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恋乡恋》是如何一波三折唱响的

2021-03-01 10:02□春
党史文苑 2021年2期
关键词:李谷一中央电视台晚会

□春 紫

作为流行歌曲的“开山之作”,《乡恋》是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最让观众难以忘怀的一首歌,这是歌曲在创作、演唱上的突破。《乡恋》曾遭批判,但也为当时的文艺界吹来新风。

重新打造清亮新曲

1979年,中央电视台组织各路精英深入到三峡实地,争分夺秒精心打造一部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该片记录长江三峡独特的自然风光,介绍有关长江的地理、历史、文化知识等内容。

担纲该片编导的马靖华,是一位在1970年至1980年代风格独特、创作颇丰的电视导演。他创作的纪录片突破以往纪录片单纯记录景物或者单一线索平铺直叙的呆板、浅尝辄止方式,注重突出人文色彩,主观轴线更为凸出。这样的风格在当时是很有新意的。

1979年12月21日深夜,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棚里,《三峡传说》的后期制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编剧马靖华和作曲家张丕基五易其稿的插曲《思乡曲》,已经创作完成。该曲优美动听、悠扬深邃,可是美中不足的是,听起来未免有点曲高和寡,一般老百姓恐怕不容易唱得了。创作者们最初的想法,就是要创作一首让老百姓都能唱、都爱唱的插曲……马靖华在录制现场焦躁地踱来踱去,想着片子的插曲不理想,该从哪入手修改呢?他陷入了沉思。

基于此,时任中央电视台制作部主任的宋培福、总录音师曾文济、马靖华、张丕基最终决定,全部推翻重写。刚刚录音完最后一版《思乡曲》的青年歌唱家李谷一站在一旁也是心情复杂。

随即,马靖华留在办公室连夜赶写歌词。在这一稿歌词中,他打开了思路,把歌名改成《乡恋》。歌词内容讲述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当王昭君离开家乡秭归踏上漫漫和亲路时,家乡的山山水水幻化成心目中的亲人。于是,就有了那一串牵动人们记忆的歌词: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我的情爱,我的美梦,永远留在你的怀中。明天就要来临,却难得和你相逢,只有风儿送去我的一片深情。明天就要来临,却难得和你相逢,只有风儿送去我的深情。

22日早晨7点多,马靖华重新写好的歌词被送到张丕基的家里,该稿便是现在的《乡恋》。张丕基把词稿拿在手上,越看越有感觉,优美真挚的歌词画面一下子就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提笔赶快捕捉脑海升腾的那一串串音符……半个小时就完成这首歌曲旋律的创作。

23日夜,天空飘起纷纷扬扬的大雪,但这阻挡不了曾文济、马靖华、张丕基和李谷一等人录制歌曲的热情和迫切完成片子制作的愿望。仍然是在那个录音棚里,李谷一真挚、委婉、饱含热泪的演唱,轻声细语、娓娓动听,一改过去高亢嘹亮的单一演唱方式,让在场的工作人员听得如痴如醉。

31日晚8点,在《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段,中央电视台播出这部25分钟的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当年电视机还未普及,但优美抒情的《乡恋》不胫而走。1980年1月1日,《文汇报》发出消息说,昨天中央电视台风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优美,得到大家的喜爱,绝大多数人当时并没有听到李谷一演唱的《乡恋》,都在口口相传。1980年2月初,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播放《乡恋》,边播边教,整整一周。耳目一新的词、耳目一新的曲、耳目一新的配器、耳目一新的演唱,这首歌把家乡比作爱人,勾起人们对故乡、对亲人、对生活的深情眷恋,在广大群众中产生极大共鸣,引发巨大反响。

新曲招致褒贬不一

可是,这首歌的脱颖而出与广受群众喜爱,也把李谷一及《乡恋》推上风口浪尖,文艺界掀起了批判的轩然大波。巨大的争议随之而来,有人认为《乡恋》是“嗲声嗲气、矫揉造作的靡靡之音”。此曲李谷一并未用“气声唱法”而是用“半声”或“轻声”唱法。从节奏的变化、歌词的人性化、旋律的温情、演唱的甜美上,《乡恋》都多少颠覆以往经典革命歌曲的风格。旋律深沉舒缓,歌词细腻感人,歌曲缠绵悱恻,如泣如诉。

1980年2月10日,《北京音乐报》首先发表一篇《毫无价值的模仿——评电视片〈三峡传说〉中的一首插曲》文章,继而又接连几期几乎整版刊登对李谷一演唱《乡恋》的争议。

可是,10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李谷一与〈乡恋〉》采访稿。采访稿肯定李谷一在音乐领域的探索,认为这与整个时代改革的方向是吻合的。她的唱法表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这篇采访稿发表后,社会反响强烈,写给报社和李谷一的信,“不出三五天就要装一麻袋”。11月9日,《光明日报》开辟专栏《对李谷一与〈乡恋〉一文的反应》,选登读者来信。一位中学教师在来信中写道:“只准长歌颂雅,不准演员采风,稍一离格,即为异端,这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吗?如果天天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连一首《乡恋》都要打入冷宫,甚至枪毙,恐怕中国歌坛上,就永远只能欣赏‘大海航行靠舵手’了!”

