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话语提升的三维向度

2021-02-27 16:03金雨青洪书源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福建话语语境

金雨青 洪书源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久经沧桑,饱受磨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曲折发展,红色文化孕育而生。新时代如何充分挖掘利用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和传承好红色基因,这是一项重大课题。福建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是具有深厚红色革命传统之地。因此,开展福建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红色历史,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从而发挥地域性红色文化优势。

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要充分运用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在认知上形成对史实的认识,在思想上形成对历史的尊重,在价值观上形成对历史精神的认同。话语是具有“独特的‘表达’工具属性”[2],能够将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内涵丰富的精神力量传递至受众”[2]。因此,话语是教育过程的重要载体,话语表达的优化将提升福建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要坚持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原则,更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其定位不仅是历史教育,更注重理论性从而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育过程不应仅为主体单向输出,更应构建主客体间的平等关系。教育的成效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外化实践。为此,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要从理论、交互和实践三大维度来增强话语的说服力、表达力和作用力。

一、理论维度:增强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话语的说服力

福建红色文化教育是基于大量的历史素材所开展的一项教育活动,不仅是历史教育的延伸,更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为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福建红色文化教育的鲜明底色。福建红色文化教育以史料为基础,更注重结合理论,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理论维度增强话语的说服力。

1.话语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阐释

福建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福建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福建大地上开辟了红色根据地,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为此,福建红色文化教育应突出理论教育,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缘由、理论内容和理论意义,如在福建红色文化教育中突出群众路线理论、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理论。

其一,揭示群众路线理论。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初步孕育于福建,是福建红色文化中的重要理论支撑点。在教育教学中要结合毛泽东同志在福建开展的革命实践以及在此期间所创作的《才溪乡调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本,回归红色文本载体,认识为民谋利的群众观。要结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建闽西苏区的革命历程,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源。

其二,阐释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在福建的产生与孕育。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在福建,将毛泽东同志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疑问的思考作为出发点,结合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探析中国革命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其三,阐释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理论。红色文化教育要立足古田会议及其召开前后的历史背景,深刻阐明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理论原则形成的实践探索过程、历史必然性、核心理论内容和有效途径。

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突出话语的理论性。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就是既要联系红色文化孕育和发展的历史来思考,更要突出理论在福建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指导意义。

2.话语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培养

理论思维是一种注重理性思考的思维方式。理论思维的培养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福建红色文化教育需融入对理论思维的培养,将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福建红色文化教育,是立足于史料基础上培养理论思维。

其一,在福建红色文化教育中注重理论思维的培养就是要以问题为起点,形成问题意识。在谈及理论思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1]他进一步将理论思维的起点归结为问题,并指出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1]。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要注重培养受众的问题意识,从历史中发现可研究探讨的问题点。教育实施过程中要以问题为逻辑,串联起教学环节和教学逻辑。

其二,在福建红色文化教育中要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历史规律。培养理论思维就是要注重提升理论分析能力,在认识上突破经验层面,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事物间的普遍联系。这既是对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也是提升归纳演绎能力。例如在福建红色文化的学习中,学生能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闽西苏区的革命斗争史,运用理论总结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理解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领悟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的重大意义、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有深刻认识。以理性视角在史料中归纳提炼理论要点,这是在学习中亟待提升的思维模式。福建红色文化教育在话语表达中应从理论上引导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理论分析能力。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途改变手术方式者,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根、硬膜囊和内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围手术期资料见表1。MEDAR组与PTED组相比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尿潴留等并发症。

总之,培养理论思维是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教育不能仅仅是历史教育,更要注重理论教育。历史内容只有用理论的方法来分析,才能对历史有系统而全面的认识,才能对历史的规律和本质有深刻透彻的领悟。因此,福建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效提升要增强教育话语的理论性,有了理论指导的历史才更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

二、交互维度:提升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话语的表达力

教育者通过话语表达教育内容,传达教育理念。教育对象通过话语接收,解码话语,从而领悟话语的含义。然而,单向输出型的话语表达势必削弱教育成效。福建红色文化教育既是一种文化教育,也是意识形态教育,往往存在着单向性输出的话语表达模式,这就亟须解决。为此,提升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话语感染力要以系统思维考量话语表达的多重交互语境,又要以辩证思维推进主客体间的交互关系。

