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学之华固思政之本

2021-02-28 21:46李云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4期
关键词:国学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李云

【摘要】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只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中,起到潜移默化的精神塑造和道德引领作用。推进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统一,是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体现。开放大学作为以远程网络教育为载体的成人高等教育,虽然教学方式、学生构成有其特殊性,但学生思政教育万变不离其宗,以德育人的主旨不会变。

【关键词】课程思政  思政教育   以德育人  国学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优秀分子、中坚力量,培养具有怎样道德情操、品德修养、思想覺悟的大学生直接决定着祖国的方向和未来。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灵魂,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而作为母语之本的语文课,更承担着思政教育的重要担当。

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我们可以从深入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开辟思政专题、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来挖掘大学语文中的"德育元素",来进行德育教育。语文课程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韵律中,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主旨中,时时处处传递着治国安邦的经世致用和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宏图抱负,《外国文学》关于人文素养的渗透,也是对学生最好的思政教育,因此,国学承担思政教育责无旁贷。

一、在经典中汲取养分,进行思政教育

经典指具体的某个优秀典籍、作品,是作为历史文化存留物的实在本体,具有恒久的典范性、权威性等特点。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些先贤之言都在引导我们向经典索取营养。

汲取经典中的精华,联系现实,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国学经典应该为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服务,仅仅是一种阅读,一种"回归"是完不成如此大任的。因此,我们认为:倡导国学经典不是"复古",我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对于作为历史流传物的国学经典,我们要具有效果历史意识,在效果历史中沟通过去和现在。国学经典的提倡与弘扬要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要与时俱进。爱国、担当,为民族竭忠尽智;孝亲、敬老,为后辈树立典范。经典中的“仁义礼智信”教给学生受用不尽的人生德操,让他们讲仁义、去豪蛮,讲礼仪、去粗野,讲理智、去莽撞,讲诚信、去欺诈,忠孝大义,孝悌有序,这些泛着人性光华的美德会让学生的灵魂得到滋养,变得丰满、灵动、现活、温暖。在平时的授课中,要遵循“大语文”教学观,即“生活就是语文”的教学理念,把理想、信念、操守、品德教育融入课堂,植于学生心田。

二、以人文关怀为手段,进行思政教育

纯“工具性”的语文教学观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重要性,知识目标至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成了灌输知识、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片面的教学观,使本来最具情趣、最具人性美的语文教学变的苍白、无生气。因此,寻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语言与精神同步成长。

关于“人文关怀”这一论题,已有众多专家、学者做出探讨。我的认识是,人是有情感的,文学是有温度的。让文学温暖学生的心灵,让男孩子温润如玉,让女孩子成为窈窕淑女,这也是文学给人的塑造,给人的人文关怀。

具有人文关怀的语文教学不同于只重知识、技能的语 文教学。这种不同表现在教学内容、方法、环境、师生关系等各方面,概括起来,其主要特征为:理性寓于感性之中;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特质;教学环境具有真诚、自由、开放的特点;理解、表述具有多样化、独创性和创新性。确保人文关怀顺利实施四原则,即个性化原则、生活化原则、民主化原则、言语有效性原则。

具体实施人文关怀的语文教学是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习者进入自觉、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维设计, 即以“体验”为特点的主动感悟策略;以“积淀”为特点的主动习得策略和以“语用”为特点的主动发展策略。

人文关怀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运用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崇高的人格形象,温热的人文情怀,厚重的情感体验,精湛的教学艺术。

三、以幸福感的提升来进行思政教育

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生的主题就是幸福的主题。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一代代会生活、懂生活、会创造并会享受的鲜活的人。鲁迅先生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人”,把人的外在立起来,把人的人格立起来,把人的内在生命立起来,从而把真正的人就立起来了。

语文教育过程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这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幸福快乐的过程,是学生对幸福的体验过程、享受过程,是语文教师和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还学生以幸福的感受。学习语文就是享受语文。语文教学中的幸福感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更是教育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通过诵读、迁移、感悟、联想、写作等方法,在意蕴熏陶、审美体验、心灵抒发中获得快乐、满足。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性、情意性、审美性、体验性、实践性、陶冶性、唤醒性都会在情感愉悦,品味滋养中得到实现。

四、在传统文化学习中进行思政教育

历史就是文化,生活就是语文。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人类才得以既往开来。我们之所以进步都是因为站在祖先的肩膀上。厚重的经史子集,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语文教育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责任。读书,就是与古人对话,我们听到古人娓娓道来的关于狩猎采集、婚丧嫁娶、耕耘稼穑、祭祀典仪、节气物候等等的详实而又生动的叙述,一幅幅历史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叫我们敬畏天地、敬畏祖宗。

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的是历史,学的是文化,学的是精神,学的是智慧。比如,传统节日文化中,元宵节,我们学习新年起始、万象更新;端午节,我们领会坚持信仰、忠贞不屈;中秋节,我们珍惜万家团圆、国泰民安;重阳节,我们懂得尊敬老人,孝亲敬老…… 传统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建筑文化、舞乐文化、天文历法、四季农时…… 所有都是学生最好的思政教育素材,连接古今,跨越中外。人类就这样一代代、一辈辈走向文明,走向未来。

猜你喜欢
国学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垂”改成“掉”,好不好?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