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探析

2021-03-03 07:52章燕宝
厦门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厦门人工智能智能

章燕宝

(作者单位:厦门市信息中心)

引言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自2017年3月,人工智能被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纷纷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布局,陆续出台系列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规划意见。随着政策措施的加码落地,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8年我国AI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超5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致力于把厦门打造成人工智能硅谷和全球人工智能城市的样板标杆。为全面了解厦门AI产业发展情况,本文在构建AI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采用现场调研、专家咨询、比较分析等方法,以厦门人工智能企业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总结厦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挖掘归纳出特点,发现差距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分析框架

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分析,学界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框架。为与其他研究形成对比,本文遵循普遍分析框架,将人工智能产业链分为3层,即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其中,最底层是基础层,涉及AI芯片的设计制造、AI技术平台/框架、AI算力服务、数据中心及数据服务等,主要是为技术层、应用层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中间层是技术层,主要是通过技术路径模拟人的智能特征,包括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生物识别等功能实现的技术及机器学习、类脑智能等算法模型理论;最上层为应用层,即人工智能技术面向特定应用场景形成的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属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延伸,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涉及安防、医疗、教育、交通、驾驶、金融、家居、制造、机器人、客服、文娱、新零售、物流及旅游等方面。

同时,为了全面掌握厦门AI产业生态情况,本文对上述框架进行扩展,增加以发展规划、政策措施为主的政策体系和以人才、资本、基础设施为主的要素供给分析,形成AI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图1)。

图1 AI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

发展分析

1.研究对象

企业是产业的基本组成。在走访厦门人工智能产业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中获悉,截至2019年底,厦门已集聚超110家人工智能企业,但并未建立具体的人工智能企业库。为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参考价值,本文以厦门火炬管委会牵头成立的“火炬人工智能产业协作联盟”成员单位、厦门市人工智能协会成员单位、福建省人工智能协会厦门成员单位以及近些年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应用示范项目的企业名单为基础,在剔除重复企业和经营范围变更、经营异常及属于AI技术/服务最终用户的企业后,形成厦门市人工智能企业名录,并通过厦门法人基础数据库、启信宝、天眼查等途径,完善名录内企业成立时间、注册地址、社保缴交、专利、软件著作权及融资等信息,最终取156家企业作为厦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分析的研究样本。

2.基本情况

(1)成立时间分布

从厦门人工智能企业成立时间分布图(图2)可以发现,厦门AI企业在2012年之后开始增多,2012—2019年新成立企业达99家,占样本企业的63.5%。其中,在2012—2015年成立的企业有43家,2016—2019年爆发增长,2016年达到顶峰,这一年新成立的企业数达20家,是2012年的5倍,随后在2018年和2019年有所回落。可见,厦门超过60%的人工智能企业都很年轻,市场竞争激烈。

图2 厦门人工智能企业成立时间分布图

(2)区域分布情况

从厦门人工智能企业区域分布图(图3)可以发现,厦门人工智能产业在软件园(包括一期、二期和三期)和火炬高新区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共有82家企业落户软件园,占比达52.6%,其中软件园一期12家,软件园二期30家,软件园三期40家。而火炬高新区和自贸区厦门片区也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共34家,占比21.8%。

图3 厦门人工智能企业区域分布图

(3)核心技术类型

从厦门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类型统计图(图4)可以发现,厦门AI企业的核心技术类型主要集中于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生物识别、语音识别及自然语言处理等6大领域,类型较为集中。技术层企业与应用层企业相互协作配合,已逐渐形成体系,以支撑越来越宽泛的应用领域。(4)风险融资情况

图4 核心技术类型统计图

从厦门人工智能企业融资阶段比例图(图5)可以发现,截至2020年7月,在统计企业中共有73家企业获得风险类投资。其中,通过上市(包括主板IPO和新三板)获得融资的企业有22家,占比30%左右。在其他融资类型中,融资阶段在A轮及以前的企业(包括A轮、Pre-A轮和天使轮)总占比达41.1%,其中A轮融资21.9%,可见相当一部分企业仍处于初创期,发展潜力和不确定性并存。

图5 厦门人工智能企业融资阶段比例图

(5)专利分布情况

截至2020年7月,在统计企业中有120家人工智能企业获得专利,共计12002件。其中拥有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松霖科技、雅迅网络、科华恒盛、奥佳华、金龙汽车、美亚柏科、盈趣科技、攸信、亿联网络和罗普特,类型主要集中于智能安防、智能驾驶、智能家居。从软件著作权拥有量来看,共有136家企业拥有5159件软件著作权,其中排名前十的分别是易联众、中控智慧、美亚柏科、智业软件、神州鹰、亿力吉奥、罗普特、巨龙信息、卫星定位和快商通科技,类型主要集中于智能安防和智能医疗。

