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中华龙的起源、认同与传承

2021-02-26 02:58袁广阔
新传奇 2021年3期
关键词:龙纹中华文明崇拜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已渗入中华民族始祖崇拜的文化脉络,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汤汤长河。作为神话性的动物,龙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龙的原形是什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龙为傲,认为自己是人文意义上龙的传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已渗入中华民族始祖崇拜的文化脉络,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汤汤长河。

作为神话性的动物,龙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龙的原形是什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地缘与风物:仰韶时代与龙文化起源

中华龙文化历史悠久,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中,距今7000至5500年的仰韶文化已开始出现原始的龙纹,如鱼龙、蛇龙、猪龙、鳄龙等。这些早期龙形文化遗存的产生,与自然崇拜密切相关。

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宗教盛行,提供了“万物有灵”的文化土壤。一些与早期文明生活关联紧密,或具有威慑力的动植物,成为自然崇拜的对象。

从已有的考古资料来看,仰韶时代存在四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东北地区的赵宝沟-红山文化系统,太行山-嵩山以西的仰韶文化系统,太行山-嵩山以东的后岗一期文化系统以及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系统。不同文化系统孕育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进而形成四大自成体系的原始宗教区:东北地区祀蛇和猪,太行山以西崇鱼和鸟,太行山以东敬虎和鳄鱼,长江中游尊鳄鱼。这些动植物在先民崇拜、敬畏的文化滤镜下被逐渐神化,形象上更经由不断加工、融合、创新,形成了不同区域各有特色的原始龙形象。

简言之,仰韶文化中不同地区的鱼龙、蛇龙、鳄龙,均是现实生活中鱼、蛇、鳄等自然形象神格化的产物。在这一自然崇拜的文化动因下,龙的观念与形象突破文化区际,形成了文化认同。

格制与权力:龙山时代与龙文化的融合

距今5000至4000年前的龙山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各地考古学文化争奇斗艳,古国、青铜、文字等文明因素不断涌现,文明化进程大大加快,文化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剧烈。地缘化的鱼纹、鸟纹等开始减少,南北各地自成一格的各地龙纹形态开始趋同,统一表现为鳄鱼与蛇纹的融合体。这一新的格制化龙纹形象,经过先民不断汇融、取舍、创新和改造,体现出更为神灵化的特征,更加接近神龙的形象。

此外,遗存性质提供的信息展示出这一时期龙纹应是权力和王者的标志,陶寺的龙纹盘、凌家滩玉钺、龙形玉器都出自大型王墓之中。龙作为王权的象征,早在中央集权王国形成之前的方国时期已经出现,龙形象的不断成熟与格制化,造型日趋定型、完善,可视为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侧影。

协和与融通:龙文化的统一与认同

夏商时期,龙进一步成为国家形成的标志。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盘踞于中原的夏后氏雄霸而起,开启了全新的国家政权。夏人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族群,在文化基因上,不仅认为龙是自己的神祖,而且认为龙與自身族群的存亡联系紧密。夏人不仅尊龙、养龙,而且专设养龙的官职。

二里头文化发现了大量的龙纹,可分为陶塑、雕刻、绿松石粘嵌三大类。2002年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墓葬遗址发现了一件用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的龙形器,由龙头和龙身两部分组成。龙头为方形,眼为圆饼形白玉,鼻以蒜头形绿松石粘嵌,鼻梁和额面中脊用青、白相间的玉柱排列成纵长条形。就形体特征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龙纹继承了龙山文化时代以鳄和蛇为主体的余续。

与龙山时代的龙纹相比,二里头文化的龙纹更加抽象化、图案化,且拼合了更丰富的动物特征,如鳄鱼、虎、鱼等,已经是典型的成熟龙纹了。

继夏代之后,商代人对龙的信仰抱有更大的热忱,铸形以象物,在祭祀坑及墓葬中埋藏数量惊人的青铜器。这一时期的龙纹在继承蛇龙、鳄龙等原始龙纹的基础之上,又具有了鸟、象、鹿、马等动物的特点,形象上更为怪异神秘、绚烂瑰丽。

商代龙纹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时代铸铜工艺的最高水平。它奠立了后世龙形象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协和万邦、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经历数千年的创造、演进、融合与涵育,龙最终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光明日报》袁广阔/文)

猜你喜欢
龙纹中华文明崇拜
汉字三千年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瓷器上的龙纹
浅谈中国古代龙纹的演变历程
说算筹
商周青铜器龙纹漫谈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偶像面面观
浅谈元青花龙纹三式在器物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