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现代化:内涵、问题与建设理路

2021-02-27 16:03王俊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教育

王俊琳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从追求效率向均衡发展、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从义务教育普及化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新时代。新时代人们对基础教育有了新的企盼和诉求,实现教育现代化便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邓小平于1983 年10 月1 日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教育现代化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识。随着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有序开展,人们对“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理解也越来越丰富。从文化与教育的角度分析基础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陷阱和对应的建设机制,有助于我们认清道路,科学推进教育现代化。

一、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性组成部分,能够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具有发展的优先性,基础教育现代化关系国家文化命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基础教育现代化”这一提法主要源自政治话语和政策文本,但任何时期的教育现代化框架制定,都需要建立在对其内涵的理性把握之上,基础教育现代化绝不仅仅是已有教育理念的简单延续,从学理的角度分析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下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困局。已有对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定义集中于三方面:一方面,从整体的教育育人角度来讲,基础教育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生存方式与发展状态的历史变迁与转型;另一方面,从服务国家的角度来讲,教育现代化是指后发工业化国家不断追赶先发国家的教育变革创新过程,也是教育适应本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再一方面,综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角度,教育现代化是要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基础教育体系。基础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组成,肩负着教书育人和服务国家的基本职能,因此,基础教育现代化就是通过基础教育,使人成为自我成就和服务社会相统一的具有现代精神品质的人。

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特征表现为:首先,基础教育现代化既是教育发展的手段,又是教育发展的目标。在微观教育发展层面,基础教育现代化关系千家万户的教育需求,更多地体现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2018 年9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1]在宏观国家建设层面,基础教育现代化又表现为一种具体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和教育强国的手段和路径。2019 年2 月23 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提出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八大基本理念、七大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十大战略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归根结底,教育从面向现代化到实施现代化,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其次,基础教育现代化兼具历史性和价值性。“现代”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与之对应的是传统;现代还是一个价值概念,与之相对应的是保守。基础教育现代化不仅承载了时间推进意义的教育期许,而且饱含着价值承诺意义的教育追求。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性要求我们“不忘本来”回归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境况,直面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性要求我们充满信心地“面向未来”,开放国际交流视野,在多元的文化碰撞中探寻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最后,基础教育现代化是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而动态发展的,这说明其具有现实的局限性和未来的超越性。这种历史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在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准确定位并具有实践智慧和前瞻眼光。面对当下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实现跨越发展是对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实践工作者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现实挑战。

二、基础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过程必然伴随着教育领域深刻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反思。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思考:如何保持教育体系中所主张的积极因素;假如在前些年教育中一些对社会有用的因素被丢失,它将如何被重新找回;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使教育体系适应社会的需求。[2]围绕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特征,本研究认为基础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一)指标抽象和技术导向问题

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尚不具体。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其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环节,是人之为人进行终身全面学习的基础阶段。然而,笼统地对整个基础教育宏观布局,而不从问题的具体领域进行深度分析,不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其现代化的内容,使得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仅有“宏大叙事”,这不利于基础教育现代化理念的落地生根。目前,我们确立了一个现代化的时间节点,列出渐次到达不同水平现代化的阶段目标,但是对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这需要我们理性设计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现代化容易在泛科学主义下形成信息化依赖。随着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打造精准的个性化成长空间,提供共享的优质信息和经验资源,教和学的过程也变成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然而,在实用理性思想引导下产生的泛科学观片面地认为只有科学是认识世界的正确方式,并不能全然解答关涉文化和思想层面的教育问题。寄希望于信息化来解决区域教育不公平、质量参差的现象,显然是一种技术至上的工具理性思维。“一块改变命运的屏幕”通过直播课程让优质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共享,但是信息技术真的可以替代教育中的师生交往而成为现代化过程中的“定海神针”吗?教育是一种带有规范性和价值引导性的实践活动,它与科学理性的逻辑不同,这就决定了教育问题不能全然依赖科学主义的思维来解决。“在教育现代化方法的选择上,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先进技术,与此同时,应该更多地注意媒介技术和利用技术原理,因为它们多半会提高效率,并且一般地说有利于教育,但是没有必要采用尖端的、昂贵的技术或机器作为教学辅助设备。”[3]

(二)人的功利主义倾向问题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变得越来越自我膨胀,终极价值让位于眼前的效率和利益,人们以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韦伯“工具理性”思想的时代显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当前学校之间的差别依然明显,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强烈需求,使得择校热在我国尤其是大中城市、发达地区愈演愈烈。家庭把孩子的读书学习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家长在各类招生中择校的愿望强烈,择校成本较高。这些心理焦虑和社会不公平感已从教育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受就业难和望子成龙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家长和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其综合素养,升学压力给许多师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学生“文凭”和“学历”的筛选功能在社会就业体系中得到最大化体现。用人单位关注学生的“来历”,“985”“211”的“文凭”简历甚至成为求职的第一道门槛,这一筛选功能更加强化了基础教育中对优质资源的争夺赛。

