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张伯礼:做患者可以托付生命的人(下)

2021-03-02 13:36余玮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2期
关键词:张伯礼中医药学生

文/余玮

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打响,这位中医大家挺身最前线,老当益壮、当仁不让,迎战生死考验。他带着对祖国、对同胞、对病患炽热的感情,以对生命负责、对专业尽责的态度,全情付出,用真情诠释了在国之危难时刻一位中医药科学家和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仁心大爱。

仁者:在我眼里道德情操和爱心比医术重要

从医半个多世纪来,张伯礼一直没有离开过临床,担任领导岗位之后身兼数职、工作繁忙的他也坚持每周3个半天门诊,每次门诊30人。

“他看病很认真,考虑问题细心周到,心里总装着患者。”“完全没有架子,对我们非常好。”“他是一个有温度、相处起来让人感觉温暖的人。”“我来这儿不光是看病,还跟着张院士学做人。这五六年里,每次来,他除了给我调整处方,还总是宽慰我。患者再多,他也会耐心地看完所有病人。有一次一直看到晚上9点,他依然不急不躁,就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有耐心。”这些都是患者对他的评价。

张伯礼经常告诉学生,不仅要学习精湛的医术,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他的许多学生在他身上感受到了作为医者该怎样对待病人,也懂得了什么样的医生才能得到患者的信赖。一次,他带着两个学生赶往西安参加学术会议,原本想会议结束后即飞返天津,没想到机票抢不到手。这下,张伯礼急了:还有好多病人在等着我诊断呀!于是张伯礼果断决定乘当天的火车连夜往回赶。尽管列车上极为拥挤,但是年长的他淡淡一笑:“没什么大碍,过一会儿就好了。”次日一到天津,他急匆匆回赶医院,走进诊室。

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张伯礼,对教育事业忠诚热爱,用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他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近半个世纪,孜孜不倦、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积淀了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视野,培养了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技高超的中医药人才。他充满大爱,爱教育、爱岗位、爱学生,用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

每天清晨6点半,几百名“勇搏励志班”学生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园里以整齐划一的操练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半个小时晨练和20分钟晨读,是这个班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担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期间,张伯礼提出品德、能力、中医思维“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2009年,在张伯礼的倡导下,以“责任、坚韧、克己、奉献”为班训的“勇搏励志班”正式成立。这个班每年从新生中招收学员,通过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的管理模式,修炼提升学生们的整体素质。2015年,该班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批天津市高校“一校一品”思想政治工作品牌首批建设项目。他还捐出个人获得的各类奖金设立“勇搏基金”,奖励品学兼优和生活贫困的学生,为更多年轻人照亮未来。这么多年来,“加入勇搏、挑战自我”的信念在全校学生中传递普及,一大批勇搏学子经受过身心磨砺和意志锻炼后脱颖而出。

“我生活上不困难,工资也不低,看病也能挣钱,外面讲课也有收入。我曾经也是一个穷孩子,现在我们这个‘勇搏基金’大概有六七百万了吧,我自己捐了有四五百万。有些学生学习很好,但生活上比较困难,拿出来给他们多少帮点忙。”张伯礼强调,生活困难不是一种耻辱,不是你的不足,只是暂时没有办法,这个时期过去就好了,不能因为困难就比人低一等。“别人帮我,我应该感恩,记住人家。当然,老师不要求你感恩他,但要感恩这个社会。我这个奖励叫资助学金,奖励做得好的叫奖学金,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叫助学金,但是不能分,要放在一起发。为什么呢?别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有的人认为我困难我领助学金了,脸上不好看,于是放在一起发,让人不知道谁是奖谁是助。作为老师、校长必须爱学生,不是爱在嘴上,要爱在实际上。为什么非让学生把困难显示出来呢,应该保护学生的隐私与自尊心,没有必要去宣传这些东西。”

