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产品

2021-03-04 06:47
网信军民融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量子

航班高速上网为时不远

在日前举行的民航局发布会上,民航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向阳表示,民航局将推进航空器客舱无线网络服务,进一步改善乘客乘机体验,提高民航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具备客舱无线网络服务能力的航空公司有23家,航空器共计842架。较2020年增加了188架,同比增长29%。其中213架航空器具备地空通信能力。初步统计,今年已有130多万人次使用了空中接入互联网服务。

深圳市航电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谢鹰表示,客舱无线网络服务要想解决网速慢、带宽不足等问题,关键是要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升级。为此,民航局要求运营商提供多种地空通信网络,提升航空器接入互联网速率,扩大覆盖范围。我国自主建设的Ka频段中星16号高通量卫星,现已开始为部分航空公司提供验证试飞工作。未来,会有更多地空通信网络资源投入使用。

为促进航空公司加改装和升级无线网络设备,民航局拟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客舱无线网络服务的指导意见》,将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协同,促进跨行业合作。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6日

(来源:经济日报)

从市场热度走向用户感知,高通发布全新一代骁龙8移动平台

在骁龙技术峰会上,高通推出全新一代骁龙8移动平台,成为各大手机厂商的“兵家必争之地”。

据悉,全新一代骁龙8移动平台采用4nm先进工艺制造,CPU部分为1颗Cortex-X2超 大 核(3.0GHz)+3颗Cortex-A710大 核(2.5GHz)+4颗Cortex-A510小核(1.8GHz)组成,基于最新ARM v9架构打造而成。搭配全新高通Adreno GPU,与前代相比图形渲染速度提升30%、功耗降低25%。

高通官方数据显示,相比上代旗舰移动平台,全新一代骁龙8移动平台的CPU性能提升20%,能耗最高减少30%。GPU性能提升30%,能耗减少25%。

以往,高通IP和产品序列是体现架构等细微参数升级的最直观方式,历代高通产品都是在旗下不同IP上进行迭代升级。但这次,高通没有按“套路”出牌,不再延续以往的三位数标称,而是选择“全新一代骁龙8平台”这一称谓,简称“一代骁龙8”、“一代8”。全新一代骁龙8移动平台其实就是骁龙888的继任者。未来,它将采用第一代(Gen 1)和第二代(Gen 2)这样的命名方式,数字8代表它是骁龙移动平台中的最顶级产品。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6日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量子技术改变世界的四种方式!

美国计算机巨头IBM近日宣布研制出一台能运行127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鹰”,这是迄今全球最大的超导量子计算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此前曾推出62个量子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世界各地的政府和组织正在源源不断地增加在量子研究和开发领域的投入。

量子计算机最基本的信息单元是量子比特。不同于电子计算机的基本信息单元比特只能是0或1,量子比特可以同时是0和1,所以量子计算机性能更强大,且增加量子比特数可使其性能呈指数级提升,这也是量子计算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班牙著名物理学家胡安·伊格纳西奥·西拉克指出,量子计算机领域的进步为金融、医药等领域的革新提供了一片充满可能性的蓝海。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为我们列出了量子计算机改变世界的4种方式。促进新药和新材料研发、在金融领域“大显身手”、助应对气变“一臂之力”、量子安全应予以重视。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日

(来源:科技日报)

新“梦想电池”300次充放电后仍然性能稳定!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式钠硫电池,解决了同类电池普遍面临的枝晶等问题,使电池寿命更长——历经300次充放电仍然性能稳定。最新研究是钠硫电池商业化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种电池未来有望取代现在广泛使用的锂电池。

锂离子电池目前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等领域,但生产锂电池的原材料锂和钴不仅储量有限,而且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包括使用大量地下水、污染土壤和水源、碳排放高等。而钠和硫等材料更便宜、更容易获得(钠可从海洋中获得)且更环保。鉴于此,过去20年中,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研究能在室温下工作的钠基电池。

最新研究负责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材料研究所所长阿鲁姆甘·曼提拉姆教授说:“钠和硫含量丰富,对环境无害,而且成本更低,钠硫电池堪称一种‘梦想电池’。”

