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学习党史国史重要论述的四重意蕴

2021-03-04 17:33李卓
邓小平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历史学习历史虚无主义四史

李卓

[关键词]习近平;党史;新中国史;“四史”;历史学习;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重视历史学习、历史总结,善于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治国理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一直重视历史学习问题,他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里的党史和国史指的就是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在不断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的学习教育。研究习近平关于学习党史和国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习近平的历史学习观,理清其内在的深层逻辑,对于新时代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为何学:学习党史国史的价值意蕴

开展党史国史学习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政治觉悟、增强爱国情怀的重要途经,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必要举措,它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习近平站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对学习党史国史的重要价值进行了许多论述,概括起来主要分为继往开来、爱党爱国、以史资政、以史育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它们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中心构筑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继往开来”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指向,它位于“塔尖”位置;“爱党爱国”和“以史资政”分别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情感支撑和智力保障,它们位于两腰位置,为“继往开来”提供“情商”“智商”的有力支撑;“以史育人”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育人根基,为“继往开来”提供坚实基础。

(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习近平鼓励人们尤其是党员干部学习历史的最重要动因之一。”学习党史国史能够帮助人们回顾初心、展望未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继续前进。历史不仅仅是一连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更是一整套历史观念和价值内涵。如何认知、解释、评价历史会影响人们对现在和未来的看法,进而影响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黨史和国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光荣历史,其中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树立着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学习党史国史就是要解读和应用其中的精神密码,找寻并坚定其中的精神路标。具体来说,就是要帮助人们重温并牢记党的初心与使命、明确前进方向,增强历史担当精神,汲取未来前行力量,从而让人们坚定现在的路、展望未来的路,不断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开辟新的辉煌历史。因此,学习党史国史,重温初心使命,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厘清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认识和理解为什么今天我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历史发展中看清未来前进的方向,从历史回顾中获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力量。

(二)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爱党爱国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情感支撑,没有爱党爱国之情,人们就不会认同和接受党的领导、国家制度,也就难以凝聚促进发展的磅礴之力。学习党史国史能够增强人们的爱党爱国之情,提升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历史存在的意义不仅仅足传承知识、经验和智慧,还在于唤醒人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党史国史,本身就是一部极好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的过程就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习近平强调:“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因为爱党爱国之情必须要建立在对党和国家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基础之上,如果“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只有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党史国史,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曾经受过的深重苦难,才能更好地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历史结论,才能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由此在历史学习中深化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

(三)知古鉴今、以史资政

以史资政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更好的经验指导和智慧启迪,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学习党史国史能够帮助人们认清历史当中的经验教训,汲取历史的思想智慧,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古人有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杨宗气《山西通志·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中国历史所拥有的丰富治国理政经验值得总结汲取,党史国史中的经验教训和思想智慧的鉴今和资政作用值得充分发挥。习近平多次从以史资政角度谈及学习党史国史的重要性。他强调我们回顾和学习党史国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这突出了党史国史学习的治国理政镜鉴作用。他还强调:“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通过党史和国史的学习能够知古鉴今、汲取智慧,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读史明智、以史育人

以史育人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精神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价值是个人层面的重要价值,但相对继往开来、爱党爱国、以史资政来说,这是最具基础性意义的价值。因为没有个人的良好发展,难以支撑起整个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读书使人明智,学习历史可以提升自我。从学习历史的一般意义上来说,学习党史国史是个人扩充知识、开阔眼界、看清世界、认清自己的重要手段,能够增长个人本领和才干。正如习近平强调,“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另一方面,学习党史国史可以提升精神境界。党史国史是党性、党风、党纪教科书,是党的革命精神、优良传统作风教科书。党史国史是我们共产党人补足精神之钙的重要精神食粮,学习党史国史的过程实质上是接受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习近平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所以,党史国史中蕴涵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其中包含着许多有益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追求,学习党史国史可以让人们充分接受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的熏陶感染,让人们从党史国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发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升人们的能力素养、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

二、谁要学:学习党史国史的主体分层

党史国史的学习主体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特征,只有对不同群体、不同学习主体进行分层,根据不同主体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才能增强党史国史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习近平重点关注了领导干部、青年学生以及知识分子这三类学习主体,他们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自身的历史认知和历史素养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或工作能力,进而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习近平对这些群体提出了不同的历史学习要求。

