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里弄街坊更新设计中的活力营造研究

2021-03-07 12:38张力文代阳
艺术科技 2021年21期

张力文 代阳

关键词:里弄街坊;更新设计;活力营造;营造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1-00-03

0 引言

里弄文化是上海中西文化融合特征的重要载体,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促进了大量里弄街坊的形成,里弄街坊生活的记忆是上海人独特的文化血液,里弄街坊中蕴含的生机和浓郁的烟火气是里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里弄街坊的更新发展逐渐跟不上城市化的脚步,里弄街坊的空间活力正在遭受严重破坏,如何保持和增强里弄街坊的空间生命力,是里弄街坊更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 空间活力

当下,空间活力的定义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对空间活力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国外的研究集中在探究空间活力对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影响方面。杨·盖尔认为,人和人群的活动是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因素之一[1];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其中四个必要条件是功能的重叠、街道、建筑和密度的分布[1]。

国内对空间活力与其使用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吴勇义认为,设计师要关注空间对行为的影响,空间活力与行为活力密切相关[2];黄骁探讨了激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原则,探讨了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创造充满活力的空间[3]。

国外关于空间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的行为方式对空间活力的影响上,在城市层面主要研究如何在形态、功能、规划等方面增强空间活力。国内关于空间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力的评价、基于空间活力的公共空间设计以及空间要素的保护问题等方面。通过上述归纳总结,可以得出人类活动和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以及活动与空间的相互作用程度,是空间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空间活力的重要衡量标准。

2 里弄街坊更新设计

改革开放至今,上海从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为主要目标的增量开发模式,逐渐走向以小微更新和有机发展为目标的存量更新模式。这种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在进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逐渐解决问题的过程。

2.1 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规划管控原则

以街坊为单位对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进行划分与保护。风貌保护街坊包含石库门里弄、公共建筑、花园洋房等,以及原始的道路系统、地面铺设、历史建筑、植物景观等。在政府划定的119个风貌保护区中,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占半数。不同于其他街坊,里弄街坊的保护更关注空间形式、质感、文化价值。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的管理应遵守以下三点原则。第一,注重整体和文脉保护。第二,分级保护,区别管制。第三,活化更新,持续利用。在保护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结合主体更新需求,激发街区活力,填补空间关系的空缺,结合管控规划,助力里弄类风貌街坊更新[4]。

2.2 上海里弄街坊更新的四种模式

目前,里弄街坊主要有四种更新模式:新天地模式、田子坊模式、步高里模式和建业里模式。新天地模式就是拆除重建模式,即在里弄街坊内营造商业氛围,这是对里弄活化的第一次探索。田子坊模式即房屋产权依然在居民手中,他们在改造更新的过程中始终拥有充分的话語权和参与性,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自由决定经营模式。这是成片保留里弄片区、公众自发参与有机更新的一次尝试。步高里模式指的是保持原来的居住功能,改善居住环境,但鉴于条件有限,它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有待探讨。建业里模式指的是将居住功能改为酒店功能,空间格局上与历史原状接近,但技术手段不成熟,没有真正保留原状。除了以上几种模式的探索外,近年来,上海一直在摸索其他里弄街坊更新模式,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长远工程。

2.3 里弄街坊更新与活力营造

里弄街坊作为新增的保护类型,其规划和更新方法也在持续探求和完备。目前,由于缺乏管理和维护,里弄街坊环境质量差、公共空间利用率低。里弄街坊在更新过程中挖掘邻里关系,鼓励居民自发参与;恢复建筑外立面,提升街道的整体风貌;整合弄内的分散空间,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率;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激发里弄街坊空间活力。由此可知,活力营造是改善街区环境、优化居民生活环境、增进邻里交往、激发街道创意创新、增强人们幸福感的一种里弄街坊更新方式。

3 里弄街坊空间活力营造途径

影响空间活力的特征要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社会经济背景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空间活力特征要素的变化蕴含着对“旧”的思辨,它或保持,或发扬,或消失,因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产生,也有的因意识不够、认识不足而产生,还有一些会受制于市场趋利性。在里弄街坊更新的目标下,维持和增强里弄的空间活力营造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3.1 以居民需求为先导,改善居住环境,促活力新生