在曼提拉姆团队近期开展的两项钠电池研究中,科学家们调整了电解液的组成,有助离子在阴极和阳极之间来回移动,刺激电池的充电和放电。此外,他们还攻克了钠电池中的常见问题——电池阳极上会生长出针状结构树枝晶,导致电池迅速老化、出现短路,甚至起火爆炸。

研究人员解释说,在以前的钠硫电池电解液中,由硫形成的中间化合物会溶解在电解液中,并在电池内的两个电极之间穿梭,导致材料损失、部件退化和枝晶形成。而他们调配的新电解液采用惰性(不参与化学反应)溶剂稀释浓盐溶液,从而使电解液保持“半溶解”状态。结果表明,新电解液可以防止硫溶解,从而解决了穿梭和枝晶问题。这使电池的寿命更长,历经300次充放电循环仍表现出稳定的性能。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0日

(来源:科技日报)

俄企开始3D打印航空部件

近日,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宣布,该集团下属的增材技术中心已获得俄联邦工业和贸易部批准,可进行航空部件和其他零配件的批量化3D打印生产。这意味着俄罗斯航空制造业将开始全面使用3D打印制造飞机零部件。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该增材技术中心负责人表示,获得政府部门许可后,该公司可通过3D打印批量生产民用客机、军用飞机零部件,这是俄航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该负责人还表示,3D打印可将某些航空零部件的生产时间从6个月缩短至3周。同时,3D打印的零部件不仅性能稳定,而且重量更轻,可靠性更高,可以有效提高飞机载荷、优化飞行性能。目前,该增材技术中心是俄罗斯最大的3D打印设备公司,拥有41台3D打印设备,能够打印450种航空零部件。

据介绍,俄国家技术集团下属增材技术中心已开始使用3D打印生产PD-35发动机零部件。PD-35发动机的研发工作始于2016年,计划在2028年量产,这种大推力航空发动机主要用于CR929宽体客机。通过3D打印生产PD-35发动机零部件,有助于加快该型发动机的研发速度,缩短研发周期,保证产品更快投产。

不仅如此,3D打印的各项优势在PD-35发动机的制造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如发动机重量更轻、功率更大,零部件性能更高、成本效益更明显等。目前,俄罗斯VK-650V和VK-1600V两款直升机发动机上15%的零部件均通过3D打印生产。其中,VK-650V发动机用于卡-226直升机、安萨特-U直升机,VK-1600V发动机主要用于卡-62多用途直升机。3D打印技术的应用,简化了零部件制造流程,降低了发动机的重量和生命周期成本,有助于提升这两款直升机的性能。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7日

(来源:中国国防报)

全球首座,送电成功!

12月20日,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华能石岛湾核电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送电成功。这是全球首个并网发电的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项目,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意味着在该领域我国成为世界核电技术的领跑者。

高温气冷堆是由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具有固有安全性的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是我国《国家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六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由华能集团、中核集团、清华大学共同出资组建业主公司、合作实施。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0日

(来源:科技日报)

我国科学家团队在大脑神经调控与读取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

脑科学的核心目标是解析神经电活动如何控制大脑的功能以及脑疾病的神经机制。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精准调控与读取特定神经环路的电活动信息。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高精度神经调控与读取技术取得新进展,相关内容以题为“Self-assembled multifunctional neural probes for precise integration of optogenetics and electrophysiology”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该团队构建了一种多功能柔性神经电极技术,同步实现了大脑中基因载体的精准递送、长期光遗传学调控和神经电生理记录。基于弹性毛细自组装原理,研究人员将高通量柔性神经电极和光导元件在含有光遗传基因载体的聚合物液体中进行自组装,得到了体积只有纳升级别的多功能柔性神经电极。研究发现,这种多功能柔性神经电极能够实现基因载体在电极-神经界面的高效递送和表达。基于此,研究人员利用多功能柔性神经电极将光遗传蛋白精准表达在电极-神经界面100微米范围内,从而确保了光遗传调控神经元集群和电生理记录神经元集群在空间上高度一致。进一步利用柔性神经电极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实现了对大脑神经元电活动长达三个月以上的稳定读取与调控。

多功能柔性神经电极技术能够同步实现大脑中基因载体的精准递送、光遗传调控和长期神经电生理记录,在神经环路的精准解析和脑机接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6日(来源:科技部生物中心)