(一)领导干部是学习党史国史的“引领者”

领导干部是管理国家的关键群体,他们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直接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水平,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坚力量。领导干部在党史国史学习活动中应当发挥率先垂范、带头引领作用,同时通过党史国史的学习增强政治才干和领导能力。长期以来,习近平非常关心和重视领导干部的历史学习情况,相较于其他学习主体而言,领导干部是他提及次數最多的学习主体。他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习近平反复号召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增加历史知识,要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党史、国史。之所以要重视并号召领导干部学习历史,一方面,他希望领导干部发挥率先垂范、先锋带头作用,引领并激励全社会的党史国史学习氛围。习近平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他办事情、抓改革时喜欢抓住“关键少数”,以少数带动多数,确保形成推进改革的头雁效应,在历史学习问题上也是如此,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是最多和最严的。另一方面,他希望领导干部要学史砺能,“领导干部读点历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系统学习党史国史,有助于帮助领导干部认清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更好地学习运用历史经验教训,问政于史、寻策于史,更好地学习党的领导人在历史中表现出的卓越领导智慧、才能和风范,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青年学生是学习党史国史的“生力军”

青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觉悟、责任意识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态势,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后备力量。青年学生处于长知识的重要人生阶段,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其中党史国史是他们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党史国史是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升历史责任和担当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青年学生是学习党史国史的“生力军”。习近平非常关心和重视青年学生,也对他们提出了历史学习要求,他强调:“全国广大青年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同时,他强调“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号召青年学生一定要养成历史思维,“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为了让青年学生学好历史,习近平强调要把党史国史作为学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国史教育,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三)知识分子是学习党史国史的“示范者”

知识分子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良心,他们文化水平高、创造能力强,能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力量。“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理论上说,知识分子是最有思想、最有责任感的群体,他们要做的不仅是学好党史国史,还要解读好、宣传好党史国史。他们学习党史国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明晰党史国史中的“道”,宣传党史国史中的初心和使命,成为学习党史国史的“示范者”。习近平非常关心和重视知识分子,强调要“高度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加强团结和引导,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最大限度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虽然习近平没有直接对知识分子提出历史学习的要求,但他对知识分子间接地提出了“学史明道”“宣扬正道”的要求,他明确强调:“广大知识分子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定庵续集》),知识分子要立足国情、坚守正道,为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贡献力量,就必然离不开对党史国史的认真学习和深刻把握。知识分子要加强党史国史学习,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才不会被西方理论、错误思潮所迷惑,才能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做好“宣扬正道”工作,为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贡献力量。

三、学什么:学习党史国史的内容结构

党史国史的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弄清楚其内容结构,帮助人们认识应当掌握哪些学习内容、如何看待各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对于学好党史国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学习党史国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修课”,习近平强调学好党史国史必须要“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上的文化知识、思想智慧、经验教训”,其中文化知识是基础内容,经验教训是核心内容,思想智慧是主导内容,这三方面内容构成一个逐级递升的立体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内容体系。

(一)学习党史国史中的文化知識

这里的文化知识主要指的是历史知识。掌握一些基本历史知识,提升自己的历史文化修养,拥有对基本历史问题的自我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历史当中的经验教训和思想智慧。所以,文化知识是党史国史学习中的基础内容。历史实际上分为历史事实层面的历史、历史史料层面的历史以及历史知识层面的历史。历史知识层面的历史指的是历史学家根据充足的史料而编撰形成的关于历史作品,它是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是前人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成果,是历史事实的生动呈现。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较快地认清历史事实、了解历史发展脉络,进而培养历史眼光和历史思维,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学习党史国史中的文化知识就是要学习掌握党史国史知识,对党和国家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历史认知。要“了解党史、新中国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党史国史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进程的正确认知和评价,增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辨别力和抵抗力,充分发挥历史知识的意识形态功能。因此,习近平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要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只有学习好历史知识,才能认清历史事实,认清并批驳他人对党史国史发表的错误言论,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二)学习党史国史中的经验教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对历史的学习必然离不开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我们学习历史并不是为了记诵历史知识,而是不断总结和吸取历史知识中的经验教训,最终让历史照亮明天,指引人们走向光辉的未来。所以,总结、吸收和借鉴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是党史国史学习中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人自立党伊始,就非常注重总结近代以来救国道路的经验教训,通过前人的经验教训认清了和平改良和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根本走不通。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着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这一优良传统,在一次次总结失败、铭记教训中不断强大起来,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强调:“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了解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屈辱历史,深刻汲取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负的教训,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要着重从党史国史的失败经历中汲取教训,对党史国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失误与曲折,着重分析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研究防止重犯的方法、措施和制度。只有牢记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才能更好地做到“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才能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三)学习党史国史中的思想智慧

