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移植术后肺结核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

2021-03-03 03:20邹寄林邱涛周江桥陈忠宝张龙马枭雄王天宇金泽亚徐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湖北武汉430060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移植术抗结核结核

邹寄林,邱涛,周江桥,陈忠宝,张龙,马枭雄,王天宇,金泽亚,徐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湖北 武汉 430060)

结核病目前已成为全球致病、致死的主要传染性疾病之一,而肺结核是结核病中最主要的致病类型[1]。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17 年全球约有1 000 万人感染结核病,而约有170 万人死于此病[2]。我国是结核疫情高发地区,近年来呈逐步上升趋势。结核病是导致贤移植受者移植物失功和死亡的重要感染性疾病[3]。贤移植术后患者免疫力低下,是结核病高危人群,结核发病率较普通人群可高达20 ~ 50 倍,根据地域不同,器官移植术后结核病发病率约为0.5% ~ 15%[4-5]。随着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不断发展,移植贤长期存活率的不断提高,贤移植术后肺结核发病率有可能不断升高。因此,对肺结核患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院从2005 — 2020 年共实施1 000 例贤移植手术,其中术后肺结核患者共6 例,本文拟回顾性分析本院6 例贤移植术后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以探讨贤移植术后并发肺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肺结核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05 — 2020 年实施的1 000 例贤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术后结核患者6 例,均为肺结核。全部患者均为首次贤移植,原发贤病均为慢性贤小球贤炎,所有患者围术期间均使用巴利昔单抗诱导,维持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麦考酚钠+甲泼尼龙/泼尼松龙。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情况

1.2 肺结核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具体如下:根据病原学或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病原学检查未确诊的患者根据以下标准确诊:① 临床表现、影像学支持肺结核诊断。② 结核菌素试验或IGRA 阳性。③ 结核分枝杆菌PCR 阳性。④ 排除结核以外的其他感染。⑤ 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效。具备其中3 项及以上者可确诊。本文中6 例患者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案: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五项原则,常规采用三联方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或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总疗程约9 ~ 12 个月,根据患者感染程度及对药物反应调整方案及疗程,并根据患者他克莫司浓度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 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

2 结 果

2.1 发病率及发病时间:本院贤移植术后肺结核感染发病率为0.6%,术后肺结核发病时间为10 ~ 120 个月,中位发病时间为术后22 个月。

2.2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6 例患者中共有男性5 例,女性1 例,年龄为35 ~ 59 岁,平均年龄为(44±9)岁。其中1 例患者术前有结核感染病史,1 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所有6 例患者均未有明确肺结核患者接触史。

2.3 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本文大多数患者以发热为首发或唯一表现,体温为37.3 ~ 38.2℃,以低热为主,其中2 例患者有呼吸道症状,仅1 例患者伴有胸闷喘气、乏力、消瘦、食欲下降等全身表现。6 例患者在发病时,移植贤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

如图1 所示,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 检查,其中仅2 例患者具有典型肺结核影像学表现,其余4 例患者胸部CT 无明显特异性,部分患者CT 可见空洞和支气管播散征、树芽征。6 例患者中仅1 例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且外周血标本行宏基因组测序发现结核分枝杆菌,1 例患者PPD 试验阳性,4 例患者IGRA 阳性,1 例患者最终通过肺组织穿刺活检确诊。所有患者贤移植术前或既往胸部CT 检查均未见上述感染病灶。

图1 6 例患者胸部CT 图

2.4 治疗情况与转归:本文中6 例肺结核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治愈率为100%,治疗过程中,患者贤功能稳定,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急性排斥反应等并发症。

3 讨 论

本文中,1 000 例贤移植患者中共发生肺结核6 例,发病率为0.6%,高于普通人群,且考虑有术后失访现象,故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于此结果。肺结核为机会性感染,可在贤移植术后任何时期发生,术后15 ~ 18 个月为最高发阶段。大部分学者认为,体内潜伏结核病灶的重新激活是贤移植术后并发结核感染的最常见来源[6-7],且据文献报道,9.5%~13.5%的贤移植患者术前有结核病史[8-9]。贤移植患者术前多长期接受血液透析以及长期处于贫血状态,体内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调节紊乱,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而贤移植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进一步抑制了机体免疫力,导致对结核杆菌免疫力明显下降,易受外来结核杆菌感染或机体休眠的结核杆菌再激活,从而导致活动性肺结核。据研究显示,贤移植术前有结核病史者术后结核复发率高达31.3%[10]。但同时也有研究显示[11],既往结核杆菌感染不一定是贤移植术后并发结核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该研究对244 例贤移植术后并发结核病的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中仅有1 例患者既往有结核病史。在本文6 例贤移植术后肺结核患者中,仅有1 例患者既往有肺结核病史,因此,这一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据既往文献研究显示,年龄、糖尿病(包括移植前或移植后新发糖尿病)、男性、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慢性肝病、维生素D 缺乏症、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巨细胞病毒、真菌、耶氏肺孢子菌、诺卡氏菌等)等均是移植后并发结核感染的危险因素[11-16]。本文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与文献相符,然而本研究中仅有1 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且所有患者未见其他合并症或其他病原体感染。另外也有文献报道,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具有不同的贤移植术后结核发病率,吗替麦考酚酯联合他克莫司方案相对于环孢素、硫唑嘌呤方案具有更高的结核发病率[17-18],这可能与增强的免疫抑制导致T 细胞功能减退有关。

