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脆金针菇“蓉金567”的选育

2021-03-06 02:42曾先富李昕竺熊维全
食用菌 2021年1期
关键词:单核金针菇亲本

曾先富 李昕竺 熊维全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四川成都610030)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又称冬菇、朴菇、毛柄金钱菌等,其菌盖滑润、菌柄细长脆嫩,形美味鲜,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显著,具益智作用和观赏价值,开发利用前景广阔[1]。近年来,即食金针菇食品、休闲产品等加工产品不断涌现,既拓展了金针菇产品市场,也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营养保健需求。

加工的金针菇除了对外观品质有一定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营养、口感。目前金针菇加工企业原料均为鲜金针菇,品质参差不齐,且加工产品普遍存在塞牙、咀嚼不爽的现象,严重制约了金针菇加工产品的销售及深度开发[2]。

研究立足于解决企业对加工金针菇品质要求,以咀嚼口感为主要指标,兼顾营养和产量指标,通过单孢杂交和系统筛选,获得品质优良的黄色金针菇加工专用新品种“蓉金56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金针菇菌株:收集性状优良的9个金针菇菌株作为亲本筛选材料,其编号分别为①(B3,上海市农业科学院)、②(G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③(F3-1,成都市农林科学院)、④(川金7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⑤(金丝,成都市农林科学院)、⑥(FA12-24,成都市农林科学院)、⑦(川金3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⑧(金杂19,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⑨(金丝2号,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2)培养基:PDA 加富培养基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16 g,蛋白胨2 g,磷酸二氢钾1 g,硫酸镁0.5 g。原种培养基为棉籽壳78%,米糠15%,玉米粉5%,白糖1%,石膏1%。培养料为配方①棉籽壳53%,胡豆壳9%,棉渣24%,玉米粉7%,麸皮2%,稻草1%,磷肥1%,尿素0.1%,硫酸镁0.1%,石灰2%,石膏0.8%;配方②玉米芯42%,细木屑30%,麸皮20%,玉米粉5%,白糖1%,石膏1%,石灰1%。

1.2 试验方法

1.2.1 技术路线

亲本材料筛选——单孢分离与单核菌丝鉴定——单核菌丝配对杂交——杂合子初筛——优良菌株复筛

1.2.2 亲本材料筛选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等地引进金针菇(菌株)5 个,自主分离保藏菌株4 个,共9 个菌株进行比较试验。以配方①配制培养料,用22 cm×45 cm 袋装料,每袋装料800 g,高压灭菌,接种;18~20 ℃培养 45 d,移入菇房,开口,搔菌,保湿出菇(两头出菇)。连续试验3 批次。每个菌株选择30 袋,采收第一潮菇,考察商品外观、产量、营养成分和脆度,从中筛选出产量较高、商品外观较好、营养品质高且脆度值高的2 个菌株作为杂交亲本材料。

金针菇菌株的脆度由成都大学采用质构仪测定,营养成分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检测。

1.2.3 杂交选育

1.2.3.1 孢子的分离和单核菌丝的鉴定

分别制作亲本孢子印,以梯度稀释法将孢子液稀释至约103个/mL,两个亲本各取0.1 mL 孢子液均匀涂布于PDA平板培养皿中,倒置于24 ℃培养箱中培养3~5 d。待培养基上出现肉眼可见微小菌落时,挑取单个菌落转接于PDA 平板上,在菌落边缘斜插一灭菌的盖玻片,24 ℃培养箱中培养2~3 d,待菌丝爬上盖玻片后取出盖玻片,用乳酸酚棉蓝试剂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有无锁状联合。试验共获得36 个③号(F3-1)菌株的单核体、24 个④号(川金-7)菌株的单核体。

1.2.3.2 单核菌丝配对杂交

将1.2.3.1 的单核体两两配对培养。在无菌条件下用灭菌的吸管切取直径约0.8 cm的菌块于PDA平板上培养,两个菌块间距1 cm,24 ℃培养箱培养3~5 d。当两个能融合的单菌落中间形成突起的融合线时,在无菌环境中挑取融合处菌丝到另一PDA培养基上培养,将灭菌的盖玻片斜插入菌落边缘培养基中,24 ℃培养箱中培养2~3 d。待菌丝爬上盖玻片后取出盖玻片,用单核菌丝检验方法检验融合是否成功,将有锁状联合或双核的菌丝转接到PDA斜面培养基中扩培。

