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2021-03-05 09:20樊文朝王文礼史骏超沈卫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针法功能障碍疗程

樊文朝,王文礼,史骏超,崔 晓,吴 毅,沈卫东

(1.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上海 200051;2. 上海市瑞金康复医院,上海 200023;3.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 200040;4.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

脑卒中因其高致残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研究显示,在恢复过程中,约有34%的患者1年中至少摔倒1次,平衡功能障碍是主要因素之一[1]。目前对于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训练手段主要有手法训练、仪器训练以及传统中医药疗法等,其中针刺疗法在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近10年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综述如下。

1 检索方法及结果

本文通过搜索近10年(2009—2018)知网(CNKI)上“篇名”关键词为“平衡功能”或“平衡障碍”的文献(为了尽可能纳入相关文献),最终筛选出以体针为主要干预方式,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文献共27篇。

2 体 针

2.1常规针法 徐颖等[2]将研究对象分为常规康复组、对照组(常规康复加辨证取穴组)和试验组(常规康复加德尔菲法选穴针刺组),各35例。针刺30 min/次,1次/d,6次/周。4周后3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表(FMA-LE)评定均高于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优于常规康复组,但3组治疗前后以及组间改良Ashworth量表(MAS)无差异。陈玉琴[3]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28例,常规药物治疗)和治疗组(28例,常规药物加桥式运动、针刺组)。2个疗程后2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天数、BBS评定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农文恒等[4]研究报道,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组58例用Prokin平衡训练仪训练,15 min/次,2次/d,间隔30 min,6 d/周,配合针刺申脉、照海、风池、肩髃、足三里、环跳、阳陵泉、合谷、曲池、三阴交等穴,得气后留针20 min,1次/d,5次/周。6周后治疗组的前后平均运动速度、运动长度、左右标准差、前后标准差、左右平均运动速度、运动面积、TC、TG、LDL-C均优于对照组,尤其是后6个指标治疗组更佳。林强等[5]将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32例(常规康复治疗),100 min/d,5 d/周;治疗组32例(常规康复配合针刺组),1次/d,5 d/周。4周后治疗组FMA较对照组改善明显,表现在亚组急性期改善,恢复期2组无差异,而BBS、Barthel指数(BI)评定2组无差异,但BI急性期比治疗组有明显优势。孙玉萍[6]研究中对照组脑卒中患者47例(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组脑卒中患者47例(常规康复加针刺组),1次/d,5次/周。4周后2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BBS、BI评定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满意度为89.4%,好于对照组。李长文[7]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46例增加下肢康复技术和针刺组,1次/d,6次/周。1个月后2组患者Fugl-Meyer平衡量表(FMB)评定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坐位平衡、起立坐下平衡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站立1 min所需天数2组无差异。

2.2调督针法 邢军等[8]将中风患者分为2组各45例,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配合常规穴位针刺,治疗组配合调督通脑针法,均以1~1.5寸、30号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8周后中国脑卒中量表、BBS、BI评定2组患者均比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王涛等[9]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采用从卧、坐、立、步行和ADL训练)和治疗组30例(增加针刺)。3周后2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MBI)、BBS评定均比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郑德松等[10]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96例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96例增加针灸通督法。30 d后进行血清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BS、Sheikh评定,2组患者均比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为94.79%,明显高于对照组。