3.发展特点

(1)多重政策规划支持

2018年,厦门市发布《厦门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和《厦门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提出6个领域重点建设工程和9大支持措施,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两年多来,厦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极大提速,新增云知芯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大规模异构并行计算平台、美亚柏科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华为超算中心3个研发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云知芯、金龙汽车及矽创微电子3个项目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立达信、金龙汽车、美亚百科及厦门大学4家单位入围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单位名单,另有17个应用场景和10个示范项目入选省人工智能“双百”示范工程。

(2)AI产业链基本全覆盖

遵循分析框架并结合统计企业的发展情况,本文绘制了厦门人工智能产业图谱员(图6)。从图谱中可见,厦门市人工智能产业初具规模,在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均有相关企业布局,基本涵盖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同时,厦门人工智能企业主要集中于上层应用,共有95家,占比达60.9%,其中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教育是厦门AI企业的前四大应用领域。

图6 厦门人工智能产业图谱

(3)细分领域优势突出

厦门在人脸识别、交通物流、金融信用及智能语音等领域涌现一批优势企业。如厦门瑞为成为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梯队企业,其研发的人脸识别通行解决方案已覆盖了北京大兴、北京首都、深圳宝安等国内1/3的机场;金龙客车与百度公司研发的“阿波龙”无人驾驶小巴,已在全国25个城市、30个应用场景实现商业化运营;罗普特研发的人像云平台和高性能人脸识别引擎,已服务于国内多地的雪亮工程和智慧社区;厦门云知芯自主研发了人工智能芯片系列“UniOne”,并建设人工智能超算平台,浮点运算能力达到1亿亿次/秒。

(4)优质创新资源集聚

厦门市政府与潘云鹤、高文院士领衔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盟与康源图像智能研究院共同成立厦门新一代启智人工智能产业技术促进中心;依托中国人工智能大赛,厦门市政府成功引进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副主任毕马宁(已受聘为市政府顾问),牵头组织安恒、医渡云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联合厦门大学合建厦门人工智能安全研究院,通过多元化合作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创新,构建厦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

(5)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扎实

截至2020年7月,厦门已建成5G基站近1400个,实现了在高新科技园区(如软件园一、二、三期,湖里高新科技园等)、重要行业区域(如远海码头、海润码头、电力局楼等)、市政服务区域(如市政府、各区政府驻地)、城市交通枢纽(如地铁2号线、BRT快3线和环岛路沿线等)以及高校区域(如厦大思明校区、翔安校区,集美大学等)的5G覆盖。5G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式授牌,鲲鹏超算中心一期工程已完成软硬件调试工作及业务部署并正式投入使用。

(6)数据开放共享走在前列

数据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厦门在推动数据汇聚共享方面成绩显著,已建成人口、法人、交通、信用、证照及空间6个基础资源库,汇聚70个部门近9.62亿条数据。通过搭建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信息共享协同平台,实现信息无障碍共享,成为全国首个信息共享无障碍城市。2019年5月,厦门市大数据开放平台正式上线,已汇聚200亿条各类数据,首批已开放39个部门900余万条数据记录、829个数据集、370个服务接口。平台率先在全国引入“安全屋”技术,成功实现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做到开放数据“可用不可见”。截至2020年7月,已有近百家大数据相关机构入驻,初步形成“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的大数据开放产业生态。

存在不足

1.研发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专注于基础研究的企业和研究成果少。在156家AI企业中,基础型企业仅有8家,占比5.1%。而且在类脑智能计算、量子智能计算等前沿领域,厦门尚未形成原始创新成果和专利布局;二是智能芯片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水平仍落后于北京、浙江等省市,如北京已研发出“天机芯”;三是公共服务平台滞后于产业发展,以数据开放为例,厦门尚存在公共数据开放总量不足、优质数据集不多、大数据应用项目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提高数据开放水平。

2.缺少大型人工智能企业

对比2017—2019年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的中国人工智能百强企业数发现,相较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第一梯队城市,厦门缺乏国内领先、行业影响覆盖范围广的大型龙头企业,2017年厦门没有企业入围,2018年和2019年也仅有厦门瑞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家企业入选,分列第21位和71位(图7)。可见与我国AI发展领先城市比,厦门龙头企业少、创新性强的特色企业少。