张伯礼对待学生总是“宽严相济”。一方面,他对学生是出了名的好。学生病了,他买鸡蛋送去;冬天学生穿得单薄,他把自己的衣服给学生穿;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他悄悄为学生交学费。另一方面,他对学生又一向要求严格。博士生黄明说,每次向老师提交论文都很紧张,因为张老师对待学术非常严谨,退回来的文章经常被批注得密密麻麻,红了一片。张伯礼的办公室内,到处堆着书和学术期刊,微信里还关注了国际最前沿的学术期刊的公众号。“老师多年来,无论多忙,始终坚持学习。”黄明说,“他经常勉励我们,学习是一生的习惯,要开阔眼界、保持敏感、跟踪前沿,才能少走弯路,才能把最新的成果用到患者身上。”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张伯礼同样殷切期盼中医药大学的老师们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并寄语老师们,“秉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勇担责任的优良教风,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年已高龄,皓首前行,张伯礼依然像年轻时一样精力旺盛,有干不完的事儿、使不完的劲儿。唯在一件事面前,他服老了:“我羡慕今天的青年,他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拥有最好的际遇,创造无限的可能,未来,终将由他们创造。”正因如此,他想将更多心血倾注给教育事业,用尽余生,培养更多中医药传承人。

2020年教师节前夕,张伯礼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然而,他说:“什么叫楷模?我认为自己离楷模还差得很远。如果热爱自己的职业、不热爱自己的学生,你的学术多高也不是好老师,因为你的职业是老师,是教书育人,对学生、对职业首先是热爱,这才能称得上好老师。应该评那些天天与学生在一起的老师,我一个校长似乎不应该被评为楷模。”

学者:我觉得“中医西医孰强”的争论没有什么意义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许多国家开始借鉴中国经验,其中,中医药成为中国抗疫方案的亮点。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中药在世界上的认知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张伯礼说,中医药走向世界,不是一厢情愿的;中医药能走向世界,一定是世界有需求。“我愿意给,他愿意要,这样才行得通,强行‘出国’是不行的。中医药不单治病,它还能防病。只要是好东西,我们就愿意分享。现在西方人不理解中医药,以后慢慢会理解,等他们理解了我们再走出去,现在不要着急。先练好内功,到了合适的时候就可以走向世界。”

张伯礼在作报告(刘默 摄)

抗疫期间,张伯礼带着科研团队,以科技力量为指引,依靠大数据大规模开展中医证候学研究,快速进行药物筛选和新药研发,大大提升了临床辨证的精准度,为中医药临床辨证治疗指明了方向。他们还研制出国际上第一个针对新冠肺炎临床疗效评价的“金指标”——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COS-COVID)。繁重的工作之余,张伯礼向国际各组织机构、国家分享交流中医药抗疫经验,推动了中医药方案在国外临床的使用观察和疗效验证。

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需要各学科医护人员一起深入协作,凸显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张伯礼说:“疫情救治中,中西医合作得很默契。尤其是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西医为主、中医配合。如有的病人氧合水平比较低,血氧饱和度波动,这种情况下,尽早使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服独参汤,往往一两天后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就稳定了,再过一两天氧合水平就上去了,中医药在某些临床关键环节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的病人上了呼吸机,但人机对抗,患者腹部胀满,腹压抬高膈肌,影响氧疗效果,此时采用通腹泄热的承气汤类方药,一两剂药便使大便泄通,胀满消除,氧疗效果明显提高。再如,炎性因子风暴,加重炎症反应,也是由轻症转重的关键,使用清热凉血的血必净注射液对控制炎性反应综合征则有明确作用。”

谈到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张伯礼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一个很小的房间里,有一些垃圾,招了些虫子,有的人在不断研究杀虫剂如何消灭害虫,而我们中医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垃圾清理出去,垃圾清除了,虫子也就没有了。张伯礼说:“中医治疗疾病强调一个‘养’字,而西医治疗疾病强调一个‘治’字。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学在思想、理论、观点、具体内容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中医讲求博采众长,从来不排斥西医。中药治疗是对症治疗,而是调节机体的失衡状态。得不得病,是病毒和机体免疫力博弈的结果。如果人体抵抗力强,就不容易得病。中医治疗往往不是着眼于病,而是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控制病情恶化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张伯礼坦陈,中医药在充分发挥疫病防治独特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中医药在我国疾控体系中基本缺位,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还不畅通,中医院的基本建设、条件设施、人才储备等还不适应传染病防控需要,中医药疫病理论研究和科研基础薄弱,缺少临床专科和医学中心,全行业没有P3实验室等。

言及社会上有关“中医西医孰强”的争论,张伯礼说:“我真不关注,我觉得争这个很无聊,没有什么意义。治好病是真的,两种医学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西医对一些急性的重病抢救手段谁也替代不了。对一些慢性病,中医的优势又很突出。中国人应该感到幸福,有两套医学保障,有什么不好的呢?何必分你的我的,十个手指头还不一样长呢。我觉得这种争论的背后有的是无知,某种意义上还有利益集团在操纵,当然更多的可能就是糊涂。”