(三)民族文化心理现代化的关照不够问题

现代化带来的道德相对主义否认终极价值和普遍意义。这就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国家认同带来冲击,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信念价值系统。国家提倡教育现代化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现代化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作为社会进化的现代化总是以人为主体的有意识的改变人存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永无止境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任何一个发展层面和构成要素都是彼此相关的。其中,经济和生产力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是‘现代化’过程中最直接的外显特征与最内在的发展动力。”[4]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是人的现代化的基石,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因为,现代西方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是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西方模式在中国教育环境中的移植现象比较明显,我们的教育体系仍然不乏“学徒”状态,在现代化“内发外生型”过程中一直受着外来霸权的影响,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现代化。人自身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深刻内涵,体现为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转型。[5]现代化在泛科学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的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直接影响着国家民族建设的凝聚力。面向现代化的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立足中国人的人格底色与民族心理结构,存续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

(四)国际文化交流意识不强问题

走向现代精神引领的多样化基础教育是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201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教育2030 行动框架》对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义,超越了原来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产品”性质,将教育界定为需要全世界集体努力的“共同利益”的核心。教育从“公益性”和“公共产品”概念转向“共同利益”,可以扩大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整体面向和构建底座,为真正完成学校教育到学习型社会的跨越提供了理论基石。放眼世界教育发展,以共同利益和消除贫困为目的是现代化基础教育的方向,而目前基础教育现代化还没有真正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公平与质量等重要问题。

三、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理路

基础教育现代化追求的是更加科学、民主、公平、法治、高效、开放、有活力、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就是通过不断增进基础教育中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的现代精神,培养有核心素养的现代人,现代化的基础教育是要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让学生各尽其才服务社会、贡献国家,满足人们对美好、均衡教育的期待。离开了现代精神,基础教育现代化就成为没有实质的空壳、没有内容的形式、没有灵魂的过程。为此,立足“以文化人”的现代教育精神,本研究认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着力点和突破点分别在于:发展人的现代化、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及激活中国基础教育活力。

首先,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立足点在于发展人的现代化。基础教育现代化核心是培养现代人,帮助学生绽放其内在生命的深邃与丰富,实现其主体性,发展其独立性、创造性,通过提供适合每个人发展的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辩证思维的人,明晰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生命存在的意义。英国教育界普遍认为,特色教育与提高考试成绩相结合是缩小差距的一剂良药,他们学校教育政治格局的显著特征是跨越党派的界限支持个性教育。“缩小贫富教育机会差距不仅需要提高考试成绩,更需要改变不同背景的人对自身的认知,他们能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们与社会的关系。”[6]为学生创设学习空间,办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意。基础教育要帮助学生个性成长,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

教育活动是使人社会化的过程,基础教育现代化需要帮助学生获得民族文化认同感,减少功利主义价值倾向,增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基础教育课程是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科学严谨的课程、教材和教学体系。现代化的课程不只是承载着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技能的知识课程,而且是要培养人作为社会公民的实践理性,让人们在多元文化中形成自己的社会文化认同意识。

其次,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在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教师是学生的“燃灯者”,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直接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队伍专业化是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7]只有在教师层面首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把现代精神注入教师的灵魂,才能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管理体制。教师精准把握基础教育的规律特点,以服务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为己任,带领学生在现代艺术和哲学中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进而将“教书育人”“以文化人”融入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此来促使学生建构其内在价值追求,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充当学习知识的“容器”,而能自觉审思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

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在于教师的教学文化自觉。教师文化自觉一方面要求教师通过文化批判,在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层面上剖析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中所包含的、与现代科学教学模式不相适应的经验主义主导的自在的文化精神,同时在实践层面揭示目前教师群体在生活和行为中依然存在的不符合现代精神和现代学校管理模式的经验式的、人情式的、自在自发的文化特质,从而保障新的校园教学文化模式的确立。另一方面,国家、社会和学校应当通过一系列的职前和职后培训进行文化启蒙,运用素质教育、生活方式变革、社会管理机制的理性化和法制化等手段,引导教师走向自觉发展之路,进而将现代学生所需要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成功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再次,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突破点在于激活中国基础教育活力。我国是人口大国和人力资源强国,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拥有强大的政府和强大的顶层设计,具有利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和政治社会广泛的动员力量。2019 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包括“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目标在于,探索新时代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推动形成以河北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一带一路”、东北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为战略重点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8]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热切期盼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且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发挥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示范效应与依附性发展模式,激活教育活力,发展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模式。

教育活力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征。教育活力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教育系统的自适应与自发展能力,它表现为教育的生命力、应变力、发展力和创造力,具有持续的开放性和强烈的实践感。在教育活力的内外部构成上,教育制度事实上决定着教育活力的空间、方向,并为教育活力的形成提供整合机制。广义的教育活力系统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自组织、自创生和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能力;是对教育历史的继承与创新,对教育精神、教育价值的高度解读与体现的能力;是对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元素的整合运用能力。狭义的教育活力是指教育主体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状态,是指在教育活动中自由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能力;也是对教育方式、手段、理念等的创新与引领的能力。[9]教育活力体现为教育内外部环境良性互动,向前发展和健康运行。好的教育一定是以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为宗旨,整合与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建立在良性制度设计下充满活力的教育模式。基础教育现代化需要通过教育制度、教育治理、课程实施、教学实践等教育模式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彰显整个教育制度的活力,使学生充分保有鲜明的主体意识、自觉的反思态度和积极的创造精神。

总之,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蜕变和升华的过程。如何使教育理论与教育事实相结合,准确把握基础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辩证关系;如何整合教育系统内外部关系,运用系统思维,从关键处入手,聚焦战略性、紧迫性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如何围绕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形成自主的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现代化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边疆治理现代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