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民居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得与失

2021-03-04 19:51卢秋羽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公共空间人文关怀

卢秋羽

摘 要:传统民居公共空间是整个民间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进行交流的通道,也是承载着人们生活情感的社交场所。城市中也存在着传统民居公共空间,但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其被重点改造。经过更新改造后的传统民居公共空间在城市中获得了新生与活力,同时也出现了人文关怀流失,缺乏一定的秩序性、包容性以及文化内涵等问题。

关键词:传统民居;公共空间;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人文关怀

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的生活住所,也是民間生活艺术的集合地,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现今多被保存在古村落之中。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市之中同样存在着传统民居院落群。这些传统民居院落群为城市增添了一抹宁静、祥和的色彩。如何将传统生活之美留在城市之中似乎是传统民居改建过程中的主要难题。通过对传统民居进行改建,将城市生活文化与传统生活之美进行融合,能够赋予传统民居公共空间新的生活内涵。本文以成都市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对其过去的公共空间文化进行解读,再聚焦于如今的新街区样貌,看传统民居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得与失,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探讨,以唤醒人们对于传统市井生活文化的保护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

一、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及文化内涵

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成都市锦江区。街区核心建筑——大慈寺始建于唐代,在当时几乎占据成都老城东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其周边形成了生活集市。自唐代以来,大慈寺周边一直是成都最大的文化场所。在过去,大慈寺街区中散落着许多传统民居建筑。欣庐、笔帖式老宅院等都是大慈寺街区的典型民居。

天井是大慈寺街区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在旧时,大慈寺街区附近的居民在天井间穿梭、嬉闹,狭小的天井空间不仅连接起各个院落,还连接着人们的情感。天井是成都传统民居中最为常见的公共空间,其形成原因主要与当地的气候有关,基本用途是通风、透气以及采光,宽大的屋檐虽然会遮蔽阳光,但并不会完全阻隔日照,而能够适当地进行采光,所引入的光线能够打破建筑物沉闷的氛围,使居住在屋内的人们感到更加舒适。天井中房檐伸出来的部分形成了半遮蔽的空间,其下方可用于堆放日常生活用品,甚至可以作为半露天的公共厨房。

天井体现着家族观念,是家族凝聚力的表现,能够在空间上连接人的情感,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伦理秩序。

过去庭院也是大慈寺街区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简单来说,庭院就是面积较大的天井,多用于公共社交活动。大慈寺街区曾经就有成都最地道的露天茶馆,当天气晴好时,这里便会游人如织。人们喜欢坐在庭院之中的露天茶馆晒太阳。零食小贩的吆喝声不绝于耳,老成都的休闲文化与烟火气息融入这一方公共空间,显示出一种独特的生活之美。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划分如图1所示。

抱厅与天井有着较为相似的使用功能,但不同的是,抱厅上方有延伸出来的巨大“屋顶”,又称大出檐,其下部构成了比天井更加宽阔的活动空间。这种活动空间是兼具通风采光和社交生活的公共空间。被大出檐遮蔽的空间得到了人们的有效利用,能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如喝茶、打麻将等。

二、传统公共空间的现代演绎

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于2004年开始进行恢复性修建,直到2015年,才修建完毕,其自身定位较为高端,吸引了大量高端品牌旗舰店、米其林餐厅等商家入驻,由此构成了低密度、开放式的新型购物街区——远洋太古里。经过更新改造,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变成了现代城市的文化名片,既代表着历史,也代表着未来。设计团队以服务城市生活为目的,对传统民居院落的公共空间进行筛选和设计,因地制宜地打造了属于城市的民居院落风格。

远洋太古里的公共空间构成与许多还原传统民居的城市街区不同。设计团队并未执着于追求“整旧如旧”,生硬地复原古民居街区,改变街区生活功能衰退的现实,而是对街区进行了关键性的“打散重组”,改变了曾经狭小的天井公共空间,通过拉开房屋之间的距离等方式,优化传统庭院布局,并参照商业布局,将公共空间布局由狭小封闭式转为开放式。这样的公共空间的视觉效果更加开阔、敞亮,融入了城市的简约风格,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与节奏,将民居街区融入城市总体的空间规划体系。经过更新改造,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从传统的居住功能转变为更加适应城市生活的商业功能。变宽的街区即使每天要容纳大量的人群,也没有了往日拥挤的感觉,其公共空间极大地包容了空间内的物体,同时也包容了各种文化,展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将不同的文化、潮流和生活方式汇聚于此。