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思想智慧在历史中不是具体可见的,而是需要通过人类的思维认识来加工形成。它是在对历史知识的深刻把握以及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凝练升华过程中得来的。思想智慧是历史学习内容中的精华,是“经验教训”系统化、理论性的表达,它在历史学习内容当中占据主导地位。历史记述了古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我们不仅要学习、应用古代史中的治国理政智慧,更要学习和应用党史国史中的思想智慧。我们要学习历届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领导智慧和创新思维,学习党的优良传统以及共产党人的高尚精神追求,学习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足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需要格外珍惜、不断吸收利用。党史国史中的思想智慧主要凝结在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当中,这些理论成果指导着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学习党史国史中思想智慧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习党的指导思想的过程。习近平强调:“我们学习党的历史,认识党的光荣伟大,不仅要充分认识她带领人民取得了光荣伟大的业绩,而且要充分认识她带领人民在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中披荆斩棘、不断开辟胜利道路所展示出来的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只有汲取党史国史中的思想智慧,认同并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思想智慧指引,才能坚定正确道路、开辟美好未来。

四、怎么学:学习党史国史的方法路径

方法路径问题是学习党史国史的具体实践指南,主要是回答通过什么方式、方法和途径去学习党史国史的问题。要修好党史国史这门必修课,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看,习近平强调必须将党史国史的学习与“求真”“修身”“护史”“笃行”相结合,这四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为人们的党史国史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方法论指导。

(一)学史与“求真”相结合

“知”指的是认知。人类认知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求真”,强调追求真理、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学好历史必须要在认知层面认清历史事实、把握历史规律、明确历史走向。将学史与“求真”结合,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学习党史国史,坚持唯物史观,准确把握党史国史发展历程,准确把握其中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中汲取规律性的认识,深刻理解和掌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在党史国史学习中坚持实事求是。一方面,在党史国史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要一分为二看历史,正确认识党史国史上的失误、挫折与教训,正确处理宝贵经验与深刻教训的关系,讲成绩不夸大、对问题不回避,既要看到历史成就,也要看到挫折教训;既要看到党和国家自觉纠正错误、不断探寻新路的历史,也要看到党和国家在挫折教训中一步步成熟壮大的历史。另一方面,认知历史、评价历史需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翔实准确的史料基础上分析历史事物的意义、影响。不能从空想意识、虚假史料出发,不能超越史料、无中生有,歪曲、掩盖和伪造历史事实,耍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事实。要坚持客观公正地认知、评价历史,从历史实际出发,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历史背景出发,站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分析、看待历史。

在党史国史学习中抓重点和主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必须深入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注重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融人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来看待,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要深刻认识到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另外,在党史国史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要按照《关于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两个决议精神去正确理解和解释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问题,学会辨别和抵制偏离党史国史主流和本质的思想行为。“我们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在党史国史学习中认清历史必然。“党史和国史是认清历史方位、历史走向、历史结论最为生动的教科書。”学习党史国史必须要弄清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正确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深刻蕴涵,增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必须要“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在党史国史学习中要认真思考和分析历史和人民做出道路选择的背景与进程,深刻理解和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在历史进程中探索出来的,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

(二)学史与“修身”相结合

“情”指的是情操。人格情操的培养需要在自我修身上下功夫,通过修养身心,提升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习近平强调以学修身、以学益智,主张把历史学习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激发道德情操上。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将学史与修身结合起来,就是强调党史国史的育人功能。要在党史国史学习中自觉增强党性修养,用历史涵养正气、培养高尚情操,用红色文化打牢理想信念根基,传承优良革命传统,弘扬红色精神。

