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循经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2021-02-28 03:31杨芝仙曾启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头颈椎动脉基底

杜 涛 杨芝仙 唐 艳 徐 凡 曾启明

昆明市中医医院推拿科,云南 昆明 65001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主要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慢性劳损,造成椎体失稳,增生的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受压迫,或因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刺激而使动脉终末支痉挛,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一系列症状[1]。临床上主要有发作性眩晕、头痛、耳鸣、颈肩痛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特点。椎动脉型颈椎病占全部颈椎病的20%[2]。通过对文献数据的分析发现,手法治疗本病在疗效和安全上相对于其他的治疗方法更有优势,不良反应也较少[3-4]。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通过不断总结、实践,创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头颈循经推拿法[5]。本研究采用头颈循经法和常规推拿法比较,对比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以及推拿治疗前、后两组运用TCD检测的椎动脉血流速度,观察头颈循经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一种有效、安全、无创的非药物中医特色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昆明市中医院推拿科门诊自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收治的60例患者,年龄30~60岁,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及纳入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6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性 16 例,女性14例,年龄37~60岁,平均年龄(51.97±5.8)岁,病程20 d至3年 ,平均病程(16.42±9.59)个月;治疗组男性13例,女性 17 例,年龄34~60岁,平均年龄(48.87±6.69)岁 ,病程10d至3年,平均病程(15.05±10.02)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7]。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参照《推拿治疗学》[8]中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①动拿捏颈项法:患者坐位,医师立于其后用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肌肉,接着用拇指指腹与示、中二指指腹对称用力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②点穴疏通经络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穴,以酸胀感向头顶部放散为佳,再点揉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手三里等穴,以酸胀感为度;③拔伸牵引颈部法:医师两前臂尺侧放于患者两侧肩部并向下用力,双手拇指点按在风池穴上方,余四指及手掌托住下颌部,嘱患者身体下沉,医师双手向上用力,前臂与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将颈牵开,边牵引边使头颈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其活动度由小逐渐加大,到最大限度持续30 s,逐渐向下恢复原位;④拿揉弹拨上肢法:拿患者两侧肩井并拿揉患肢,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使患者手指有串麻感为宜;⑤牵抖拍打结束法:牵抖患侧上肢2~3次,最后拍打肩背和上肢,使患者有轻快感为宜。

1.3.2 治疗组 采用头颈循经法:以按动态松解-手法调整-头颈循经的操作顺序治疗。动态松解:患者坐位,医者左手扶住患者前额,右手应用滚法、拨、点、按、推、拿揉等手法在颈项部施于松解手法,同时左手配合颈部行小幅度的左右及前屈、后伸活动,可取到舒筋通络,松解颈项部肌肉作用。手法调整:①患者坐位,头颈前屈150°左右,医者左手肘部屈曲,以肘窝部作用于患者下颌部,右手顶住后枕部向上牵引,在向上牵引的同时,将颈椎缓慢向右旋转到最大角度,然后用右拇指顶住椎体自C1~C7向左侧逐一顶推;②体位同上,医者换手于对侧,操作方法同上。该手法通过纠正颈椎力线,可使颈椎的失衡状态得以改善。头颈循经:①患者坐位,医者用拇指抹法分别从胆经(自瞳子髎至凤池)、膀胱经(自睛明至天柱)、前正中督脉线(自印堂至百会)上下往返每条经操作5 遍(对侧同上操作)。然后用双手拇指指端同时点按攒竹、印堂、太阳、百会、四神聪、角孙、风池等穴位,每穴约半分钟;②从前额发际处至风池穴处做五指拿法5遍,然后行双手扫散法约1 min;指尖击前额至头顶5遍:③以拇指弹拨法沿颈椎横突后结节自上而下循序推移3~5遍;④以拇指弹拨法循序刺激前斜角肌并同时向对侧侧屈及后伸颈部3~5遍;提拿肩井结束治疗。两组治疗均为每天1次,每周5次(周一至周五),每次20 min,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用经颅超声多普勒 TCD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9]积分并进行比较;③两组总有效率。

