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智能康复系统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3-01 06:22项会隽王倩怡
医疗装备 2021年24期
关键词:患肢置换术下肢

项会隽,王倩怡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 (天津 301800)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医疗水平的提升,膝关节置换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可有效修复畸形关节,改善膝关节功能,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1]。但是术后患者会在较长时间内出现疼痛,加之患者对康复训练较为懈怠,导致康复效果受影响,增加致残率[2]。因此,对于接受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非常必要[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下肢智能康复系统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接受膝关节置换术的18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93例。对照组男58例,女35例;年龄57~72岁,平均(65.7±2.4)岁。观察组男59例,女34例;年龄58~73岁,平均(66.1±2.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康复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手术流程及术后疼痛知识,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其负面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进行功能训练,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行踝泵训练(指导患者仰卧在病床上,下肢自然伸直,然后缓慢勾起脚尖,坚持10 s后,自然放松,20~30次/组,3~5组/d)、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指导患者仰卧在病床上,膝关节尽量伸直,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尽量背伸,缓慢抬起下肢约15 cm,保持5 s,缓慢放下,50~100次/组,3~5组/d)、抬臀训练(指导患者仰卧在病床上,以头部和两足跟为支点,抬高臀部,然后缓慢放下,10~20次/组,2~3组/d,可于下地活动后结束该项训练),术后第2~7天指导患者行直腿抬高训练(指导患者仰卧在病床上,腿伸直,勾住脚,大腿和床呈45°~60°,坚持10~15 s,然后缓慢放下,两腿交替进行,10~20次/组,3~5组/d)、膝关节压伸训练(指导患者仰卧在病床上,应用重力法进行压伸,使膝关节被动伸直,10次/组,3~4组/d),手术1周后开始主动与被动交替训练(患者依靠自身或是借助外力帮助肢体活动,20~30次/组,3~4组/d)、膝关节屈曲训练(指导患者仰卧在病床上,大腿垂直在床面,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因重力作用自然下垂,至极限处保持10 min,必要时可在踝关节处加负荷,10~20次/组,3~4组/d)、步态训练(患者需应用助行器抬头挺胸,患肢做高抬腿动作,维持5~10 s后缓慢放下,待患肢站稳后,向前推移助行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下肢智能康复系统干预:仪器选用XYKXZFK-7智能下肢反馈康复训练系统(安阳市翔宇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接通电源,指示灯闪烁,待自检程序结束后,进入待机状态;固定患肢,选择程序,设置为训练下肢,阻力为0~30 Nm,速度为15~30 r/min,在训练过程中,如果痉挛侧出现倒转,则需缓解痉挛后,再选择方向,并可依据患肢恢复情况适当加减阻力;训练结束后,松开患肢,关闭仪器,拔除电源;30 min/次,2次/d,持续干预10 d。

1.3 观察指标

(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术后8、12、24、48、72 h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值0~10分,0分表示完全无痛,10分表示疼痛不可耐受,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2)统计两组肿胀消除、疼痛缓解、活动不受限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比较

术后8、12、24、48、72 h,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肿胀消除、疼痛缓解、活动不受限情况比较

观察组肿胀消除、疼痛缓解、活动不受限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肿胀消除、疼痛缓解、活动不受限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膝关节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4]。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膝关节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临床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也越来越多[5]。于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故在手术的基础上配合优质的护理干预非常必要[6]。

康复护理干预是指通过予以患者一系列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7],通过向患者讲解手术流程及术后疼痛知识,可增加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通过心理辅导,可消除其不良心理,树立治疗信心,提高治疗及护理配合度;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功能康复训练,可减少患者应激反应,减轻患者疼痛感,加快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下肢智能康复系统干预属于一种物理疗法,通过感应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肌肉张力,自动探测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痉挛情况,一旦在仪器应用过程中出现痉挛,仪器干预即会逐渐变慢至停止,然后向相反方向运动,以缓解痉挛,放松肌肉,避免肌肉组织受损,安全性高;同时,还可通过调节阻力参数,增强股四头肌力量,利于患者尽快下地行走,促使患者尽早回归社会[8]。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8、12、24、48、72 h,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胀消除、疼痛缓解、活动不受限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下肢智能康复系统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促进膝关节功能尽早恢复。

猜你喜欢
患肢置换术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