图7 2017—2019年北上深厦中国人工智能百强企业数

3.产业发展规划有待优化

通过梳理北京、上海、深圳及厦门的AI专项政策规划发现,4个城市的规划基本都是从研发创新、产业应用和保障措施3个方面入手,只是在侧重点和具体举措上略有差别。从细节来看,厦门的部分规划较为宏观,如在《厦门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中提出“把厦门建设成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高地”,但在计划中并未像其他3个城市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和人工智能产品体系。另一方面,相较于北京提出布局5大AI产业园,上海构建“东西互动、多点联动”的空间格局,深圳打造“一轴两廊多节点”的空间格局,厦门在AI产业布局和各园区发展重点的规划上并不明确,仅提出到2021年,建成3个左右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

4.高端复合型人才缺口大

从可获取的139家厦门AI企业的薪酬情况看,2019年度共有76家企业的人均社保工资高于厦门社评工资圆,占比仅48.7%,高于一倍社评工资的企业更是只有3家,可见厦门AI企业整体人力资源水平不高。另外,分析厦门第九、十两批“双百计划”引进人才结构发现,AI相关高端人才共38名,占引进的高层次创业人才比重为15%,在人才政策力度上尚显不足。加上居住成本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紧张等因素,厦门在引进和留住AI人才方面不确定性增加。

对策建议

1.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

针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迫切需求和薄弱环节,加快布局类脑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推动AI与神经学科、认知学科、心理学及社会学等跨学科交叉融合。支持厦门具有优势的人脸识别、语音识别、交通物流等领域持续取得技术突破,形成核心技术优势。加强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对接,协同推进AI理论、技术和应用的研究,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2.促进研究力量形成产业能量

发挥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在三维大型场景构建、类脑智能等技术领域的研究积淀和人才积累,协同厦门现有产业龙头企业共同建设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力争在厦门形成产学研良好合作及产业集聚效应。同时,发挥厦门人工智能竞赛专家库、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已经建立合作的国家级高端智力资源,为厦门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3.增加人工智能产业支持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市区财政资金向人工智能产业倾斜,不断拓展厦门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产业边界。重视政府引导基金对金融和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引导资本持续关注厦门人工智能技术和科技创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拓宽人工智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4.培育更多人工智能龙头企业

应以“十四五”产业规划编制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厦门人工智能产业规划,重点围绕物联网基础器件、人脸与人像识别、智能语音、自主驾驶及智能安全取证等领域,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强工业互联网、车联网、5G等技术集成和配套服务,在人工智能重点产业领域打造“核心技术—智能软硬件及智能终端—行业应用”的产业体系。

5.应用导向打造人工智能场景

支持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搭建制造业企业与人工智能技术企业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其在视觉检测、预测性维护等领域的应用,提升制造企业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点示范,集中展示和推广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安防等领域的代表性创新模式和创新产品,通过与实际场景结合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

6.优化拓展人工智能产业空间布局

借鉴贵州大数据产业、合肥“中国声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经验,尽快将“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上升为城市标签,整合厦门火炬园区、3个软件园区、翔安数字经济产业园以及其他企业牵头运营的商业载体,以应用或产业链为分类挂牌厦门市人工智能产业园,统一形象扩大城市战略层面的宣传力度。

7.完善人工智能产业数据开放生态

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及解决方案的验证需要大量的行业数据作为基础。要加快完善大数据安全开放平台,逐步规范数据共享开放流程、完善数据访问接口,有效提升数据资源开放和智能应用水平。探索人工智能立法试验,加快制定厦门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暂行办法,围绕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伦理道德、隐私保护及社会公平等方面开展立法和社会试验创新。

8.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人工智能属高知型产业,全球人工智能领军、技术管理骨干等各层次人才均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要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与全球顶尖机构的合作互动,在人才住房、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上给予倾斜,吸引国内外AI创新人才和团队落户厦门。另一方面,依托厦门本土教育资源,完善AI专业和一级学科建设,探索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新型人工智能培养模式,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

9.持续优化提升发展环境

升级火炬人工智能产业技术与应用联盟,组建由科研院所、AI企业、孵化加速、投融资机构及教育培育等创新要素组成的产业联盟,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库建设、专利保护等公共服务。打造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架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人工智能算力、算法包和公共测试评价环境,助力实体经济快速低成本地构建专属智能应用。继续办好中国人工智能竞赛,利用好竞赛永久落户厦门的机遇,进一步健全完善赛事的内容和方式,更好地把竞赛成果运用于服务支撑交通、公共安全、金融及健康医疗等民生领域。

猜你喜欢
厦门人工智能智能
厦门正新
2019:人工智能
“偶”遇厦门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厦门猫街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