“中医药虽然是古老的传统医学,但是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相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仅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症、治未病方面也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能让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为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张伯礼建议,应开展对《中医药法》的执法检查,加强监管,真正把优质优价的好药带给老百姓。

有人说,张伯礼很“神”,带出的学生个个有出息。他先后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近300名,多数已成为中医药界的骨干力量。有人问他其中的奥秘,他说:“培养中医生,一要敬业;二要有医德,大医精诚,服务病人;三要学会中医的辨证思维方式,辨证论治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四要加强临床实践,倡导问疑精神。”

诗人:真情实感中透着家国情怀

在少数人眼里,可能将老中医和顽固迂腐的老传统扯上关系。在许多身边人眼里,张伯礼是一个“老天真”,风趣豁达,生活中的他还喜欢霍尊的《卷珠帘》。他说,音乐是没有草木根的一味良药,是大脑的安慰剂!张伯礼的头衔有很多,但少有人知道他的另一个身份——诗人。暇时,他还常常填词作诗,“实际上我根本不会写诗,写的只是顺口溜,不过有一点,我写的都是有感而发、真情实感。有些想法不一定直白表达出来,通过诗可以含蓄表达,这有利于思考,有效防止痴呆。有时有一种写诗的冲动,似乎不写一首诗不足以疏泄我当时的心情”。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郭义回忆说,多年前的一个暑期,他跟着张院士去日本访问,凌晨1点多与日本一所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凌晨4点张院士给他们打电话说海上日出很漂亮。当大家揉着睡眼到达时,张院士已经写下了一首诗:“海天生红霞,天海耀光虹。东瀛鸟羽眺,际线日促升。彩云艳潾满,朝阳映波明。一天好气象,万物复苏甦。”这首诗描写了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看见美景时的心情。2020年在武汉抗疫一线,张伯礼有感而发,写下十几首诗词,有时候灵感来了,来不及找纸笔,他就赶紧写在手上。他说他最崇拜的诗人是唐代诗人杜甫和现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是的,他的诗词中,也透着和杜甫一样深深的家国情怀。

此外,张伯礼还是一位被院士“耽误”了的摄影家。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副主任医师江丰,读博士起就跟随张伯礼学习。 “张老师特别勤奋,精力旺盛,他说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江丰说,在工作中,他发现了张老师善于学习的秘诀就是勤奋刻苦,善于钻研。张老师早期从事舌诊研究时,根据项目需要购置了专业相机,为此他自己学习摄影,仅舌诊照片就拍了几万张。“出门诊时需要拍片子,张老师一看我们拍照动作不对,就提醒我们如何构图,哪个角度更好。我们大家都说,这哪里是院士,分明是摄影家嘛。”江丰说,据了解,张伯礼还自学了流体力学、统计学、中药栽培、制药工程学。

工作上,张伯礼是医生、是教师、是科研工作者,也是大学管理者,还承担着众多的团体、项目的管理。生活中,他低调得就像他微信注册的名字“老张”。“我的网名就叫‘老张’,别人喊我‘老张’特别亲切。”

“您是40后,您身边的好些学生是90后、00后,您觉得与他们有代沟吗?”张伯礼笑了笑:“我觉得我与他们之间没有太大的代沟,他们说的事我都懂,他们的一些希望我都理解,平时跟学生接触多了嘛。”“院士、人民英雄这种身份影响您跟他们的亲近感或者距离吗?”受访时,张伯礼果断作答:“不影响!你自己别拿自己当回事就行了,你老把这个光环放在上边、老端着架子,那谁理你呀?你没架子,学生也会没架子。我的‘校长信箱’经常收到学生的信,我几乎都要回复,他们反映的问题只要能解决的一律帮着解决。”

“我的人生格言是做患者可以托付生命的人!”济世国医张伯礼把“贤以弘德,术以辅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心怀“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的坚定信念。这个人生格言、座右铭与信念使他以惊人的毅力勇攀科研高峰、潜心教书育人、忘我救死扶伤,谱写出人生的华美篇章。这位“人民英雄”的世界里满满的是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医药深深的、无法割舍的爱,用仁心仁术筑起佑护人民健康的钢铁长城!

猜你喜欢
张伯礼中医药学生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张伯礼院士每天坚持走7000步
老英雄张伯礼
中医药名人档案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可行性与实现途径研究
张伯礼:古稀之年逆行武汉 把“胆”留江城
赶不走的学生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