我国科学家实现单离子超分辨成像

记者2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冷原子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崔金明等人在离子阱系统中实现单离子超分辨成像。该成果日前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冷原子系统包括离子阱中囚禁的离子和光场中囚禁的原子等,是研究量子物理的理想实验平台,也是量子模拟、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实验研究的重要物理系统。冷原子系统中的核心实验技术之一是高分辨单粒子成像。近十年来,冷原子系统的显微成像技术飞速发展,涌现出量子气体显微镜、光镊原子阵列、高分辨率囚禁离子成像等先进技术。然而,受限于光学衍射极限,这些技术分辨率只能达到光学波长量级,研究波函数细节相关的量子现象需要光学超分辨成像。此前,国际上对单原子(离子)直接的超分辨成像尚未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借鉴经典成像领域的受激耗尽超分辨成像方法,结合冷原子系统的原子量子态初始化和读取技术,首次在离子阱中实现单个离子的超分辨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成像方法的空间分辨率可超越衍射极限一个量级以上,利用数值孔径仅为0.1的物镜即可实现175纳米的成像分辨率。为了进一步展示该方法的时间分辨率优势,团队同时实现了50纳秒的时间分辨率和10纳米的单离子定位精度,并清晰地拍摄了囚禁离子在离子阱中的快速简谐震荡,理论上通过相关操作可将空间分辨率提高至10纳米以下。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8日

(来源:科技日报)

开合可超1亿次!我国科学家研制碲开关升级新型存储器

记者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宋志棠团队研制出由碲元素制成的全新开关器件,这种开关具有高驱动电流、低漏导和长寿命性能,有望让相变存储器这一新型三维海量存储器的性能进一步升级。该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杂志。

作为电子产品必备的元器件,存储器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工作生活,电脑里的内存条和硬盘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类。与此同时,在业界对存储器更高性能的不懈追求下,速度快、功耗低、微缩性能好、可三维集成的相变存储器受到热捧,被视为最有潜力的新型海量存储器。

“相变存储器由相变存储单元和开关单元构成,用一个相变存储单元加一个开关单元记录一个比特,但由于当前商用领域的开关组分复杂,制约了相变存储器在寿命和存储密度上进一步提升。”宋志棠说。

《科学》杂志同期发表评论文章称:“该成果是前所未有的,为实现晶态单质开关器件提供了稳健的方法,此单质开关为三维相变存储器架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6日

(来源:新华网)

我国首台最大功率10万瓦工业光纤激光器启用

12月10日,由南华大学与锐科激光等单位联合研制、我国首台最大功率10万瓦工业光纤激光器,在湖南衡阳启动满功率出光检验。经现场出光测试,其工作情况稳定,可正式投入使用。该设备可用于核设施管道焊接、放射环境下核设施退役拆除、核污染元器件表面去污、高放废液玻璃固化等高端应用。据悉,这也是全球第二大功率的工业激光器。

光纤激光器具电光转换效率高、金属吸收系数好、光束质量高等优点,被誉为“未来制造系统共同的加工手段”,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航空航天、3C电子、医疗设施等领域,进行焊接、切割、表面去污等。现阶段,功率在10万瓦级的激光器,被定义为超高功率激光器。近年来,我国激光技术发展迅速,但诸多核心器件仍未实现自主可控,亟须加大对超高功率激光器的自主研制。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3日

(来源:科技日报)

达摩院2022十大科技趋势发布:人工智能将催生科研新范式

12月28日,阿里巴巴达摩院发布2022十大科技趋势,这是达摩院连续第四年发布前沿科技趋势预测。

通过“定量发散”与“定性收敛”结合的研究方法,达摩院分析了近三年来的770万篇公开论文、8.5万份专利,覆盖159个领域,挖掘其中热点及重点技术突破,深度访谈近100位科学家,提出了2022年可能照进现实的十大科技趋势,覆盖人工智能、芯片、计算和通信等领域。

