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环境设计实验教学研究

2021-03-07 12:38梁冰
艺术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服务社会实验教学

关键词:实验教学;设计价值观;设计调研;服务社会

中图分类号:TU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1-0-03

自2017年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成为设计界关注的重点。高校是培养乡村建设设计师主力军的基地,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以理论和技法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乡村建设设计师的要求。各设计院校需要直面社会需求,以乡村的现实问题为导向,探索环境设计教学改革。除了常规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理论、设计技法和技术以外,还应该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开展丰富多元实验教学,通过校际联合、校企联合、校地联合[1]等多种方式,将环境设计教学由课堂延伸到广阔的乡村场域,改变单一教学评价方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2],这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教学研究视角。实验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重视实地调研,明确设计的服务性质,对培养优秀的乡村设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以乡村为中心的设计价值观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推进带动乡村建设速度加快,乡村面貌得到较大改观。距离城市越近的乡村,建设速度越快,规模越大。乡村特征从物质形态到非物质形态都日渐模糊,乡村逐渐被城市同化,有学者指出,以城市的眼光建设乡村,实则是一种乡村文化的自我否定,告诉人们乡村是差一点的城市[3]。乡村街道统一粉刷、统一种植景观花木、统一制作墙体彩绘、随意拆建等建设,抹去了乡村空间肌理,使乡村的传统风貌迅速消失。以上种种建设,较少关注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忽视乡村的地域文化特征、生态环境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把乡村建设成低配的城市。

这种以城市为中心的设计价值观使乡村的面貌越来越模糊,因此树立以乡村为中心、以维护村民主体利益为目标的设计价值观是环境设计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乡村的物质空间隐含乡村的社会关系和传统公共利益,在建设过程中,应尊重传统的空间格局,保护乡村传统风貌,从村民利益出发,对乡村广场、街道、祠堂、庙宇、水井等公共空间采取保留、修复或重建的方式,以延续乡村文脉、维护乡村特质、提升乡村环境品质。

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文化特质吸引着城市人群,乡村建设无须模仿城市,应该转向自身价值的再发现和维护,转向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和慎重开发。环境设计实验教学须根据乡村自然条件、文化风俗习惯、经济状况,以及特有的行为方式和审美心理等的现实情况展开。一方面,借鉴国外教学经验和设计案例,从中得到启发;另一方面要从理解传统、理解乡村、传承乡村文化精髓出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关注乡村现实问题,树立正确设计价值观,以设计助力乡村振兴。

2 基于乡村调研发现的问题

环境设计课堂教学中,要求设计图纸制作规范,表现效果美观,学生凭借审美经验和灵感展开图纸设计即达到教学目的,少有将设计变成现实的机会,也难以发现在设计落地转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在面对真实的乡村设计项目时,图纸设计的种种问题就会一一凸显。乡村设计体现设计者对乡村现实的关照和对使用者的了解,因此展开实地调研,理解乡村、发现问题是乡村设计的第一步。事实上,不理解乡村的尴尬设计比比皆是,如在丘陵地带的乡村河道中用耐候钢作叠水,设计师提取河堤砌石曲折多变的形态,以现代工业材料呈现自然河流意境,设计与施工都颇为费心,然而在三季都干旱无水的河道中更像一堆工业废料。也有将民宿的室内外墙面、地面全部刷成白色,晴时阳光反射刺目,阴雨时房内和庭院满是泥泞脚印。种种不接地气的设计,缺乏对乡村地域的理解,未能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使用者的需求,将设计看成设计师的自我感动和主观臆想,不仅不能给居住在乡村的人们带来使用上的便捷和精神上的享受,反而增添了许多的麻烦。

环境设计是要解决“人、建筑、环境”之间存在的问题,使其和谐统一,把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落实到具体的场地中,需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实地考察和系统分析,建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踏出设计的第一步。对乡村环境特性及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分析,做深入细致的基础调研、缜密的分析研究和逻辑推演,认真解读政策、经济、社会、地域、文脉等因素,寻找设计的依据,避免设计沦为不切实际的臆想和追新猎奇的视觉表现。

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乡村物质环境、人文历史背景和行为主体认知等方面展开调研。通过深入的观察、交谈、参与、拍摄、文字记录、文献收集等方法,将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休闲娱乐活动等行为与不同场所和时间段相结合;收集村民个体、群体以及环境信息,探寻其行为轨迹、生活习惯、生活认知,研究其所需空间和设施等,得出乡村设计的内容和重点。