在党史国史学习中熔铸精神之魂。理想信念犹如精神之“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安身立命之本。坚定理想信念就是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勇于担当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重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不懈追求。我们要通过学习党史国史,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要到哪去”的问题,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从历史发展中看清未来前进的方向,从历史发展中获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力量。同时,我们要在党史国史学习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中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局限性与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从而坚定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的信心,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

在党史国史学习中增强党性修养。习近平曾指出党史、革命史的教育意义,他说:“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可见,通过学习党史国史接受生动具体的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锤炼坚强党性、增强爱国爱党之情,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党史国史,要注重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学习革命先辈、英雄人物的崇高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浩然正气,提高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生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

(三)学史与“护史”相结合

“意”指的是意志。在意志方面强调要有“护史”的决心和意志,矢志不渝地捍卫历史真相、坚定不移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言论。将学史与“护史”结合起来,就是要在认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宣传党史和国史,以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爱护和珍惜党史国史,坚决抵制和反对在党史国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要“始终以去伪存真的态度和祛魅求实的原则,正确对待历史资料,抵制和批判有违历史真相、颠倒历史黑白的言论和行为,消除人们对历史真相的误解、错解和歪解”,强调在学史过程中提升捍卫历史真相的能力和意志。

学会辨别是非。习近平指出:“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必然要求,是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可见,学习党史国史,除了认识和了解客观历史事实,还必须站稳立场、坚持党性原则,注重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此明确历史唯物主义同历史虚无主义的原则界限,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增强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党史国史学习中学会正确辨别历史领域中“低级红”和“高级黑”的言论,正确辨别一些以偏题来掩盖主题、以支流来冲击主流的混淆视听的不良言论,正确辨别一些打着“重评历史”“还原历史”的旗号来恶意污蔑、诋毁党史国史的言论。

敢于交锋亮剑。党史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历史根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党史国史需要每一个共产党员和每一位中国公民去尊重、去爱护、去捍卫。在学习党史国史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积极承担“护史”责任,坚定捍卫历史真相的意志。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正面宣传党史国史,将党史国史中富含正能量和感染力的感人故事、伟大英雄讲给更多人听,传播正确历史结论和主流思想舆论;另一方面要在实际“护史”斗争中增强对党史国史的把握和理解。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一线,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要敢于交锋、敢于亮剑,不当舆论斗争的“看客”,不做爱惜羽毛的“绅士”,实事求是地回应与驳斥“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歪曲改革开放的历史”④等历史虚无主义论调,反对和抵制一切否定党的伟大功绩、抹黑革命先烈与英雄人物的虚无主义言行,驳斥敌对势力对党的历史的污蔑和攻击,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四)学史与“笃行”相结合

“行”指的是行为。在行为方面强调要“笃行”,也就是追求学以致用、切实付诸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借鉴和运用,而不只是了解历史事实。将学史与“笃行”结合起来,就是要坚持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学会用历史思维观察现实、用历史经验指导实践,自觉按照历史发展规律办事,增强历史担當。

学史要着眼于国家现实问题。学习党史国史,要学会深刻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本质内涵,学会勇担历史重任,在历史学习中放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眼于解决国家现实问题,以独特的历史视角,通过探究现实问题的历史根源,从历史发展中把握现实国情,在历史进步中谋求解决现实问题。比如针对国家和社会治理问题,习近平强调:“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学习党史国史必须重视关注和研究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准确把握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历史走向、时代特征,充分认识和借鉴正反两方面经验,认真消化吸收,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做好当前工作、推动未来发展提供学习和借鉴。

学史要注重结合工作实际。习近平强调:“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对所读之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可见,学习党史国史必须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注重把学到的历史知识、历史智慧运用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学会学以致用;在学史过程中提升历史文化素养,善于把所学的党史国史知识转化为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用历史思维、历史智慧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同时,在党史国史学习中增强历史担当精神,将个人梦融人中国梦之中,学会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历史学习历史虚无主义四史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