为避免对城市风貌的大规模、毁灭性改造,改善住区环境、保持原有的居住功能是渐进式的、可持续再生的。这些方式原真性地保持旧城居住区原有的空间环境和人居文化,也有效地保护了城市风貌和空间活力。这种再生方式保持和维护了住区的尺度感和可达性,符合现代人的交往习惯,以及对功能明确的住区空间的需求[5]。

以上海四平路社区为例,社区内多数老公房年代久远,公共设施陈旧,活动空间少,存在人口老化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在更新的过程中对社区文化中心外使用率低的自行车停车场进行了设计再利用,通过重塑地面规划、停车架改造和再利用的形式,为居民提供活动场地,吸引更多人参与。在社区约80 m长的人行道嵌入具有趣味展示和实用功能的字体艺术装置,打造沿街口袋花园[6]。将社区沿街分布的花坛交由居民、社区企业、志愿者等共同维护,增强居民的责任感,引导社区居民走出个人空间,改变相对封闭、冷清的社区氛围,促进互动交流,激发潜在的社区活力。为更具活力,将街道长期闲置的电话亭改造成临时小型展览馆,小小的空间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展示新的展品,引来了不少路人驻足观赏,增强了社区街道的活力。在公共活动空间放置具有设计感的长生椅,长生椅呈半围合式摆放,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互动交流空间。这一系列的更新设计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社区空间的活力值。

四平路社区的空间活力营造更新设计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先导,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改善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升级改造闲置空间,挖掘潜在空间的功能性,打造多功能的互动休闲场地,重焕了老旧社区往日的活力。因此,在改造时可探索多种更新设计方法,营造街区空间活力,细心探究街道空间中可利用的潜在功能,在空间的大小上创造不同类型的互动场所,增强街道的生命力,创建充满活力的宜居空间。

3.2 以文化自信为指引,升级置换功能,促活力发展

为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对不满足居住功能的旧城区,部分或全部升级或置换功能,在保护的同时对其进行活化以达到再发展,已成为旧城居住区活力再生的目标。升级旧城居住区的功能,要优先考虑保留原有空间要素,维持原有空间活力,升级空间功能,对部分空间活力特征进行改进,通过改变空间功能和活动内容,有效维持和促进空间活力再生。

新天地广场是上海太平桥区旧城改造工程的一部分,针对太平桥区旧城环境不符合城市商业发展的需要,政府计划通过旧区更新和空间功能再开发,改善周边整体环境,提升空间软实力[7]。更新后的新天地广场以其独特的里弄文化成为上海新时尚地标。在更新过程中,重新设计原有局促的室外空间,规划步行街、露天餐厅、街边酒吧等,突破空间格局,旨在打造张弛有度的新天地。区域内改造开发强度较低,以保护和利用原里弄建筑群为基础,对里弄内部空间拆除改造,个别区域重建,最大限度地保护里弄街坊,维护原有里弄街坊之间的建筑尺度和街道风貌。同时,注意空间尺度的合理性。里弄街坊的规模相对狭小拥挤,在空间转型的过程中,要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间尺度。例如,里弄的支弄宽2~3 m,总弄宽不过10 m。不同于其他商业空间,新天地广场的设计中规划了许多共享设施,弱化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极大地激发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新颖的街道家具为新天地广场营了舒适的氛围,合理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互动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增强了空间的整体活力。

上海新天地在空间活力重塑的过程中,结合海派文化,通过升级置换空间功能和再生上海里弄街坊形态等方法,有效地保留了旧城区的历史风貌,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机会,使每个商铺都能更好地发挥经济功能,进而提升了空间日均人群活跃密度。里弄街坊的更新设计,既要维持原有历史建筑环境形态,保护文化风貌特征,吸引人群消费,又应顺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营建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进而突出上海地域文化特色,创建充满活力的里弄空间。