1.以系统思维构建教育话语表达的交互语境

语境是话语主体传达信息时所置身的环境和状态的总和。教育过程不仅停留于对知识要点的传授,更应在价值引导中注重情感共鸣。无论是教育主体还是客体,离不开对话语意义的“编码”和“解码”。“研究意义始终离不开语境”[3],对词句意义的传达和理解总是同一定的语境相联系。福建红色文化教育中,交互语境在话语表达中形成叠加。因此,提升话语表达力,打破主客体间的屏障,需要以系统思维构建福建红色文化教育的话语语境。交互语境的构建体现了时空的交互。

一方面,从时间角度看话语的交互语境,要回归历史语境,更应落脚现实语境,从而构建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话语表达的时空交互语境。教育内容是基于历史的大语境,而教育过程是立足于现实语境。教育者在“编码”福建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中,要注意将历史与现实两大语境相结合,形成交互的教育语境。在组织教学中要回归历史语境,充分理解福建红色事件和理论所产生的历史缘由和背景,思考历史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要通过情境的创设,将受众引导到历史语境,而更为重要的是回归现实语境。“新时代我们需要立足现实对红色文化资源重新审视”[4]。构筑现实语境是理解福建红色文化的应有之义。现实语境包括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当前我国正处于进入新时代并开启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社会大环境中。在这一大语境下,福建红色文化要发挥凝心聚力和振奋人心的作用,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结合当代中国伟大实践与时代发展要求,增强红色话语阐释力,使话语传播更加有底气、有分量”[5]。如对福建红色文化中关于古田会议内容的讲授,既要考量古田会议召开前的历史大背景,即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即为何召开和召开的难题是什么,这是理解古田会议召开具体内容的前提,从而在教学中创设历史语境。在此基础上,更要立足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大语境去思考古田会议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这是教育的重点。受众不仅要从知识层面知晓古田会议所确定的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等理论,更要理解古田会议的现实影响,从情感上对古田会议精神产生共鸣。站在现今与历史的对话中,充分理解并构建语境。

另一方面,从空间角度看话语的交互语境,既要立足于福建地域特色,又要将福建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置于整个中国发展的历史大潮之中,遵循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原则。福建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既要彰显在八闽大地上英勇抗争的革命群众的独特历史贡献,突出近代以来福建人民在反抗外敌和封建压迫中所形成的独特革命精神,又要结合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优秀民族精神,二者是理解福建红色文化的空间语境。如在福建红色文化教育中讲述闽西苏区时,由于闽西的独特历史地位,即是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为此,在对闽西革命精神讲授中,突出闽西“红旗不倒”苏区精神的意义外,又要将此融入对苏区精神的整体理解之中。在空间上形成交互语境,系统理解福建红色文化。

总之,离开了历史语境去理解福建红色文化将会抽离话语意义表达的根基,而离开了现实语境去理解会使话语表达黯然失色,所以福建红色文化教育必然要构建时空交互语境。

2.以辩证思维推进教育主客体间的交互关系

辩证思维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客观事物的思维方式,这是变化发展的视角。主客体在既有认知、心理、文化等层面不同,对福建红色文化的理解程度也存在差异,在教育实施中也就出现单向输出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推进福建红色文化教育中主体教的成效,客体学的收获,就要以辩证思维去探究如何在教育实施中提升话语表达来实现主客体间的交互关系。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要以辩证思维推动构建主客体教学相长的关系,客体在教学中亦可转换为主体,而对主体来说,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被教育的过程。“主体与客体不是单纯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区别并相互转化的关系”[6]。这就是要构建主客体间平等的交互关系,从而摆脱单向度的灌输。

其二,激发教育客体“归位”,实现话语的双向构建。在福建红色文化教育中,教育客体往往处于“失语”地位。为此,教学要通过话语来引导客体发声,话语突出激励性和启发性。一方面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要从单向话语转化为交互话语,实现话语的双向构建,要在主客体间形成对话的话语模式。在对话中,主客体在思想、文化、心理等方面形成最直接的碰撞,也是二者形成共鸣点的重要方面。在对话中,客体更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受激励,主体要明确教学话语表达的方向。另一方面,教育中运用交互式媒介,推进话语双方交互的实时性。在互联网时代,手机、电脑终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要条件,在此运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开展福建红色文化教育,更有助于客体的参与和发声。与此同时,教育客体的“归位”不仅表现在话语表达,还可以表现为对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激励。由此,构建双向的互动教学评价模式,主客体间的相互评价激励,这使得教学过程更具有互动性,从而提升教学成效。

总之,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要实现入脑入心,在表达上必须要从交互维度出发,构建时空交互的话语语境,实现主客体“在位”的交互关系。

