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T乳腺动态增强MRI联合钼靶X线对直径≤2 cm乳腺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

2021-03-06 05:53解福友邱晓晖刘艺超王利施朕善刘斌
磁共振成像 2021年12期
关键词:征象良性恶性

解福友,邱晓晖,刘艺超,王利,施朕善,刘斌

作者单位: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合肥230022;2.安徽医科大学附属亳州医院影像中心,亳州236800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及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该病早期多无典型症状,一般由于患者偶然扪及肿块或于健康体检中发现[1]。临床上直径≤2 cm的小乳腺癌一般被界定为早期,此时早发现、早诊治对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但由于直径较小患者往往难以触及,影像学筛查是关键[2-3]。目前用于乳腺癌检查的影像技术较多,但常用检查技术如钼靶X 线、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直径≤2 cm的小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并不突出[4]。近些年来,磁共振成像作为乳腺癌重要的补充检查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多参数、多层面成像能提高软组织分辨率,且随着MRI检查设备及技术发展,该检查手段被认为在小乳腺癌诊断上具有良好应用前景[5-6]。本研究通过分析乳腺癌患者3.0 T 动态对比增强MRI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影像学特征,并与常规钼靶X 线检查对比,旨在探究DCE-MRI对直径≤2 cm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5 例经手术病理或组织穿刺病理活检证实的乳腺小结节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单侧发病;术前接受钼靶X 线、DCE-MRI 检查;病灶经影像检查可清晰测量且直径≤2 cm;既往无胸部放疗史、手术史;精神认知正常。排除标准:已明确乳腺炎或良性病变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恶性肿瘤、内分泌系统性疾病史;临床资料不全。13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67 (44.35±6.92)岁,其中56 例可触及肿块,25 例伴局部隐痛,17 例有乳头溢液症状,12 例伴乳头凹陷,其余无明显症状,仅于健康体检发现可疑乳腺结节。135例患者乳腺结节病灶中,肿块直径0.6~2.0 (1.41±0.46) cm,其中52 例经病理检查证实良性病灶(良性组),83例被证实恶性病灶(乳腺癌组)。本研究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DCE-MRI检查

采用西门子MR Magnetom Skyra 3.0 T 超导型MR 成像仪,专用4 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患者俯卧于检查床,双上臂前伸,将双乳充分暴露并自然悬垂于线圈内,乳头对准线圈中心;先行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定位扫描,再结合定位图像,行FSE 序列横断面T1WI 序列,参数设置:TR/TE=3570 ms/72 ms,层厚5.0 mm、层间距0,FOV 340×340,矢状面T2WI压脂序列,TR/TE=3300 ms/70 ms,层厚4.0 mm、层间距0,FOV 180×180,左右两侧乳房分开两个序列采集。再行DCE-MRI 扫描,在预扫描图像满意后,同时启动专用高压注射器、DCE-MRI 按钮,经手背静脉注射0.1 mmol/kg钆贝葡胺(商品名莫迪司,国药准字H20054701) (团注法,流速3 mL/s),注射完后予以10 mL 生理盐水冲管(流速3 mL/s);根据需要,对病灶进行横断面、矢状面DCE-MRI 检查,选择DynaViews spair 序列,TR/TE=6.07 ms/2.46 ms,层厚1.6 mm,层间距0,FOV 360×360,翻转角10°,8次采集,每次48.5 s。将DCE-MRI扫描图像输入自带Mean Curve 工作站,进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三维立体重建、减影等技术处理。描述病灶形态学特征,主要包括形状、边缘、内部强化;获得病灶TIC,并进行分型,包括Ⅰ型(流入型,缓慢上升无高峰)、Ⅱ型(平台型,相对快速上升,强化峰值在120~240 s,后呈平台状)、Ⅲ型(快进快出型,峰值在120 s内出现,然后迅速下降且幅度>10%)。计算出TIC 最大信号强度值(SImax)、强化峰值(peak height,PH)、最大线性斜率(Slope)及Slope比值(SlopeR)等参数值。乳腺癌诊断结合病灶形态学特征、强化方式、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综合诊断,结论由2 名具有丰富乳腺肿瘤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通过双盲法阅片得出,意见不一致时,经协商或专家会诊达成一致。

