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再平衡

2021-02-27 19:22林兆星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家校育人儿童

林兆星

(福州市麦顶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0)

教育是系统工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中,各有目标、任务和优势;又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1]在现实中,学校、家庭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学校教育具体落实、成效显著,家庭教育空泛低效、盲目缺席。学校教育被过度赋能,“教书育人”的边界模糊,在“全面育人”中孤掌难鸣。深入研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位置与关系问题,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生态关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减负”突破点,也是完善教育生态体系急需补上的一个短板。

一、家校合作的教育意义

“家校合作”由来已久,它是教育工作的永恒命题。“永恒”基于三个原因:一是从构成内容上看,家庭和学校共同构成一个人必须接受的相对完整的教育范畴,缺一不可。二是从教育发展史看,在古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就有为生存繁衍的家族内部的“口手相传”,传授生存技能的“教”和繁衍生息的“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产生一种社会现象,即原始的教育,父母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三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都在尝试以家委会、家长会、教学开放日、家访联系等形式,履行“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工作职责。

“家校合作”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以往,人们习惯于认为儿童的成长是教师的职责,是学校的教育工作所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不能缺位。伴随着对家庭教育重视度的提升,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如何处理好家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在家校合作教育实践中,如何平衡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也成为教师与家长共同面临的难题。

观察儿童的成长过程,我们会发现:教育是连续性的过程,所有的儿童都是从家庭教育起步,然后经历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影响。如果选择分维度的视角,会发现儿童的成长是由三个维度的教育构成的:第一维度是家庭教育,从人的出生到死亡,伴随一生,主要是获得人格的成长;第二维度是学校教育,从开始入学到学业结束,它是阶段性的,主要是获得学业发展;第三维度是社区教育,伴随一生的社会性成长。[2]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陪伴儿童最长的时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校合作意义重大。

二、家校合作的理论依据

家校合作的教育研究由来已久,只是没有被广泛重视,处于缺位的状态。根据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分析,目前有以下三种理论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1.“现代学校制度”的规定性。现代学校制度明确规定两项重要内容,一是校内制度,二是校外制度。它把学校看作开放的系统,需要内外兼修的组织。学校首先要加强内部管理,关注内部运作的科学高效,也必须高度重视外围环境的营造,要关注与家长、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学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构建校内和校外两项制度,协调校内与校外两个关系场域。

2.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是一个系统,具有特定的结构与组织化手段,各组成部分相互关联、有序存在,而且部分会影响整体。[3]社会整体是动态平衡的运动存在,表现为整体平衡—部分变化—新的整体平衡。用“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看待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是使个体社会化。即通过教育,让学生具备今后适应一定社会角色时必需的能力和义务感。二是社会选择。即教育具有对学生进行甄别的功能。通过教育甄别,实现对个体的区分选择,并将其分配到社会结构中相应的位置上。家庭与学校在教育社会学中,各具“个体社会化”与“社会选择化”的结构功能,相互独立,相互交叉,不能相互替代。

3.霍普金斯大学的爱普斯坦教授的“交叠影响域”理论。爱普斯坦认为,学校、家庭与社区对儿童的成长存在重要的影响作用,要在三者之间培育发展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4]这种关系可以相互交叉、重叠,强化教育的功能。既有利于强化学校教育氛围与教育实践效果,也有利于增强父母培育子女的能力,帮助教师更出色地工作。这种“伙伴”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在学校和未来的生活中取得成功。

三、家校合作的困境与对策

家校合作育人关系失衡,主要表现为:1.家长与教师在家校合作中,两者关系不平等。教师凸显主体地位,家长相对被动,家校之间形成“主与从”的关系,导致合作的话语权不平等。2.家校合作的方式简单,形式化严重。基本上停留在家长会、家访、电话等联系、知会、沟通情况的方式上,合作的水平层次不高,育人效果不明显。3.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目标失的。主要表现为育人价值观念的不同,为了分数还是为了人的发展;对儿童水平评估定位的不同,望子成龙却成空的错位感,导致家校合作中的育人功能抵消,甚至与育人方向背道而行。

破解家校合作的难题,走出困局,需要遵循以下对策。首先,要明确“家校合作”教育活动是“双主体”的,家长与教师是平等、主动对话的双方。“平等尊重”是家校合作的基础,意味着家长与教师在合作中需要互相尊重,相互靠近,进行平等、客观、公正的对话。其次,家长与教师在“促进儿童成长”的教育活动中,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与追求,但在途径、方式、作用等方面,又有差异,这就需要“求同存异”,宽容接纳。“求同存异”既表现为家庭与学校在育人过程中的差异化行动,更是解决不同的学生或家庭之间的共性追求与个性特质的平衡智慧。最后,家校合作既需要共同面对全体儿童,更需要对个别儿童施加共同的积极影响。在此过程中,家长、教师与儿童之间形成复杂的“位置与关系”,构成独特的家校合作教育生态系统。因此,良好的“家校合作”教育生态,必须呈现良性生态的原则,即共生发展。“共生发展”也是家校合作,共建良好教育生态的目的表达:每个儿童都不同,每个儿童都精彩。

四、家校合作的关系模式

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是教育生态中最重要的教育样式。以下从生态的内涵——系统、平衡、发展,推演出符合“家校合作”教育生态的三种关系模式。

1.从哲学的角度,看见系统综合的关系。家校合作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育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这种关系可以用“太极图”来表示。太极图是我国古代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对比的颜色、变化的形态,蕴含着系统协调、相辅相成的道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家长与教师,在促进儿童成长的活动中,相互联系形成系统,共同作用体现综合关系。

2.从科学的角度,看见动态平衡的关系。在家校合作中,可以用“天平秤”来表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构成这个天平秤的支点是“学生的发展”,天平的两端分别是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学校。摆好“天平秤”,就是需要平衡家长与教师在育人活动中的责与权,需要平衡校内与校外在学业上的轻与重,需要平衡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评价中的优与劣。

3.从数学的角度,看见共生发展的关系。在家校合作中,还可以建构“同心圆”的模式。一方面,每位教师要画好与家长之间交往距离的“同心圆”。教师为圆心,统一的距离,一致的步调,用公正平等的关系,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家长。另一方面,以每个儿童现有的水平为圆心,在家校合作的教育影响下,每个儿童能够以个性的发展为半径,画出属于自己的、大小不一的同心圆,直至持续扩大的同心圆。

猜你喜欢
家校育人儿童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他们用“五招”育人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