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政策下新型生源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以退役军人学生为例

2021-02-27 13:46彭复生丘文婷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评价

彭复生 丘文婷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龙岩 364021)

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今年扩招100万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大量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新型生源(称扩招前高职院校以高中和中职毕业生为主的学生为传统生源)为满足就业创业需要进入高职院校,他们通过学习获得专业知识、技能,提高适应、组织、协调、创新能力,为就业创业、职业发展积累实践能力,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文章就高职院校如何提升退役军人学生实践能力进行研究。

刘磊、傅维利认为实践能力是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的生理、心理素质条件,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体现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活动中。[1]于大学生而言,实践能力表现为就业创业、职业发展、机遇把控的能力。

一、高职院校提升退役军人学生实践能力的现实意义

(一)退役军人学历资历和专业技能提升的需要

专业理论与技能虽然不能等同于实践能力,毋庸置疑成为制约劳动者实践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退役军人参加高职院校学历提升,主要出发点在于学习专业理论、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根据一项退役军人就业现状的调查显示,大部分退役军人退役时的学历为高中及以下学历,仅有37%的军人能达到专科以上学历。[2]所以,大部分服兵役前没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的退役军人,有机会通过高等教育圆青春大学梦以提高个人学历资历,习得与就业吻合的专业技能,提高退役军人群体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实现个人价值。

(二)退役军人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需要

就业是我国居民获得收入的主要手段,是维系个人和家庭生活的根本保障,事关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是民生之本,也是现实的社会问题。退役军人再社会化的直接成果就是实现就业,得到尊重,提高家人生活质量。由于军队生活与社会生活存在环境、岗位预期、政府安置等方面的差距,有些退役军人产生心理压力,自尊受挫,焦虑情绪。加上部队掌握的技能对找工作就业匹配性不强,觉得本领恐慌,特别希望通过学习获得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实现体面就业。

二、退役军人学生与传统生源实践能力的差异

(一)退役军人学生与传统生源相比的优势

与大部分传统生源比较,退役军人学生经历是“学校—军队—学校”,年龄普遍比同年级学生大,生理发育成熟于高职传统生源,遵纪守法观念强。退役后面临社会、家庭、经济、实现个人价值的压力,渴望通过学习得到提升、实现就业,成为退役军人选择到高校学习的直接动机,体现鲜明的目的性。退役军人受党和军队多年教育培养,普遍具有较强政治思想觉悟,组织纪律性、生活自律性较强,善于完成与服从硬性安排的任务[2],在遵纪守法、学习欲望、追求目标、完成任务等实践所需的执行力强于传统生源。

(二)退役军人学生与传统生源相比的劣势

退役军人学生的学习动机受退役待遇、安置条件、家庭经济和招生优待政策等因素影响,存在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较强的功利思想。笔者统计2019年福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招收的1111个退役军人学生,年纪最长的50岁,最小的才20岁,悬殊的年龄蕴含着巨大的个性差异,心理转变不可能同步。面对社会、家庭、学习、就业等压力,退役军人大学生在适应校园生活、完成军人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方面存在心理困难。部分退役军人学生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即使入伍前已获高中毕业证,也因服兵役中断学习至少两年,有畏难心理。[3]据一份由全美退役军人学生联盟发布的报告披露:2009年入学的853111名退役军人,只有53.6%的人在6年内获得学位;2014年社区学院中全日制退役军人学生两年顺利毕业的仅有15%。[4]退役军人学生面临学业信心能力不足、家庭经济负担、社会认可等压力,制约他们就业创业能力的发挥,体现出退役军人学生实践能力的弱势。