1.2.2 钼靶X线检查

采用富士公司FDR MS-3500数字化乳腺X射线诊断系统,行双侧乳腺轴位及侧斜位摄片,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局部加压处理,放大摄影效果。观察病灶位置、边缘、形状、大小、密度、钙化等直接征象及皮肤、乳头等间接征象。乳腺癌诊断参考文献标准[7],直接征象:病灶边缘模糊、可见细小毛刺,边界呈不规则高密度结节影;见簇状钙化灶、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组织结构紊乱,见灶状致密影。间接征象:局部皮肤增厚、凹陷,乳头有内陷或漏斗征;具备以上任意2 种直接征象,或1种直接征象、2种间接征象诊断为乳腺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 软件,计数资料用例数(构成比) [n(%)]列出,行χ2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 检验法对DCE-MRI各定量参数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诊断试验四格表评价DCE-MRI 及钼靶X 线诊断小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通过Kappa 值描述诊断一致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直径≤2 cm乳腺癌与良性病变DCE-MRI影像特征比较

乳腺癌组DCE-MRI 边缘、内部强化形态学特征及TIC 分型、早期增强率与良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乳腺癌组73.49%呈边缘毛刺征,59.04%呈不均匀强化,TIC 分型75.90%为Ⅲ型,早期增强率≥60%占83.13%,而良性组对应比例为3.85%、34.62%、7.69%、28.85% (表1),图1~6为典型病例的DCE-MRI影像图片。

表1 直径≤2 cm乳腺癌组与良性组DCE-MRⅠ影像特征比较[n(%)]

2.2 直径≤2 cm乳腺癌组与良性组DCE-MRI定量参数比较

乳腺癌组Slope 及SlopeR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但两组SImax值、PH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直径≤2 cm乳腺癌组与良性组DCE-MRⅠ定量参数比较(±s)

表2 直径≤2 cm乳腺癌组与良性组DCE-MRⅠ定量参数比较(±s)

注:DCE-MRI为动态对比增强MRI;SImax为最大信号强度值,PH为强化峰值,Slope为最大线性斜率,SlopeR为Slope比值。

SlopeR 11.72±4.36 2.95±0.94 14.280<0.001病理诊断乳腺癌组良性组n 83 52 tP SImax 338.42±79.81 362.54±92.07 1.610 0.110 PH 119.24±45.46 133.84±51.28 1.728 0.086 Slope 64.08±19.57 31.26±10.08 11.189<0.001

2.3 DCE-MRI、钼靶X线二者联合诊断直径≤2 cm乳腺癌价值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DCE-MRI 诊断直径≤2 cm 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964、0.904、0.941,与病理诊断Kappa值为0.874;钼靶X线诊断直径≤2 cm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832、0.885、0.852,与病理诊断Kappa值为0.696;二者联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988、0.860、0.940,与病理诊断Kappa值为0.869 (表3)。

表3 DCE-MRⅠ、钼靶X线二者联合诊断直径≤2 cm乳腺癌结果

3 讨论

当前钼靶X 线与超声是乳腺癌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但钼靶X 线无法提供病灶血流特征,对致密型乳腺肿块或位置较深的微小病灶显示不足,有一定漏诊率;超声图像则整体性较差,超声征象往往有重叠性,对微小病灶检查不具备明显优势;而通过X 线、超声下行导丝定位活检虽能定性诊断乳腺微小病变,但其操作有一定创伤性[8-10]。如何通过无创检查手段提高小乳腺癌检出率是临床关注重点。