1981年除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迎春联欢会上,事先听说邓小平要来观看晚会,李谷一与伴奏乐队商定,领导一到,马上起奏《乡恋》,她要把这首歌唱给小平同志听,让他评评理。遗憾的是,那天邓小平没来,倒是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李先念参会了。李谷一抓住机会,毫不犹豫地唱响《乡恋》,博得全场的热烈掌声。

孰料,1981年12月,《人民音乐》发表《时代与音乐美的关系及其他》一文,指责“《李谷一与〈乡恋〉》的社会效果是作者运用夸大、歪曲事实的手法取得的”。

在乍暖还寒的年代,描述思乡、离情的歌曲基本没有,人们普遍的认识里,歌词要写得很革命,曲子也一定要写得很豪迈、铿锵和响亮才行,《我的祖国》就是思乡最好的表现形式。恋、美梦、情爱这类触及人们心灵最软处的歌词,过去几十年里几乎没有音乐作品触及,而《乡恋》将这些让人们脸红心跳、春心萌动、春情荡漾的词汇一起在歌中迸发出来。李谷一的演唱更是将轻声、气声、半声贯穿整首歌曲,情到深处的抽泣腔更加重依依不舍的离情。

针对这种官媒不播、台下照唱的针锋相对的现象,著名词作家乔羽对张丕基一针见血地说:“《乡恋》的争论是文艺界的凡是派和改革派的争论。”

歌曲正式解禁

这首莫衷一是而且反对声渐增的歌曲,命运出现转机是在中国首开先河的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

1983年第一届中央电视台春晚,是一场简单、朴素,充满变数,却生机勃勃、令人非常难忘的春晚。当时为了把晚会搞得更接地气,让广大观众有一种亲和力十足的参与感,节目组在现场设置开通4部热线电话,接听全国老百姓点播节目。这一“让百姓说话”的方式被视为1983年春晚“根本性变化”的开始。当年,所有点播的节目都被写在小纸条上,放在一个盘子里。

歌唱家李谷一

从节目一开始,就不断接到要求李谷一演唱《乡恋》的电话。那年,李谷一接连演唱了7首歌,创下春晚演出记录。观众看见李谷一,睹人思曲地想起那首与众不同的《乡恋》歌曲,就纷纷打电话来点播。

服务员把那些电话点播记录条放在一个茶盘里,端到晚会总导演黄一鹤面前,请示怎么办?黄一鹤问:“这么多群众递上的条儿都点的什么?”服务员如实回答:“大部分是《乡恋》。”

黄一鹤犯愁了,明明知道这阵子很多人对《乡恋》在各种场合“狂轰滥炸”的批评声不绝于耳。可是,考虑政治敏感性,他不好擅自轻率作出决定。黄一鹤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心里是非常支持的,但是规定要执行:这是禁歌,不能播出的。”作为一首民间流行歌曲,《乡恋》一度被认定为“靡靡之音”,在春晚这样一个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播出平台能否推出?他一时拿不准。

正好时任国家广播电视部部长、党组书记的吴冷西就在晚会现场。黄一鹤沉思片刻后,机灵地示意服务员递给上级领导去。服务员明白了他的意思,径直将那个放置点播歌曲条子的盘子端到吴冷西面前。

无数点播《乡恋》的纸条被一再送到吴冷西面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咬牙拍板发出“唱”的指令。此时,整台晚会仅剩两三个应景的群体表演终场节目。黄一鹤后来回忆说:“哎呀,当时真是高兴极了!马上告诉现场指挥,找一个嘴最快的人,把这些点播条报出来,证明确实是观众点的。”

这个实属不易的、迅捷作出的决定,令李谷一惊喜和感动不已。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万千感慨一下子涌上心头,音乐响起,已是泪水满眶。她马上放开那婉转动听的歌喉,深情地唱响了歌曲。后来,她在谈及此事时感慨道:“观众的热情可以改变中国的文艺政策,了不起!”

这首低缓抒情、柔美婉转的《乡恋》,简直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界的一颗“信号弹”,使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歌坛为之耳目一新,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荡着人们束缚已久的心扉,让人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艺术享受与感情共鸣。

之后,很多次演出,观众都强烈要求演唱《乡恋》。看到观众的支持,李谷一常常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1984年3月,中国唱片上海分公司举办“群众喜欢的唱片盒带15首歌曲”评选,《乡恋》在问世后的第六个年头获奖。

2008年,在“全国流行音乐盛典暨改革开放30年流行金曲授勋晚会”上,《乡恋》获得改革开放30年流行金曲勋章。

2018年,在改革开放40年的纪念活动中,李谷一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改革先锋”称号,公示词中称赞她“始终将自己的艺术实践与改革开放进程紧紧相连,用歌声见证改革开放的豪迈壮举,用作品抒发祖国的豪情、民族的豪迈、人民的心声”。她演唱的歌曲《乡恋》被誉为“改革开放后第一首流行歌曲”。★

猜你喜欢
李谷一中央电视台晚会
李谷一与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故事
我们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主题曲)
李谷一“抢歌”
李谷一“抢歌”
李谷一抢歌
中央电视台《读书》与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对比分析
央视官网从CNTV中剥离另立门户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