以下是达摩院发布的2022十大科技趋势:趋势一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成为科学家的新生产工具,催生科研新范式;趋势二 大小模型协同进化----大模型参数竞赛进入冷静期,大小模型将在云边端协同进化;趋势三 硅光芯片----光电融合兼具光子和电子优势,突破摩尔定律限制;趋势四 绿色能源AI ----人工智能助力大规模绿色能源消纳,实现多能互补的电力体系;趋势五 柔性感知机器人----机器人将兼具柔性和类人感知,可自适应完成多种任务;趋势六 高精度医疗导航----人工智能与精准医疗深度融合,助力诊疗精度与效率提升;趋势七 全域隐私计算----破解数据保护与流通两难,隐私计算走向全域数据保护;趋势八 星地计算 ----卫星及地面一体化的通信与计算,促进空天地海全面数字化;趋势九 云网端融合----云网端融合形成新计算体系,催生云上新物种;趋势十 XR互联网----XR眼镜会成为重要交互界面,带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8日

(来源:新华网)

“抽刀断水” 我学者以光为“刀”切割雕刻液体

电子科技大学官网23日发布消息称,该校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王志明教授携手合作团队,通过系统性研究液面的光致变形现象,实现了光热毛细作用下液体发生宏观形变,并被切割、雕刻出任意图形。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科研期刊《今日材料》上。

光在物体上反射时会产生压力,使物体变形。但若要使水面发生形变,往往需要峰值功率达到千瓦级别的脉冲激光,且形变通常微不可察。为使液体表面发生明显形变,研究团队以光吸收能力较强的磁性液体——铁磁流体作为实验对象,并分别使用了3种不同波长但功率相同的激光诱导其表面变形。试验发现,在波长532纳米、功率1瓦的连续激光照射下,厚度1毫米的磁流体会发生强烈变形甚至破裂现象。同时激光波长越短,光吸收越强,局部加热效应更加明显,从而使得表面变形越快。

研究团队还发现,一旦激光束与液体失去直接接触,辐射压力就会消失,磁性液体层上表面的流体快速从激光照射点向外流动,而底层液体则朝着光束中心向内流动,该对流现象也证实,激光诱导的热毛细作用是液体形变过程中的主要驱动力。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4日

(来源:科技日报)

西安紫光国芯SeDRAMTM获第十六届“中国芯” 年度重大创新突破产品奖

12月20日,2021年第十六届“中国芯”集成电路产业促进大会暨“中国芯”优秀产品征集结果发布仪式在珠海开幕。

本次“中国芯”评选活动共设置五大奖项,其中压轴的“年度重大创新突破产品奖”主要授予本年度有重大技术创新,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芯片产品,共有38家企业申报。最终,包括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有限公司(简称“西安紫光国芯”)在内的三家企业芯片从40款产品中突围,成功斩获含金量极高的“中国芯”年度重大创新突破产品奖,技术驱动国内集成电路行业的创新发展。

西安紫光国芯此次获奖的异质集成嵌入式DRAM(SeDRAMTM)可以突破冯·诺依曼架构的性能瓶颈,能够满足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近存计算、智能物联网等应用场景对高带宽、高容量内存的需求。

西安紫光国芯的SeDRAMTM技术采用纳米级互连将DRAM晶圆和不同工艺晶圆在垂直方向上互联,实现嵌入式存储器的直接访问;通过定制的DRAM设计支持多种容量(64MB、128MB、256MB到8GB)和多种带宽;同时为不同的逻辑工艺提供标准化接口和测试IP,使SoC客户能够方便简单地集成。

亮相本次大会展区的,还有基于SeDRAMTM技术和平台开发的超大带宽、超大容量、超低功耗的大数据分析芯片和三维DRAM LPDDR4芯片。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1日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我生物质发电研究取得新突破,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12月19日,从扬州大学传出消息:该校吴多利博士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双创博士项目相关项目的资助下,针对水蒸气含量对镍铝涂层生物质高温腐蚀性能的影响进行的系统研究,取得了关键性新突破。

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在材料腐蚀学科国际学术期刊《腐蚀科学》在线发表,这将为后续生物质高温腐蚀的防护措施提供更加全面的科学理论依据。

生物质能作为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开发潜力十分巨大。生物质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技术途径,对于推动我国生物质资源规模化和高效清洁利用具有重大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该团队针对关键问题,先通过高温渗铝的方法制备出致密性以及与基体的结合性良好的镍铝涂层,然后以镍铝涂层为实验样品,将其放置于模拟生物质高温腐蚀环境的设备中进行相应的实验。实验结束后,通过腐蚀增重,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腐蚀样品进行表征,并对表征结果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3日