1.5 疗效判定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判定。痊愈: 眩晕及伴发症状全部消失,颈部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和生活; 显效: 眩晕及伴发症状基本消失或较治疗前症状明显减轻,无明显头晕等症状,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好转: 眩晕及伴发症状减轻,在工作和生活上仍有不适,生活基本能处理; 无效: 症状、体征无改善,病情反复,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颈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颈椎眩晕症状与功能总积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与功能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颈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比较 (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左椎动脉治疗前后比较(t=9.81,P=0.000),治疗组左椎动脉治疗前后比较(t=13.88,P=0.000),说明治疗后两组左椎动脉平均血流速改善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左椎动脉比较(t=5.09,P=0.000),治疗组左椎动脉平均血流速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右椎动脉治疗前后比较(t=6.87,P=0.000),治疗组右椎动脉治疗前后比较(t=7.71,P=0.000),说明治疗后两组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改善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右椎动脉比较(t=2.42,P=0.019),治疗组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比较(t=13.55,P=0.000),治疗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比较(t=14,P=0.000),说明治疗后两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改善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基底动脉比较(t=2.27,P=0.027),治疗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3 讨论

3.1 中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属“眩晕”“头痛”“颈痹”等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灵枢 》载 :“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本病多以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髓海空虚为本,外感风寒湿痹阻经络,痰浊、血瘀凝滞为标,使颈项肩背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诸清窍失濡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3.2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认识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因为颈椎退变引起的小关节移位,而病变椎体压迫到椎基底动脉,导致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脑供血不足[10]的机械压迫学说; 另一方面,颈椎增生或者慢性劳损可刺激椎动脉处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加重脑缺血[11]的颈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此外还有血管、血流病变学说[12]和体液因子学说[13]等也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3.3 头颈循经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理探讨 头颈循经法按动态松解-手法调整-头颈循经的顺序操作,动态松解能舒筋通络,松解颈项部肌肉,接着通过手法调整借助椎间韧带和关节囊的弹力和牵引力,使椎间隙轻微增宽,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环枕筋膜松弛,消除因椎间盘变性、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和刺激[5],可使颈椎的力学失衡状态得以改善。遵循“筋骨并重”的原则,以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在头颈循经的操作中,着重使循行于头部的主要经脉足太阳经、足少阳经、督脉的经络气血通畅,足少阳胆经与肝经相表里,肝主藏血,与全身血液循环相关,肝肾同源,取其舒经通络、补益气血之意。且膀胱经背俞穴、督脉和脑有重要连接穴位[14],督脉为阳脉之海,头为诸阳之会,手法刺激相关穴位,能够有效调节机体功能,从而气机条达,阴阳平衡,为头颈部血液循环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减轻临床症状[15]。最终达到舒经通络、气血调畅、安神止眩之功效。

4 结论

本研究运用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结合现代医学有关颈椎解剖、颈部运动力学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生理、病理知识为指导,观察头颈循经法与常规推拿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 ,治疗后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 ) ,治疗后治疗组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改善更明显(P<0.05)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 。

综上所述,头颈循经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可靠,能改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头颈循经法结合软组织松解手法和牵引顶推、配合头颈部循经舒经操作,能有效的缓解头颈部肌痉挛,恢复椎体内外力学平衡,减轻椎动脉的压迫及对交感神经的刺激,谨守病机以中医学“调整阴阳、补虚泻实”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围绕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头痛、颈肩部疼痛等其他症状,以舒经通络、理筋整复、改善血液循环、安神止眩为目的,解除对交感神经及椎动脉造成的不良刺激,缓解眩晕、头痛、颈项不适等症状。头颈循经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头颈椎动脉基底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美国FDA:批准HPV9价疫苗用于预防头颈癌
山医大一院“一站式”头颈、冠脉联合扫正式上线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关于《头颈肿瘤防治专栏》的征稿通知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
小儿头颈外科手术的护理配合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