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上海地下组织在抗战烽火中恢复和重建

2021-03-03 10:34邹勤
上海工运 2021年1期
关键词:江苏省委租界委员会

◎邹勤

简介:刘晓(1908-1988),湖南辰溪人。1926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 年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大革命失败后,长期坚持在白区做地下领导工作。先后担任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江苏省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成绩斐然。1934 年参加长征,担任重要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驻苏联、阿尔巴尼亚大使和外交部常务副部长,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刘晓,原名流云权,字均衡,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5 岁,母亲病逝,父亲续娶,遂与父亲渐生嫌隙。6 岁入学,成绩优异。1921年,考入离家70 公里的美国教会中学。但他不信教,还参加了该校的青年会组织。1924 年底,为配合湖南各地的反帝爱国斗争,他组织进步同学为反对学校利用宗教进行文化侵略,进行罢课,结果刘晓被学校开除。

幸运的是,刘晓得到的远房叔叔刘德超的照拂,成为他学习和思想进步的引路人。1925 年8月,刘晓怀着救国救民之心到了南京,住在他的族叔刘德超家中。刘德超是中共党员,家中藏有《共产主义》、《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刘晓在那里阅读了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认识到共产主义可以救中国。1926 年春,刘晓到上海,考取了吴淞政治大学预科。后经党的教育和斗争实践,迅速提高觉悟,于1926 年9 月,经刘德超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刘晓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经历了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白区秘密斗争,并针对李立三的“左”倾路线,开展自我批评;亲身感受到了王明路线对革命的危害;参加过长征,担任过红军的政治领导工作。他还在中央举办的学习班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总结,在政治上逐渐成熟,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自觉拥护和坚定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行前谈话,牢记党的方针

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逐渐从幼年走向成熟,至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已建立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工农红军坚持抵御外来侵略,而白区的地下工作则是由刘晓主要领导的。

1937 年5 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白区党代表会议。会议结束后,中央派刘晓去恢复和重建上海地下党组织,领导上海的地下工作。出发前,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找刘晓谈话,并作出重要指示。途径西安时,周恩来也找他谈话,十分强调统战工作。后来,刘晓深有体会地回忆说:“我领会毛泽东这次谈话的总的精神是要求我们既要开展群众工作,又要注意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打算,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实际就是毛泽东关于地下工作的十六字方针的雏形——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潜伏,以待时机。此后在上海进行地下秘密斗争里,刘晓运用自如地贯彻了这一方针,确保了地下斗争的健康发展。

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解放后合影。前排左起:王尧山、沙文汉、刘长胜、刘晓、潘汉年、刘少文、吴克坚。后排左起:赵先、张毅、刘人寿、张承宗、王清、王景荷。

密切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

同年7 月,根据周恩来指示,刘晓直达上海,中途不作停留。他没有直接盲目开展具体工作,而是从最基本的机构组成和人员审查开始。根据党中央电示,刘晓与冯雪峰等暂组三人工作小组,作为上海党的领导机关。首先他们三人先与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王尧山取得联系,并听取介绍。随后立即对临委联系的党员逐个进行认真的审查。审查通过后再确认其党籍,接上组织关系,编入组织生活,分配工作,把党的基础建立在完全可靠的党员身上,确保了以后党组织在长期隐蔽的条件下,没有被破坏。

随后“八一三”事变爆发,刘晓十分重视,决定成立群众工作委员会(简称“群委”),作为党的领导机构,加强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群委书记由王尧山担任,群委出面审查各个系统的党员,恢复和重建党的组织。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是和刘晓等领导的上海党组织分不开的。

11 月初,江苏省委在上海正式成立,刘晓任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的工作重点在上海,于是省委按系统建立党的工作委员会,分别领导各系统党组织和群众抗日救亡运动,如军事运动委员会、工人运动委员会、职员运动委员会、学生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学校学生运动委员会、教育界运动委员会、文化界运动委员会、难民工作委员会、近郊区工作委员会、情报工作委员会等,领导各个方面的工作,执行周恩来的统战工作方针。其中职委是结合实际的一项创举。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华商、外商都有大批职员,和工人阶级关系密切,都有强烈的反帝、反侵略要求。并且当时已经有一批先进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此,刘晓等决定改变以往情况,在江苏省委之下成立职委。以后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做法是正确的。

“越秘密越公开”的群众路线工作

1937 年11 月11 日午夜,扼守上海南市的最后一批中国军队奉命撤离。12 日,上海除租界以外全部沦陷。上海自此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形势。

尽管日军对租界觊觎已久,但日本政府尚未对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宣战,暂时不便贸然进军,因此人们把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称作“孤岛”。当时刘晓精细周密地分析了形势:上海(除租界以外)已成为日寇的殖民地,上海地下党组织重建恢复不久,各级组织还未完全建立,大批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撤退到抗日根据地和后方去,因此党的骨干力量薄弱。但群众抗日情绪高涨,积极分子多,不过不在生产部门;战争带来的难民需要安置;日军想独霸上海,但租界仍然存在,于是英美法在实行绥靖政策的同事,也希望借助上海人民的抗日情绪和“适度”的行动与日本抗衡,维护既得利益。刘晓将这种微妙的局势分析得一清二楚,为上海地下党组织制定切合实际的斗阵方针打下基础。

根据中共中央有关指示,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刘晓和江苏省委其他委员一起,制定了1938年春夏的具体斗争策略。

他们一是利用有限的有利条件,扩大党的政治影响,谨慎发展大的政治力量。具体做法是开展带有生活性的政治运动与带有政治性的生活运动,团结上层,群众工作的合法地位,扩大社会影响。二是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在租界开展“还乡运动”和“维持治安秩序”工作。租界当局由于害怕社会上难民和失业工人影响社会治安,赞成这些工作。刘晓他们动员群众下乡打游击和反对日伪在租界上破坏抗日运动,还提出“节约献金”的合法口号,掩护募集资金和物资输送到新四军和上海近郊的游击队。三是加强文化宣传工作,宣传抗战到底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是由于刘晓等同志组成的江苏省委采取了这些正确的斗争策略,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1989 年5 月,在南京,刘晓夫妇及张祺等人留影

在这个时期,刘晓领导的江苏省委始终贯彻公开的群众工作和秘密的党的发展工作既密切结合有严格分开的工作方针。党的组织扎根于群众之中,也证明了群众运动越公开,党的工作就越隐蔽精干,越发展壮大。上海地下党组织从1938 年的100 多名党员发展到1939 年的1500 余名党员,党的工作深入到各个系统、各个阶层,在各行各业中团结了抗日爱国人士,是党在群众中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政治上占了上风。他们还建立了可靠地地下交通,党员特别是地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有了合法的身份作掩护。刘晓本人先后以麦伦中学的教师和关勒铭金笔董事的身份出面活动,避免了过去的“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的错误。从抗日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胜利,上海地下党领导机关就一直没有遭到破坏。

猜你喜欢
江苏省委租界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跟踪导练(五)(2)
编辑委员会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团江苏省委举办“榜样在身边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壮大主流舆论 传播江苏声音——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访谈
[指导委员会]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