(来源:科技日报)

弱磁场下扭曲双层石墨烯奇异分数态首现

美国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首次在弱磁场下观察到扭曲的双层石墨烯的奇异分数态。这项研究发表在15日的《自然》杂志上,为未来的量子设备和应用铺平了道路。

奇异的量子粒子和现象只有最极端的条件才会出现。换句话说,必须具备极低的温度或极高的磁场。人们已经对室温超导做了很多研究,但在弱磁场至零磁场下产生奇异的分数电荷粒子,对未来量子材料和应用同样重要,包括新型量子计算。

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教授阿米尔·亚科比说:“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目标之一是获得磁场低到零的奇异粒子。有理论预测说,我们应该能看到这些弱至零磁场的奇异粒子,但此前还没有人能观察到它。”

研究人员从一种被称为“分数陈绝缘体”的特殊量子状态着手。陈绝缘体是拓扑绝缘体,这意味着它们在表面或边缘导电,但在中间不导电。在分数陈绝缘体中,电子相互作用形成所谓的准粒子,这是一种从大量其他粒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粒子。和基本粒子一样,准粒子也有明确的性质,比如质量和电荷。

在分数陈绝缘体中,材料内部的电子相互作用非常强,准粒子被迫携带正常电子电荷的一小部分。这些分数粒子具有奇特的量子特性,可用于创建强大的量子比特,对外界干扰具有极强的弹性。

为了建造绝缘体,研究人员使用了两片石墨烯,它们以所谓的“魔角”扭曲在一起。扭曲揭示了石墨烯新的、不同的性质,包括超导性,以及被称为“陈能带”的状态,这些状态具有产生分数量子态的巨大潜力。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0日

(来源:科技日报)

建筑信息建模技术为隧道建设装上智慧大脑

近日,记者从“世界第一特长螺旋隧道——新晋高速韩口隧道BIM技术施工应用”项目部获悉,该项目创新采用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集成BIM模型、进度计划、环境监测、安全监测、人员定位等多个子系统,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环保进行全方位控制。

“我们不再只把BIM+技术当成简单的动画展示工具,而是把它变成了指导工程实施的智慧大脑,让施工更安全、更高效、更精准。”承建新晋高速韩口隧道的中建路桥集团新晋高速项目部经理穆朝华介绍说,韩口隧道内岩性变化复杂,容易发生坍塌、岩溶、岩爆,项目人员利用勘测图纸数据生成地质断面模型,方便预判风险。在隧道工程中,项目人员根据围岩的坚硬程度和完整性,划分了不同的围岩等级。

此外,隧道施工一般需要提前报工作量,而BIM+工程提取技术可以自动计算每一段工程需要多少钢筋和混凝土,而且每个批次的材料都上传了识别码,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追溯同批次产品,精准减少损耗。未来,韩口隧道施工现场还将设置多种传感器,实时采集地表沉降、拱顶下沉等数据,汇入BIM+进行分析,指导施工监控和预警,进一步提升隧道工程的智慧、安全水平。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6日

(来源:科技日报)

智能机器人展现广阔应用前景

人形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多足异形机器人、智慧农业机器人、群体协作机器人……近日,第二十三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在重庆两江新区举行,近百位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展开交流探讨,逾千支高校队伍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比赛,层出不穷的机器人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智能传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近年来,机器人智能化发展呈现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升级、从单机智能向集群智能演进等多重特点,在人机协作、人工智能和仿生结构等方面持续迭代,机器人越来越“聪明”,正加速赋能生产生活。

工业领域仍是机器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统加速布局,正有力促进企业降本增效、节能减排。在金康赛力斯两江智能工厂内,1000多台机器人有序运转。在工厂焊装车间看不到一个焊接工。在冲压线上,送料、模具更换和冲压全过程均由多台机器人完成。冲压好的部件由机械手抓取装框,再由物流机器人自动转运,整个过程十分迅速。

近年来,随着技术愈加成熟,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也不断增加,需求持续攀升。在汽车制造之外,还广泛应用于家具家电、五金卫浴、食品饮料等领域。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我国工业机器人总产量达26.87万套,同比增长57.8%。