1.2.3.3 杂合子初筛

以配方②配制培养料,用17 cm×33 cm 的袋装料(每袋装料折干250 g),121 ℃灭菌2 h。每个杂交种直接用母种接种5 袋,培养室25 ℃恒温暗培养。待菌丝长满袋后,移入出菇房出菇。采收第一潮菇,记录产量等数据。筛选农艺性状优良的菌株进入复筛。

1.2.3.4 优良杂交菌株复筛

培养料同初筛,用22 cm×45 cm 袋装料,每袋装料800 g,高压灭菌,接种,18~20 ℃培养45 d,移入菇房,开口,搔菌,保湿出菇(一头出菇)。每个菌株选择30袋,采收第一潮菇,记录其产量等数据,同时送样至成都大学检测脆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本材料筛选结果

综合色泽、基部褐变长度等商品外观,编号②、④、⑤、⑥、⑨菌株较优,而从袋产量考虑,编号③(F3-1)的产量最高,比大面积栽培的⑦号(川金3号)高2%左右。

表1 9个金针菇菌株产量和商品外观等性状比较

表2 每100 g鲜品金针菇营养成分及脆度值

由表2 可知,金针菇③、④、⑤、⑦号品质较优,③号(F3-1)的脆度值极高,口感极佳,非常满足深加工要求。

2.2 杂交选育结果

孢子分离和单核菌丝的鉴定,获得36个③号菌株的单核体、24 个④号菌株的单核体。单核菌丝两两配对杂交,获得具有锁状联合的杂合子452 个。袋栽出菇试验初筛,获得黄色、菌柄较细且白、菌盖包裹紧实、基部褐变少的菌株19个。

2.2.1 优势杂交菌株复筛结果

由表3 可以看出,杂交亲本③、④号菌株在培养料(配方②)上的菌丝生长速度分别为(2.28±0.14)mm/d、(2.16±0.06)mm/d,菌丝长势较好。杂交子代菌丝生长速度较两个亲本快的有325、371、389、503、567、607号菌株,其中371、503、567号菌株的菌丝生长极为浓密。

图1 亲本子实体形态

表3 优势杂交菌株及其亲本在培养料(配方②)上菌丝生长情况

表4 优势杂交菌株及其亲本子实体性状及产量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与亲本菌株相比,杂交子代基部褐变长度变短,编号187、300、389 菌株基部褐变相对较长。杂交子代第一潮菇袋产量差异较大,介于220~410 g,其中产量高于两个亲本菌株的杂交菌株有54、187、299、300、375、429、504、567 号,产量最高的为567号菌株。

2.2.2 亲本及优良杂交菌株的营养成分及脆度

表5 优势杂交菌株及其亲本子实体主要营养成分及脆度

由表5 可以看出,杂交子代菌株子实体脆度值高于两个亲本子实体脆度值的有299、371、389、429、567、607号菌株,其中567号菌株子实体脆度值明显高于亲本。子实体蛋白质含量介于亲本③和④菌株之间的有 19、325、336、371、389、429、450、567 号菌株。子实体氨基酸总量介于亲本③和④菌株之间,或者是高于两个亲本的有19、54、299、300、325、371、429、503、567、607、714、743号菌株。

综合表4、表5结果,子实体脆度值高,营养价值高的杂交子代菌株为567号。该菌株经四川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定名为“蓉金567”。

图2 高脆度黄色金针菇“蓉金567”子实体形态

3 小结

蓉金567 营养成分与亲本接近,但脆度值约是亲本③(F3-1)菌株的1 倍,是亲本④(川金7 号)菌株2 倍多。相对于亲本F3-1,该菌株具有菌盖不易开伞,菌柄色泽光亮,基部褐变部位短等商品外观优势,且脆度值高(咀嚼不塞牙),非常适合加工为即食食品。

猜你喜欢
单核金针菇亲本
被誉为“肉不敌菇”的金针菇,营养能被吸收吗?
金针菇含甲醛?
新疆野生阿魏菇原生质体的再生与单核菌株交配型测定
甘蔗常用亲本的田间自然耐寒性测定及评价
杉木育种亲本生长和结实性状早期测评与选择
专业设计8核U哪家强?这款锐龙很无敌!
15W笔记本处理器性能排行
多亲本群体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2020.7.6 莱肯生物)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诊治进展
1982—2011年江苏大麦育成品种亲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