近些年来随着乳腺专用线圈深入开发以及MRI 检查技术手段大力推广,乳腺磁共振检查已从单一形态学诊断过渡到形态与功能结合的诊断,其影像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高,被认为在乳腺癌诊断中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11]。MRI 用于乳腺癌检查主要有以下特点[12-13]:(1)MRI 检查软组织分辨率高,通过应用不同检查序列,能将乳腺皮肤、皮下脂肪、病灶组织在影像中清晰显示,对致密性乳腺检查尤其具有优势;(2)MRI检查能准确显影肿瘤大小、数目及边缘,还能清晰显示乳腺深部、尾叶病变,同时能了解胸壁癌组织浸润以及内乳区、纵隔区等淋巴结肿大情况,有助于乳腺癌分期评价;(3)MRI检查时无需压迫乳腺,避免因压迫导致的不适感;(4) MRI 检查无辐射损伤。不过对于乳腺肿块病灶较小时,其良恶性病变形态、边界变化不突出,而且受乳房组织高信号脂肪影响及良恶性病变信号强度重叠,单纯应用MRI 平扫有时也难以鉴别小乳腺肿块良恶性病变。DCE-MRI通过注射对比剂后,采取快速扫描序列,于一定时间内反复扫描乳腺组织,并通过减影处理获取病灶强化形态、模式及峰值时间等信息,能为乳腺肿块病灶显示更丰富血流动力学信息,反映病灶微循环变化,进而提供良恶性病变诊断依据[14-15]。

乳腺癌可表现出多种形态特征,其中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整齐或毛刺征、组织强化不均匀及环形强化形态是其主要表现,这主要与恶性肿瘤的浸润性或不均衡生长有关[16]。本文结果也显示,乳腺癌组DCE-MRI 边缘、内部强化形态学特征与良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TIC 可综合反映乳腺病灶组织强化高峰时间、最大强化率、对比剂清除情况,同时结合MRI扫描形态及信号特征,能反映病灶组织血流动力学特征[17]。本文显示,乳腺癌组TIC 分型以Ⅲ型为主,而良性组以Ⅰ型为主,这主要是因为,乳腺恶性病灶通常有大量缺乏完整性及舒缩功能的微血管往,对比剂流入时受到阻碍小,往往能快速流入组织并快速流出,而对于良性病灶,因正常血管网较多且完整性较好,对比剂流入组织时速度减缓,待血管网达饱和状态时,再缓慢自病灶组织流出[18-19]。早期增强率也是反映乳腺癌血流动力学的重要参数,具体指肿瘤病灶MRI检查中1 min时表现出的信号强度,一般来说,早期增强率在60%以下时,提示良性病变;在60%~80%时,良恶性难以确定;而在80%以上时提示恶性病变,这一特征主要与恶性病灶血管数目多、血管不成熟、通透性高有关[20-21]。在TIC相关参数中,Slope可反映肿瘤微血管容量、渗透性及血管生成活性,通常其在恶性病灶组织中值要明显高于良性病灶,不过考虑到良恶性组织有一定重叠现象,其鉴别诊断价值往往不高。而通过以患者正常乳腺组织或脂肪组织为参照,在Slope 应用基础上,进行乳腺病变组织对比、校正(即SlopeR)可消除不同个体脂肪含量、对比剂分布、代谢速度等差异,更利于良恶性病变鉴别[22]。对比DCE-MRI与钼靶X线对直径≤2 cm乳腺癌诊断价值发现,前者诊断敏感度及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均优于后者,提示DCE-MRI诊断直径≤2 cm 乳腺癌价值更高。不过二者联合诊断时,诊断效能可进一步提高,这可能与DCE-MRI 对于微钙化灶显示不足有关,而这一变化也是早期乳腺癌重要影响特征。此外,行DCE-MRI 检查费用较高、检查时有一定噪声、成像时间较长,而且对比剂有不良反应风险,不适合重度肾功能不全、哮喘、癫痫等特殊患者应用,故DCE-MRI 临床应用也有一定局限。

综上所述,DCE-MRI 对直径≤2 cm 小乳腺癌有较高诊断价值,且诊断效能优于钼靶X 线,而联合二者检查能进一步诊断效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利益冲突声明:全部作者均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征象良性恶性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小剂量左甲状腺素对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果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球囊扩张与再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力挽恶性通胀的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逝世,享年92岁
结肠癌致肠梗阻的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