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与课程思政的实训教学改革探索
——以妇产科护理实训课程为例

2021-03-06 07:00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医学生实训思政

周 清

(福建省龙岩卫生学校,福建 龙岩 364000)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狠抓教师、教材、教学,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1]。本文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训为切入,通过重构实训内容,编写校本教材,改革实训教学与评价方法,力求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1 基于能力本位、课程思政的实训教学改革

教育部颁布医药卫生类人才培养规格(护理专业)要求包括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3个维度。职业素养主要包含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精神、较好的医患交流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包含医学基础与临床护理各学科知识与操作技能[2]。

1.1 护生能力本位与课程思政

当前医学教育中对护生能力的培养依然存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轻职业素养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使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4],中职学校同样也需要课程思政。

1.2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

1.2.1 课堂教学讲好医德故事 传承好中华医学文化是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必然选择。妇产科护理第一课为讲好医德故事,杏林春满的董奉,抗击SARS、驰援武汉的逆行者,护理评估练习与孙思邈“虎撑”,正常分娩护理与“万婴之母”林巧稚,不孕症护理与“神州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等的故事,都是医学教学课程思政极好的素材。

1.2.2 实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实训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与病患共情,进行温暖、得体的语言交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的帮助照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为医学生应有的习得性职业素养。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视患者如亲人,在让患者感受到被关心、被关注,而不是冷漠的程序化交流。这是在实训教学中深度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让医学生由懂知识、精技能、修医德,成为有温度、有担当、有情怀的健康中国守护者。

2 基于能力本位编写实训教材

职业教育是把工作岗位胜任力作为课程重构的出发点,以临床能力为基准,按照“知识+技能+素养”三要素编写实训教材[5-6]。

2.1 立足学情,编写实训教材

根据我校“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积极认知课外辅导模式探讨”课题研究,对47名女生进行测试显示,学生的“人际维度:仁爱”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3),提示学生在仁爱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干预。通过分析我校近3年各大教学医院对实习护生的反馈意见发现,职业素养方面:30.4%的学生能吃苦,能认真对待实习;60.0%的学生实习期间较被动,怕苦怕累;9.6%的学生得过且过。专业知识方面:多数学生不能单独与患者交流沟通。操作技能方面:90.0%的学生考核合格,10.0%的学生需要补考,0.6%的学生补考后仍不合格。由此可见中职护生职业精神存在明显不足,重新编写教材时应增加相关内容。

2.2 分解项目,规划技术路线

围绕“知识+技能+素养”主线,逐一设定任务。知识:以情景案例为导向,以临床项目为任务,以任务驱动为目标。技能:以三甲医院临床规范操作为标准,做到熟悉流程,动作规范并能熟练完成。素养:融入课程思政,结合地方医患交流习惯,实现知识应用、操作技能与职业素养“三轮”驱动,重构实训教材体系。以妇产科“产前检查复诊”实训内容构架为例:通过临床案例“王某,初孕妇,25岁,妊娠36周,今日前来复诊。孕期按要求进行产前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情况”。引出任务总目标:根据案例完成对该孕妇的产前检查复诊工作。分解为5个子任务,任务一:课前由学生针对该孕妇进行知识储备;任务二:课中完成该项操作的技能练习;任务三: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医(护)患交流;任务四:整合任务一到任务三,进行完整练习;任务五:拓展练习,假设王女士胎心监护仪提示胎心异常的沟通练习。

3 实训教学课程思政实施

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平台,关键点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落脚点在于发挥“三全”育人的功能,让学生能直接体验并潜移默化[7]。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学应由教为主体逐渐转变为教与学共同体[8]。

3.1 知行合一,理实结合

实训教学是融通和内化“知识+技能+素养”的过程。通过实训室外创设医院场景;教师下临床实践中采集临床案例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练习使学生获得不同的角色体验、感受及进行沟通训练,同时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性。学生结合实训教材开展练习,实践“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实践“做中教”,知行合一,实行理实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3.2 实训练习体现课程思政

操作练习过程分为6个步骤,一是接触(寒暄、聊天)与自我介绍,主要目的为建立关系。临床实践中医患绝大多数是陌生人关系,通过诊疗前简要的聊天、寒暄产生熟人、邻居、自己人效应,再由医护人员做自我介绍,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二是操作前准备,如拉屏风、洗手,体现对患者的尊重与良好的职业行为。三是沟通,包括操作前的核对评估与操作过程中的沟通,是“知识+技能+素养”的全方位体现与展示。根据项目流程,边操作、边沟通。但沟通对于医学生而言是最难的环节,是短板,难在理论知识尚未内化,短在操作流程尚不熟悉、模型练习无回应,因此沟通是实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四是反馈,将本次检查评估结果反馈给患者。五是问答,是对患者的一种关怀,也是一种健康教育的实践。六是致谢,中国乃礼仪之邦,医护方在操作结束时应感谢患方的配合,患方应感谢医护人员的付出,互相致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4 理实一体、同向同行,构建新的实训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职业教育应关注和对接职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做出科学而有价值的判断。采用情景化质性评价、融合过程性评价,通过量化考核,收集学生对“知识+技能+素养”项目完成的整体学习情况,以考促学,以考促教[9]。

4.1 质性与过程性评价结合

以往的评价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操作流程是否完整,动作是否规范。本次修订的考核表在原教材基础上,经咨询临床一线专家,并以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护理赛项中“静脉输液”项目评分标准为导向,分为基本医疗行为、规范技能操作与医患咨询沟通3个维度,14项考核内容与技术要求,增加医学生职业素养考核内容和分值。

4.2 练考结合,多元评价

重构评价方法,力争与实训练习同向同行,形成实训练习、考核一体化。教师在学生练习前给予临床指导,各组学生根据不同案例进行分组练习。学生3人一组,2人进行角色扮演练习,1人对照考核表分别进行互评,并实时反馈,为下一次练习提供改进的方向,最后由教师进行考核评价。

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与栽培,要给学生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0]。医学职业精神与医学人文关怀在今天的临床实践中已经成为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必备要素,基于能力本位与课程思政的实训教学改革,通过实训中的反复训练,将医学生职业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德育目标,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医学技能人才及合格的健康中国守护者。

猜你喜欢
医学生实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