肺结核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乏力、盗汗、食欲减退、消瘦、咯血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具体临床表现不一。成人肺结核主要表现形式为继发型肺结核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两种类型,二者均有较特异性的CT 影像表现。前者CT 影像具有三多{多灶性、多态性〔条索状阴影、大小不等结节、空洞(空洞壁光滑)、实变、斑片状阴影等〕、多钙化性}、三少(少肿块性、少结节堆聚性、少增强性)的特点,好发于肺上叶的尖后段和下叶的背段,病灶变化慢,常伴有卫星病灶,容易沿着支气管播散,可形成簇状分布树芽征。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包括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亚急性和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主要CT 影像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粟粒样病灶,较易鉴别。然而,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或混合感染等原因,贤移植术后肺结核患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起病隐匿,症状多不明显,多数患者以不明原因发热为首发或唯一症状,可缺乏呼吸道症状,普通人群感染肺结核后出现的乏力、盗汗、咳嗽等症状可不出现,甚至部分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仅在常规CT 检查中发现肺结核感染。此外,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干扰肺结核的临床进程,超过50%贤移植术后肺结核患者早期常缺少典型影像学改变[15]。因此,由于贤移植术后肺结核患者早期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的不典型、缺乏特异性,或合并其他感染的可能,从而导致贤移植术后肺结核患者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进而导致病情进展,延误治疗时机。但尽管如此,贤移植术后肺结核患者胸部CT 检查仍具有非常大的诊断意义,尤其是有助于早期发现无症状患者,且随着病程的进展,后期部分患者仍可出现粟粒型或浸润型病灶征像。本文中2 例患者即通过胸部CT 表现而早期高度怀疑肺结核,最终得到确诊以及及时的抗结核治疗。

贤移植术后结核病患者结核菌检出率低,仅约为33.3%[19]。传统实验室检查方法PPD 试验在贤移植患者中假阴性率也较高,本文中仅有1 例患者PPD 试验阳性,这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的结果。目前,结核杆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IGRA)在贤移植患者中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方法通过利用结核特异抗原(ESAT-6、CFP10)与全血细胞共同孵育,然后检测γ-干扰素释放水平或测量计数分泌γ-干扰素的特异性T 淋巴细胞数目。ESAT-6、CFP10 这两种结核特异抗原是卡介苗和绝大多数环境菌所没有的,故该检测方法可不受先前卡介苗接种的影响,因此诊断结核感染的特异性明显高于PPD 试验,如本文6 例肺结核患者中,有4 例患者IGRA 均为阳性。据一项Meta 分析显示[20],针对实体器官移植术前患者,若IGRA 为阳性,则患者为潜伏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高;若为阴性,则可基本排除结核感染可能。但在贤移植术后肺结核感染患者中,该方法仍有假阴性可能,如本文中2 例确诊肺结核患者IGRA 结果为阴性。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通过检测血液、痰液、肺泡灌洗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的DNA 序列可做到早期诊断肺结核,从而实现早发现、早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节约治疗成本,但该方法结果的判读需紧密结合临床和影像结果。例如本文中的病例6,该患者PPD 试验、IGRA 试验均为阴性,胸部CT 不典型,通过外周血标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发现结核分枝杆菌,从而早期怀疑肺结核,并早期进行针对性治疗,且最终在患者痰液中发现抗酸杆菌而确诊,从而改善了患者预后,加快了患者康复过程。虽然贤移植术后患者肺结核临床表现常不典型,部分患者通常无典型影像学表现,且目前许多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辅助检查早期多不敏感,阳性率或特异性不高,导致早期诊断肺结核较为困难,但通过结合患者病史,多次检测感染指标比较动态变化水平或通过结合多种检测方法进行联合分析有助于提高肺结核早期诊断率。因此,定期、反复、多次、多项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肺结核具有相当重要意义, 并可同时观察药物治疗效果。

贤移植患者在确诊肺结核后,或做诊断性治疗时, 均应尽量坚持早期、规律、全程、适量和联合用药原则。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因抗结核药物与免疫抑制剂本身均存在肝、贤毒性,且因患者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免疫功能低下,易合并其他感染,故应密切监测免疫抑制剂浓度、其他感染指标以及患者肝贤功能。另外,部分抗结核药物,如利福平,与免疫抑制药有相互作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药物浓度变化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以防止排斥反应的发生。此外,对于移植贤功能不全患者,因贤功能不全常会影响抗结核药物的排泄, 故还应注意预防药物积蓄中毒。

总之,贤移植术后并发肺结核感染近年来呈不断升高趋势,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因此,当贤移植术后患者常规抗细菌、真菌、病毒治疗无明显好转,仍有不明原因发热时,应及时考虑肺结核的可能。年龄、糖尿病、男性、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慢性肝病、维生素D 缺乏症、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等均可能是移植后并发结核感染的危险因素。大多数贤移植术后肺结核患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或体征不典型、以发热为首发或唯一症状、影像学结果缺乏特异性、传统PPD 试验假阴性率高、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低且易合并其他感染等均会导致患者早期诊断困难,容易造成漏诊、误诊,从而延误治疗。IGRA 试验和宏基因组测序为较新的检测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利于早期诊断肺结核,同时,定期、反复、多次、多项联合检测对提高肺结核早期诊断率也具有相当重要意义,并可同时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免疫抑制剂浓度以及患者肝贤功能。

猜你喜欢
移植术抗结核结核
南京地区2017—2020年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析
免疫功能和SAA、MMP-9、MMP-14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临床评估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与非盘状半月板损伤疗效对比研究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莫西沙星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对初治肺结核患者病灶吸收情况的影响
长得丑?但价值无限!
探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的护理配合
抗结核药+保肝药≠预防肝损伤
交腿皮瓣移植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