2.3阴阳对刺针法 田福玲等[11]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基础药物治疗)和针刺组50例(基础药物加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留针30 min,1次/d。4周后以B-PHY平衡仪评定,结果矩形面积、轨迹长、外周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针刺组优于对照组。左右偏移稳定性系数、体重分布系数比较,2组患者除对照组稳定系系数组内比较无差异外,其余均比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4跷脉针法 宋毅等[12]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80例(姿势控制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和步行训练的康复措施)和治疗组80例(康复加陆氏针刺手法),均5次/周,10次为1个疗程,1个月后2组患者躯干功能障碍量表、FMB、BBS、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FAC)、10 m最大步行速度(10MWS)、FMA评定均比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王舰等[13]研究中2组患者(各40例)均进行常规康复,60 min/次,对照组增加传统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用0.25 mm×40 mm毫针按提插补泻法泻照海补申脉,均留针30 min,1次/d,6次/周,7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2组闭眼/睁眼长度比率、闭眼/睁眼面积比率、主动关节活动度(屈曲)、被动关节活动度(屈曲)、等长最大肌力和FMB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5核心肌群针法 张红岩等[14-15]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45 min/次;治疗组采用针刺核心肌群,背部和腹部交替针刺。均1次/d,连续6次/周,休息1 d,4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进行BBS、BI、FMB评定,2组患者均比治疗前改善,3种评定方法以及有效率评价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在后期进一步研究中,茆阿文等[16]设对照组30例(常规针刺,以1.5寸毫针针刺)和治疗组30例(常规针刺加5~7寸芒针透刺,背部和腹部交替针刺),留针40 min(委中不留针),期间行针1次。2组治疗均1次/d,6次/周,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2组患者BBS、FMA、BI评定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陈景杰等[17]对2组脑卒中患者(各30例)均进行转移训练、姿势训练以及步行训练;对照组配合常规针刺,治疗组则配合核心肌群针刺法,取分布于腹部及腰部核心区的气穴、梁门、肓俞、大横、天枢、腹哀、肝俞、脾俞、肾俞、关元俞、大肠俞,单日背部,双日腹部。均针刺1次/d,平补平泻,留针30 min,均6次/周,2周为1个疗程。2周、4周、3个月时2组患者FMB、BBS均比治疗前改善,但2周时2组比较无差异,4周和3个月时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6夹脊针法 陈瑞全等[18]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常规康复)和治疗组20例(常规康复配合用悬吊运动系统进行仰卧位和侧卧位的骨盆抬高训练,并加用针刺治疗,平补平泻,留针30 min,5次/周)。4周后2组患者BBS、10MWS、FMA-LE、MBI评定均比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余友金等[19]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虚拟平衡训练)和治疗组25例(增加针刺夹脊穴),发现4周后2组患者起立-行走计时测试、MBI、睁眼双足站立、闭眼双足站立、睁眼患足在前、健足在后站立、睁眼健足单足站立和BBS评定均比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齐红梅等[20]将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30例,采用运动再学习理论进行康复,每日1次,每次50 min,针灸采用醒脑开窍法取患侧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曲池、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平补平泻,吞咽困难加廉泉,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华佗夹脊盘龙针法,健侧卧位下用0.25 mm×40 mm毫针呈60°从上至下、左右交错针刺,针尖偏向脊中线椎体方向,提插补泻,均留针30 min,6次/周。3周后发现治疗组BBS、FMA-LE和FAC评定明显优于对照组。

2.7醒脑开窍针法 黄小静等[21]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取“大醒脑针”内关、人中、三阴交,及针刺委中、极泉、尺泽)和观察组30例(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发现2周后BBS、FMA-LE、MBI评定均优于对照组。

2.8分期针刺法 陈越峰等[22]将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治疗,按早期、软瘫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后遗症期分期治疗)和治疗组(康复配合针刺治疗)各70例,软瘫早期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软瘫末期,取患侧肩髃、曲池、合谷、鱼际、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太冲,取健侧曲池、合谷、足三里,取大椎、肾俞、大肠腧、腰阳关等,头针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百会,痉挛期取患侧大陵、合谷、臂中、尺泽、天泉、肩前、伏兔、梁丘、血海、阴陵泉、三阴交、承山、隐白、肾俞、大肠腧、腰阳关等穴毫针深刺,以深部组织强烈针感至优势痉挛被缓解,恢复期取病灶侧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枕下旁线,患者在带针下自主锻炼30 min~1 h,每隔15 min,行针1次。3个月后发现2组患者BBS、FMB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9体针联合头针法 董静等[23]比较对照组脑卒中患者40例(针刺治疗:运动区头针加体针,并予TDP局部照射)和治疗组脑卒中患者40例(针刺加平衡训练仪训练)3个疗程后,发现2组患者MBI、BBS评定均比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师帅等[24]治疗脑梗死患者,设对照组针刺内关、极泉、尺泽、三阴交、足三里,并辨证加减穴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取悬颅、头维、百会、承灵、率谷,针尖向顶颞前斜线斜刺(前神聪至悬厘),并辨证加减针,均用0.3 mm×40 mm毫针,留针30 min,间隔10 min行针1次,平补平泻,6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BBS、FMB、MBI评定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2.10电针疗法 高强等[25]将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18例、运动治疗组19例、针刺组23例(针刺对侧运动区、患侧肩髃、清冷渊、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梁丘、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太冲,连接电针仪)和运动针刺组23例(运动加针刺治疗),治疗8次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FMB评定,结果运动加针刺组、运动治疗组相比其他2组均取得较好疗效,药物治疗组最差。孙滢等[26]采用30号毫针直刺双侧肝俞、肾俞1~1.5寸,得气后连接6805-A电针仪,采用80~100 Hz疏密波,以患者耐受为度,同时联合仰卧位、坐位、立位躯干控制训练,每次30 min。4周后90例患者FMB和MBI均好于治疗前。王利春等[27]采用同样的电针方法作为电针组,同时与康复组(采用三级平衡法)、电针联合康复组比较。结果3组患者FMB和MBI评定均比治疗前效佳,联合组疗效明显好于另外2组。曾榕颜等[28]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针对踝关节、胫前肌、小腿前外侧及后侧肌群、平衡及步行训练的运动疗法,以及胫骨前、外侧肌群上下放置正负极,1/5~150 Hz,强度20~30 mA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术)和观察组30例(物理治疗加电针组),4个疗程后观察组足背屈关节活动度、10MWS和BBS评分优于对照组, MAS评定2组无差异。