三、高职院校退役军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实施路径

(一)突出军旅特色,实施助力退役军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管理模式

1.摸实情夯基础,实现军校管理衔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提升退役军人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遵循。高职院校提升退役军人学生实践能力必须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重视对退役军人学生入学前的调研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教育管理。通过前期调研与数据分析,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培养以就业创业为目标的实践能力提升提供依据;为高职院校教育引导退役军人,实施因材施教提供数据支撑。高职院校要研究国家对退役军人转业、抚恤、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做好军地、军校衔接工作,为退役军人量身打造符合军人特色的管理模式,科学规范开展退役军人教育管理,为提升退役军人学生实践能力夯实教育管理基础。

2.实施军事化管理,强化军人自治自理。自治自理是以独生子女为代表年轻一代劳动者比较欠缺的,也是用人单位普遍看重的。对退役军人学生实施军事化管理,可以提升退役军人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建立“退役大学生事务中心”“退役军人资源中心”“退役军人之家”“军魂青春工作室”等退役军人在校组织,发挥自治能力;其次,对退役军人学生单独编班编舍,按班编队,实施班队管理,展现军人形象,突出军人荣誉,以强化退役军人执行能力、自律能力为特征的实践能力。选拔优秀退役军人学生为新生军训教官、国防知识宣讲员,组建护校队、救急队等,承担新生军训、国防教育等工作,为退役军人学生提供展现军事素质、开展国防教育和安全保卫工作的舞台,达到巩固军人自治自理能力的效果;再次,协调高职院校内部各部门职能,把实践“三全育人”与探讨退役军人学生双线管理模式相结合,实施全程育人:即校园生活保持军旅模式、实施自治为主,展示军队学生风采;学习生活实施传统班级+分层教学教育管理为主,强化退役军人把军人的作风融入校园学习,实现在军言军、在校言校的角色转变。

3.精选辅导教师,适时开展实践能力提升指导。退役军人回到大学校园要参与高职院校开展的全部教学活动,在教学相长中逐渐提升实践能力。与退役军人学生校园生活关系密切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成长中集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一体,发挥着学生成长亦师亦友的人生导师作用,承担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组织者、倡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对退役军人学生成长成熟具有示范导向作用。高职院校要为他们配备年较长、有经验、有家庭甚至有孩子的辅导员,利于与退役军人学生间的沟通理解。有经验的辅导员会做足退役军人学生入学前的调查工作,通过对学生建档立卡的机会开展师生交流互动、心理辅导、推荐专业、介绍就业等情况,达到了解学生家庭状况、知识基础、学习动机、身体机能、兴趣特长、动手能力等情况,顺势而为指导退役军人学生制定在校三年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实践能力,为毕业、就业做铺垫。

(二)精准施教,优化退役军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

1.量身定制,制定军人特色人才培养方案。退役军人军队锻炼掌握的技能在其社会化过程具有通用性,一些与军队有特殊渊源的企业组织也乐意接纳退役军人就业。为此,退役军人在报考专业时非常看重专业与就业的匹配问题。高职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遵照《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规定“标准不降”“质量为先”的原则,从退役军人学生差异化特性出发,对接学校学分制管理和国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发展方向、落实“1+X”证书制度改革,打破传统高职院校知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结构,突破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分类(专业),以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班级)的组织模式[5],“引教入企”“引企入教”产教融合,制定既符合退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有利提升退役军人学生实践能力促进高质量就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智慧教学,实施有利专业技能提升的教学组织模式。专业技能是影响人才发挥作用的核心要素,是社会衡量人才是否具有真才实学的重要标准。退役军人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学习的主要动因是为就业创业习得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实践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运用拓宽了高职院校传授专业知识、锻炼技能,提升实践能力的渠道,高职院校必须整合教学资源,突破学科界限,采用模块化、项目化、仿真性教学手段;灵活采取理论与实践教学、集中与分散教学、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利用“互联网+”模式打破退役军人学生学习的时空局限,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和时效性,满足他们随时随地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教育培训的需要,方便教师面向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个性化辅导,提高退役军人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增强教与学的互动,达到理论与和技能同步提高、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相向而行的效果。

