慧之渊薮,梦想之承载,堪称近代中国小学教育史的缩影。

世纪风雨,百年沧桑,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短暂的一瞬,于一所学校却是说不完的辗转历程和青春故事,对于校友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程和美好回忆。充满艰辛而又辉煌灿烂的办学经历,是一座艰苦创业、追求卓越品质的精神丰碑。在时代变化中诲人不倦,使琅琅书声始终在李堂村回荡,并以名校之躯傲立新密市教育之林。哺育、激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李堂人”,为国家、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社会基础人才和拔尖人才。

校徽虽不能开口向今人诉说,但可以确定的是,“药庙完小”及其身前事后,是李堂村人启蒙求知,进而走出村庄的大门和阶梯。

岁月流转,世事沧桑中薪火相传;校名频改,步履铿锵里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一座乡村小学何以能制作出如此精美且寓意深刻的校徽?且不论区区乡村小学,即便在县城乃至都市名校也恐力所不逮。概因她的前身、民国时期的“药庙中心国民学校”就已具成熟、完备的教育架构,并也制作的有民国时代特征的校徽,这在当时是县城或者乡村地域中心才能够拥有的殊荣。政权更替后,能够较快地制作出如此精美的校徽,且徽型继承,寓意上则赋予新政权、新时代的特征,充分彰显了这所学校的底蕴与实力。

李堂村的小学教育,历经百年风雨砥砺,“药庙完小”作为其历史进程中最为重要的高光阶段,滋兰树蕙,桃李芬芳。传道、授业、解惑,浅微中蕴含深远;困难、变故、曲折,平实里闪烁绚烂,软硬实力兼备,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见识到这枚珍贵的校徽。

小小校徽,饱经沧桑,见微知著,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乡村教育者的智慧与心血,承载了一茬又一茬李堂村学子的童年与热血。小小校徽,情怀博大,千般期许,记录历史又被历史所记录,沉淀岁月也被岁月所沉淀,镌刻精神并成为精神永恒的象征。

猜你喜欢
校徽徽章学校
书包装名著,彩笔画徽章
我也想戴
我的心爱之物
闪亮的小徽章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抗美援朝徽章欣赏
火了高校校徽
“校徽消失说明了什么”讨论/为了我们自己,把校徽戴起来
校徽并没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