在生产之外,“变聪明”的机器人,还加速赋能百姓生活。记者了解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正让服务机器人变得更“聪明”,服务机器人也渐成机器人领域的热点。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6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超级计算机预测六夸克粒子存在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杂志撰文称,他们利用超级计算机,预测了一种由六个夸克组成的奇异粒子的存在,最新研究有望加深科学家们对夸克如何结合形成原子核的理解。

夸克是科学家们认为不能再分割的一种基本粒子,目前已知的夸克包括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奇异夸克、底夸克和顶夸克六种。由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被称为强子。强子包括重子(由三个夸克组成,如质子和中子等)和介子(由正反夸克对组成)。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在思考是否存在包含两个重子的系统(双重子系统)。自然界中仅有一个双重子系统存在——氘核,氘核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的氢原子核。此外,在核物理实验中,人们曾对其他双重子系统“惊鸿一瞥”,但它们很快湮灭。

RIKEN跨学科理论和数学科学项目的杉浦拓哉(音译)解释说:“虽然氘核是唯一已知的稳定双重子系统,但可能存在更多双重子系统。研究哪些重子对形成双重子系统,哪些不形成非常重要,因为这为夸克如何形成物质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现在,通过计算两个重子(都由三个粲夸克组成)之间的作用力,杉浦拓哉及其同事预测了一种名为粲di-Omega的六夸克粒子的存在。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4日

(来源:科技日报)

智能抓拍能识别违规操作,还能解决鼠患

“以前检查食堂员工健康,管理员要对员工进行体温检查、手部卫生检测、穿着检测并将结果记录在案,过程繁琐还有可能测不准。而现在,我们用食品安全健康检测机器人进行检查,再通过AI智能自动抓拍功能采集员工体温、伤口等,一旦发现异常马上报警。这就是食品安全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带来的便利。”12月8日,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武侯院区)食堂技术管理员潘海军,指着新开发的“食品安全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说。

作为成都市投入应用的首套“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食品安全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该平台由智能食品留样柜、食品安全检测机器人、AI抓拍系统等多项技术构成,首次形成了“数据留痕可追溯、全程隐患先告警”的一体化食品安全监管。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3日

(来源:科技日报)

“奋斗者”号已完成21次万米深潜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获悉,“探索一号”科考船5日顺利结束第21个科考航次第二航段。截至目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共计搭载我国27名科研人员进行了21次万米深潜。

“探索一号”科考船完成航段科考任务后从马里亚纳海沟返航,于12月5日抵达三亚南山港,历时53天。据介绍,该航段期间,“探索一号”搭载的“奋斗者”号共下潜23次,其中6次超过万米。同时,参航科研人员采集了一批珍贵的深渊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为对比开展不同深渊特种环境、地质与生命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该航段还开展了“悟空”号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全海深玻璃球和声学释放器等深海仪器装备的万米海试。

据悉,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10家单位的60名科考队员参加了该航段科考任务。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6日

(来源:新华网)

我国科学家仿天然珍珠母研制出太空防护新材料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受天然珍珠母“砖-泥”层状结构启发,近期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航天器外层防护材料——聚酰亚胺-纳米云母复合膜。由于采用了独特的仿生设计,其力学性能和空间极端环境耐受性均得到显著提升。

聚酰亚胺薄膜因其较好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化学性,成为制作太空探测器“防护服”的重要材料。但这种材料在太空环境中也容易受到原子氧攻击,导致物理和力学性能下降。此外,宇宙射线辐射,以及空间碎片撞击等极端情况,也对其稳定性形成威胁。

俞书宏院士团队受天然珍珠母的“砖-泥”层状结构启发,通过改变组分配比,借助喷涂与热固化联用法,构筑了聚酰亚胺-纳米云母复合膜,使其顶层具有更致密的纳米云母片。这种设计策略实现了材料力学性能的提升,而且使其上表面对原子氧、紫外辐射和空间碎片等具有更好的防护能力。

日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发表了该成果。据介绍,这项研究提出的独特双层仿珍珠母结构设计策略,也为设计构筑其他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日

(来源:新华网)

猜你喜欢
量子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决定未来的量子计算
关于量子电化学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一种简便的超声分散法制备碳量子点及表征
威力强大的量子“矛”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