3 小 结

综上所述,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有着较明显的优势及不足:①文献相对较少,主要有常规针法、调督针法、阴阳对刺针法、跷脉针法、核心肌群针法、夹脊针法、醒脑开窍针法、分期针刺法、体针联合头针法和电针法10种针法,治疗上均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②病例选择上,多为恢复期研究,3篇文献[5,22,25]涉及急性期研究,2篇文献[9,22]按照脑卒中不同分期针刺治疗,且文献[9]在不同分期采用不同补泻手法;③研究样本量为18~96例,多为小样本研究,1篇文献[26]无对照,因此,其治疗方案的疗效尚不能得以全面反映。④常规针刺选穴上多不统一,且无选穴依据,1篇文献[2]对所选穴进行综合分析选择,除1篇文献[22]中涉及健侧穴位针刺外均取患侧穴位。⑤针具选择上,14篇文献[9-10,12-15,18-20,23-24,26-28]对所使用针灸针具进行描述。针身直径在0.25~0.38 mm,长度在25~75 mm,其中,0.25 mm/0.3 mm×40 mm针具使用频率最高。⑥针刺手法上,11篇文献[2,4,8,10,19,21-23,25,27-28]未进行补泻手法描述,8篇文献[7,12,14-18,24]行平补平泻手法,2篇文献[3,11]行泻法,3篇文献辨证选取补泻手法[9,13,20],2篇文献[5-6]中虽未提及补泻手法,却对捻转频率、幅度进行了描述。⑦针刺过程中均为得气后留针,1篇文献[16]中部分穴位不留针,留针时间为15~40 min,15 min[6]和30~40 min[3]各1篇,40 min 4篇[9,14-16],20 min 6篇[4-5,8,12,19,28],30 min 12篇[2,7,10-11,13,17-18,20,22-25],未描述留针时间3篇[21,26-27]。其中6篇[9,14-16,22,24]留针期间行针,行针间隔10~20 min。⑧电针使用上,3篇文献[25-26,28]提到了电针频率,但均不相同,2篇文献[26,28]采用疏密波形;1篇文献[28]对电针正负极进行了描述,未见对电针正负极接法研究的相关报道。⑨在体针和其他疗法相结合的文献中,综合疗法能够取得最优的临床疗效,多为针刺与康复、针刺与其他特殊针刺法相结合,且结果均相比单一疗法具有更佳的疗效。但体针与其他疗法的先后顺序(谁先谁后或同时进行)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未见相关报道。并且各种疗法的治疗时间、疗程多有不同,以及治疗的评定时间也不相同。因此,治疗时间、疗程和评定时间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确切影响无相关分析研究。

本文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可能未全部搜索到所有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文献,因此,所得结论不一定能够全面概括体针在治疗脑卒中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整理归纳研究。同时,在整理过程中也发现了体针在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中的一些不足,希望能为临床治疗和科研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针法功能障碍疗程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