三、实践维度:发挥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话语的作用力

福建红色文化是在福建人民投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实践性是福建红色文化的应有之义。“运用富有时代特色的话语阐释红色文化、传播红色基因,能够使红色文化教育更有针对性。”[5]教育话语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教育的现实性,使教育叙事话语打上时代烙印,从而推进教育的社会价值,激发福建红色文化的社会功能。

1.从福建红色文化中获取指导实践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一种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从实践层面来说,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要从历史经验中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在新时代能用正确的方法论来指导社会实践。

其一,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路线在福建孕育,注重做群众工作。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福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动员了人民群众参与到反帝反封建斗争中。闽西苏区就是在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创建的。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就是一项重要的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在福建长溪乡开展了著名的长溪乡调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运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召开调查会,及时总结调查中所呈现的各方面问题。调查研究方法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科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为此,从方法论层面来看,福建红色文化教育应以才溪乡调查为切入点,呈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福建期间开展的调查研究工作,围绕着“人民群众”这个中心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工作。对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来说,要从福建红色文化教育中汲取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即一切从群众出发这是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以群众为中心这是工作的态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保护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工作的立足点。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话语要注重以人民为中心,讲授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再者,在思想方面要坚持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在福建初步形成。不唯书,只唯实,这种思想方法就是要克服对一切权威的盲从,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其二,艰苦奋斗、实干创新的方法。在福建红色革命斗争历史中有许多首创之举,这是中国共产党及福建人民创造性精神的体现。福建红色文化教育的话语应突出首创性,注重革命、建设发展中具有经验性意义的方法。如在古田会议上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方法,对加强党和军队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方面,在正确分析错误思想产生根源,阐明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要通过加强党内教育来纠正错误思想。古田会议中所提出的党内教育内容、方法等都为现今思想建党理论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在经济工作方面,福建闽西创办了中央苏区第一家红色银行、第一个公营企业粮食局以及第一个劳动合作社。在政权建设方面,闽西苏区开创了先河,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加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这些举措既是创新性的体现,又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为此,福建红色文化教育在话语中要总结和突出创新性举措。福建革命斗争是靠实干逐步积累的,福建现今的发展成就也是在量的积累中逐步实现向质变的转化。福建红色文化教育就是要强调这种创新性,由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方法论借鉴。

2.从福建红色文化中提炼红色文化的社会功能

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福建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话语构建中要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福建红色文化中的红色故事、红色基因、红色精神讲清楚,以文化自信、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为立足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功能。

其一,讲好福建红色故事,话语突出文化自信,自觉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理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需要文化自信凝心聚力。从福建红色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关系角度来看,作为当代中国核心与主流的红色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7]。因此,文化自信生成于对福建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的认同。福建革命斗争历程经历着曲折中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历史发展过程。“福建革命斗争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8]福建红色文化是复杂的矛盾集合体,既包含有革命斗争的成功、苏区建设和治理,也有军事失败和牺牲,还有同本本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抗争。话语突出讲述红色文化故事,无论是胜利还是挫折,都要秉持实事求是原则回顾福建红色历史,展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魄力,呈现福建人民的智慧力量。文化自信来自话语的真实性,话语的真情性才最有感染力。文化自信更来自对错误社会思潮的正面直击,例如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实事求是地以福建红色历史为依据揭露歪曲的历史叙事,在“破”与“立”相结合中更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形成也将进一步促使客体自觉投身于讲述红色文化之中。

其二,凝练红色精神,话语突出理想信念,做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对党员干部、学生等各类群体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仍刻不容缓。福建红色文化教育可以成为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话语表达中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在福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无数的先辈们正是为了共同理想信念而选择奋不顾身。福建红色文化沉淀了红色精神,一代代接力传承,包括有古田会议精神、闽西苏区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永安抗战精神等。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仍需要实事求是精神干实事,需要革命斗争精神迎接各种风险挑战。因此,福建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的实践中继承延续。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话语要注重精神价值的提炼,精神的传承是理想信念实现的重要支撑,要让受众成为红色文化精神的自觉传承者。

其三,传承红色基因,话语突出爱国主义,自觉做中国社会建设的奋斗者。红色基因是红色精神的内核,是民族精神的纽带。福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革命、建设、改革,无不是出于爱国之心。福建红色文化中凝结了浓厚的爱国之情。要将爱国主义作为福建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题之一。以红色资源中的爱国基因激励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接力奋进,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实现征程上的奋斗者。福建红色文化教育要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民智,充分发挥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

总之,话语是福建红色文化教育成效提升的重要载体,从理论、交互和实践三个维度提升话语说服力、表达力和作用力,提升福建红色文化育人成效,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从文化教育层面推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福建话语语境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那个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福建医改新在哪?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