另外,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复原了街区内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与宅院。部分原来街区上的景观装饰也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例如,大慈寺广场前始建于明朝的字库塔为双层六角砖式结构,由青砖堆砌而成,壁上雕有文人墨迹图案。在古代,文人墨客不愿随意丢弃写有文字的纸张,于是专门建字库塔焚烧墨迹,以示尊重。被保留下来或经过复原的古民居建筑和字库塔如今已经不再具有曾经的生活功能,而是与城市商业化的生活融为一体,与周边新修的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相呼应,成为远洋太古里街区最具历史底蕴的文化符号。

除了拓宽原有的巷道、保留部分古民居院落以外,远洋太古里公共空间融入了大量的现代装饰元素,如现代雕塑、池水景观等,使得城市风格更加浓郁。可以说,远洋太古里公共空间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景象。置身于这个公共空间内,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在时光中的激烈碰撞,产生一定的失真感。

三、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人文关怀的流失

首先,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调整了公共空间中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商业需求,但破坏了传统民居的格局。原有的狭小天井空间能够使人们建立起情感联系,强化家族意识,融合邻里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传输情感的纽带。而如今宽阔的街区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人们之间的关系,使得其情感更加“陌生化”。曾经在大慈寺天井间穿梭的人们,家庭凝聚力强,邻里感情浓厚。这种公共空间所维护的是人们的生存家园,具有一定保护性与私密性。而如今步行于远洋太古里街区的人们彼此之间是疏远的。这种公共空间所服务的是一种商业需求,具有公开性与展示性。可以说,在拉宽街区的同时,人情关系再一次被淡化了。

其次,改造后的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定位相对高端,虽然迎合了城市开放性的需求与国际化的要求,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接地气”的表达。传统民居建筑脱离了原有的环境与土壤,被改建成奢侈品商店,丧失了居住与生活功能,公共空间也从生活化的空间变成了服务于商业活动的展示空间。街区虽然保留了能够表达市井文化的大慈茶社这样的公共空间,但是数量有限,且空间位置较为隐蔽,因此人们习惯将这类公共空间称为“繁华商圈中少有的幽静场所”或“繁华都市背后的老成都记忆”。人们只有从大门踏进由建筑物包裹着的天井与庭院之中,才能感受到文化的存在。而事实上笔者认为,城市记忆与市井文化表达不该隐藏于现代商业都市的背后,而应被拿出来摆在台面上,其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赋予了一个城市能够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气质。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曾经作为最能代表成都市井文化的地方,更应该大胆强调这一点。虽然远洋太古里通过古建筑修复等措施,为城市公共空间注入了历史文化的成分,但其主体却脱离了历史文化,从主次表达上来看,现代商业文化似乎才是该街区公共空间的主流,市井文化则成了一种点缀。

传统民居街区不会选择人群,任何人都能在这片空间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空间的包容性较强。而整体定位较为高端的远洋太古里表面上虽然展现出包容不同文化与潮流的姿态,事实上却在筛选着“人群”,其公共空间内分布着一些高端商店与餐厅,能够选择在这里消费的人群有限。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民居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包容性,使得经过更新改造后的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在用途与利用率上十分有限,虽然每天造访此地的人很多,但是其生活质感与人们的归属感较低。许多人来这里的目的仅仅是“参观”,与旧时人们来到传统街区自然而然产生的“融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在对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的原住居民都希望能够保留当时的市井气息,“不希望它变太多”和“希望还有当年的影子”是多数人的愿望。然而,经过改造后的街区很难再看出原有的风貌,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展示性符号,空气中本该流动的生活气息被商业气息所取代。因此,在建设传统民居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设计团队应尽可能地去保留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等一些能够真正体现市井文化的“软符号”,用一种氛围来填充被建筑物所包围的公共空间,为公共空間注入“烟火气”,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公共空间充满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李启强.成都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2]杭间,马晓飞.民艺研究的历程与展望:杭间访谈[J].民艺,2019(1):11-14.

[3]管祥麟.漫谈乡村文化空间和民艺的关系[J].民艺,2020(3):29-32.

[4]赵帅.试论川西民居中天井的发展与应用[J].山西建筑,2010(29):17-18.

[5]周洁,陈一,周波,等.川西民居天井空间的精神及其启示:乐山市雷畅故居天井空间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4):235-237,278.

作者单位:

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公共空间人文关怀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