3.3 从场地、产业和生境入手,促进活力再生

在当前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可从小区域改造入手,在分散、局部的区域内开辟新的空间和新的业态。使原有空间与新植入的空间共存,并保持一定的现有商业形态和民居,使原有空间具有更为完整的功能和新生活力,从而使其得以持续生存。在设计中,通过空间更新创造生命力的出发点最终应该是使空间更好地为人们所用,生生不息。

音乐谷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南部,2010年,国家设立音乐产业基地,推动虹口港的产业转型,启动虹口港音乐谷项目的开发建设。该项目保留了原有供水系统的里弄建筑群,水系两侧分布的老厂房为街区的活力再生提供了潜力和机遇[8]。音乐谷项目以商业和住宅设施规划为主,政府适时出台“居该非”政策。该政策将音乐谷街区的部分街道划分为非住宅改造试点区,并率先尝试将部分居住区转变为商业用地,以增强土地利用的兼容性,增强其街区的商业活力,提高其产业价值。在政策的鼓励下,音乐谷街道沿线的住宅用地兼具商业和娱乐等混合功能。混合型土地的利用方式增强了街区功能性,提高了全龄人群生活的多样性,里弄居民、创作者、艺术家和游客逐渐成为该地区的活力营造者。老厂房购物、露天广场休息、艺术工坊工作和创业,多样的空间类型呈现出复杂活跃的空间分布和高度重叠的活动范围,该地也逐渐发展为极具活力的空间。

虹口港采用老旧里弄街坊梳理、废旧厂房外立面刷新、河道清理等更新方式,吸取传统园区功能单一化的教训,打造集工、商、娱、憩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动态空间混合模式,重塑老旧街坊的空间形态,将其更新转型为全新的创意园区,丰富了区域内部的社会构成,增强了空间的混合性功能,增强了整体的区域复合效果,营建了产业化的现代体验环境,提高了人群混合度,增强了空间维度的活力。同时,土地分布有机交错,每个街区基本上都有大型商务写字楼或商业娱乐中心,沿街分布的商业形态,多种业态类型的有机地聚集,空间功能的穿插交错排列,实现了人群的多元化,推动了空间容纳性能的提升,为空间活力营造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4 结语

里弄街坊作为上海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留存至今,它保留了浓郁的老上海生活气息,积淀着浓厚的传统邻里文化,百年情愫与海派文化风情在弄堂中无声地诉说着文化与传承。文章探讨里弄街坊更新过程中空间活力的营造途径,分析相关案例,总结活力营造对里弄街坊更新的意义。新时期,上海里弄街坊的更新设计应在延续包容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在探讨空间活力营造策略和优势中助力里弄街坊的新发展。以文化自信为指导,以居民幸福为导向,以业态经营为途径,探讨里弄街坊更新方式,激发里弄街坊空间活力,发挥里弄文化的价值,释放与时俱进的活力元素,为里弄街坊的有序更新和活力营造奠定基础,让其呈现里弄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为未来里弄街坊更新设计中的空间活力营造探索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尹静贤.城市空间活力研究方法综述[J].四川建筑,2019,39(3):54-55,57.

[2] 吴勇义,李燕宁.活跃区间:浅谈空间活力与使用者行为[J].低温建筑技术,2012,34(7):25-27.

[3] 黄骁.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激发要素营造原则[J].中外建筑,2010(2):66-67.

[4] 陆远.上海市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规划管控的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7(6):49-55.

[5] 陈圆圆,吕斌.基于空间句法的旧城区可持续再生空间设计方案评价[J].规划师,2014,30(2):79-84.

[6] 严雅琦,田莉.漫步四平:上海社区微更新之街道空间的活化[J].人类居住,2019(2):38-41.

[7] 姜文锦,陈可石,马学广.我国旧城改造的空間生产研究:以上海新天地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0):84-89,96.

[8] 周详,窪田亚矢.介置、转置、原置、重置与并置:上海石库门公共消费空间重塑对里弄社区空间的影响[J].新建筑,2018(1):109-113.

作者简介:张力文(1996—),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更新。

代阳(1983—),女,辽宁台安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