3.落实“学分银行”,引导退役军人学生自主提升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提出“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目的就是借鉴银行的存兑功能,实现对学习者学习成果的终身管理[6]。把实施“学分银行”与弹性学制相结合,引导退役军人学生自觉提升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针对退役军人学生经过军事训练,身体素质、军事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已达到较高的水准实际,实施免修政治理论、军训、体育、思想道德等基础课程;针对不同兵种的专业技能要求,退役军人学生可以凭借军队提供的学习培训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证明,对相关理论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申请免修;对于退役军人学生普遍比较薄弱的基础课程,采取增加学时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满足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总之,高职院校采取控制总学时、总学分的原则,按国家“学分银行”的精神,允许退役军人学生把已有的知识、技能、能力兑换成相应的学分,实施学分转换制度和弹性学制,允许退役军人学生提前毕业、提早就业,激励他们自主学习,提升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三)校企融合,推行退役军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企业融入模式

1.立足校内实践,促进技术提升。为满足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弥补国家高技能人才供给短板。提升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退役军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外在表现。实践证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主要在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实训中实现。高职院校提升实践能力要力推“1+X证书”试点工作,展现高职教育“课证融合、理实一体”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用性特点,打破理论与实训分割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增加实训课程的教学比例,延长校内实训场所的开放时间,增加双师型教师的实训指导次数,调动合作企业、校聘专家、退役军人学生、证书培训考评机构一起参与,围绕提升退役军人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把退役军人学生军队学习、社会培训获得的证书与传统教育所获的学历证书结合,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2.开展校企合作,弥合就业缝隙。“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精髓和改革方向[7],高职院校与有实力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打造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仿真的理实一体高水平实训基地。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则通过产学研合作,向高职院校发出企业人才培养要求,提供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场所。双方通过产教融合把行业企业需求落实到院校人才培养各环节中,让退役军人学生直接面对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实现学校、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的精准对接[8],增强就业竞争力与岗位吻合度。引导退役军人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确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形式,按企业的标准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缩小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匹配间隙。

3.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创新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当前时代的主旋律[8]。据统计,大多数军人退役选择自主择业。提高创业创新能力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退役军人学生的现实需要,加强退役军人学生的就业指导,培养创业创新理念,转变就业等、要、靠的传统思维、依赖心理。要加强退役军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开设退役军人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其明确就业创业目标;要对退役军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理念、创新能力,营造创业创新氛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要挖掘退役军人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进行建档立案,为后期退役军人学生就业创业培训提供指导与典范,实现与行业、企业、岗位的精准对接;要实施军民融合,鼓励退役军人学生投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升实践能力。

(四)科学评价,发挥考核评价对退役军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激励作用

1.转变教育观念,科学评价退役军人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毕业生就业质量、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9]。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落实国家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高职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发展方向,科学评价退役军人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生高职三年学习全过程的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横向评价相结合,采用多维评价体系,彻底改变“唯分数”“唯考试”等单一的评价体系,形成对退役军人学生实践能力全面、客观、公正、权威的评价,促进高职学校办出特色和水平。

2.完善考评制度,发挥实践能力提升的导向作用。高职院校传统的单一评价体系难以准确评价退役军人学生实践能力的差异,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一把尺”量到底的同质化考评制度。高职院校要根据“学分银行”和弹性学制改革的需要,把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标准相结合,既考核退役军人学生已有的基础技能,又反映学习培训后的实际提升;既邀请企业、退役军人管理部门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又融入学生互评以增强考核透明度,调动退役军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理论、提升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3.严格评优评先,发挥正向激励作用。高职院校要把退役军人学生实践能力纳入评优评先工作,注意收集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表现,创新评价手段,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评优评先过程,体现评选过程的公平公正,增强评选的透明度。要及时给予先进物质与精神奖励,优先推荐就业,完善评价结果运用,发挥先进的正向激励作用,实现退役军人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评价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