对乡村物质环境的调研,要从自然资源、村落空间布局、公共设施、建筑组团、街道长度以及交叉口数量等方面展开,对调研范围内的各项指标进行记录,理解乡村肌理密度与乡村自然地理条件、生产生活方式直接的关系。实地调研可能需要反复进行,随着项目的进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以期得到最真实、有效、准确的资料,具有常态化和持续化特征。通过乡村调研,加深对乡村空间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设计问题的敏感度,引发设计思考和讨论,对调研所得的客观信息、数据加以分析和总结,为设计提供思路和依据[4]。

3 设计作为一种服务

早在20世纪50年代,乌尔姆设计学院就提出设计“不是一种表现,而是一种服务”的理念,设计师将企业、市场和使用者连接起来,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和使用者需求的共赢。设计不仅服务于当前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且引领人民群众生活的未来需求[5]。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设计服务乡村的意识尤为重要,紧密联系乡村实际,从问题出发,思考并提出实际解决方案,深入乡村的现实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提出多途径解决方法,推动设计图纸的落地转化,达到设计服务乡村的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原本沉寂的乡村前所未有的热闹起来,设计服务的对象多元化,问题复杂化,乡村建设的内容也因此更加丰富。今天的乡村人员有原住村民、在乡村安家的城里人、游客、返乡创业人员等,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利益诉求、心理需求、审美趣味。首先,需要关注常住乡村的原住民,以中老年人为主村民群体,根据其生理特点、生活习惯展开设计,以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質为首要任务。其次,关注乡村新村民和游客。乡村淳朴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清新的自然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去感受、体验乡村生活,乡村的生态、文化、游憩价值逐渐凸显。乡村的人群构成和驻留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城市居民周末短途旅游、有城市老年人下乡长居养老、有回乡人员置业安宅等,明确服务对象,提供相应的住、食、游、娱、购等条件,满足乡村多元化人员的需求,改善乡村在交通设计、无障碍设计、公共活动空间设计以及服务设施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满足多元主体的多元化需求,使乡村具备完善的生活、工作、娱乐功能。

设计服务于乡村,要尊重村民的诉求和生活方式。乡村的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设计实验教学的重要课题。首先要掌握乡村的宗庙祠堂、晾晒场、村委会、学校、商店、廊道等公共空间的整体状况,理解乡村社会的结构,观察村民在此展开的娱乐、交流、贸易等活动,这是乡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分析当下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村公共空间的使用状况和功能转换情况。

研究快速推进乡村建设中传统公共空间更新的模式,掌握村民对于传统公共空间的认知情况,对新建公共空间的形态要求、使用方式和使用意愿,对乡村道路拓宽、硬化、修整的满意程度,对增设木质游廊、健身器械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方式,观察、分析增设的公共空间和设施与村民日常生活的关系、与乡村环境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展开为乡村服务的设计研究,避免出现脱离服务对象的主观臆想的改造设计。甄别乡村设计的优劣,回归乡村生活的本质,关注设计与村民生活的相融性、乡村美学和现代设计的融合度。基于当代乡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村民生计变迁,修护或重建乡村公共空间,使之成为村民乐于停留的去处,同时也成为游客观察、体验乡村生活的重要空间。树立设计服务乡村的意识,是乡村设计师的重要素质。

4 乡村设计实验教学的意义

高校参与乡村设计肩负着建设乡村和培养人才的双重任务,推进了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完善与更新,开阔了教学研究的视野。以乡村为主题的环境设计实验教学选取某一典型片区或村庄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使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和高水准理论研究人员组成指导教师团队,联合企业、政府、村民共同参与教学与评价。针对乡村存在的问题,从场地出发,通过调研、分析、综合,结合设计者对场地和设计对象的独特理解形成概念,将概念转化为空间,最终完成设计[6]。于教师而言,可通过实验教学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及时发现并补充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调整教学思路,完善教学体系,使项目实践和教学密切结合在一起。于学生而言,在乡村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扩大了视野,为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设计实验教学是设计教育服务社会和扩大科研范围的尝试,高校加大对乡村地区的研究力度与教学投入,推动设计成果的落地转化,使设计服务社会成为现实。高校教学与研究视角转向乡村,为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推动乡村建设从速度追赶转向质量追求,体现设计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环境设计实验教学在乡村地区的开展,创建了第二课堂,为培养高素质乡村设计人才提供路径探索、理念和方法的支撑,有助于设计教学的调整改革,实验教学创建了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之外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成有效互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乡土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注重过程中的直接体验和与不同群体的交流互动[7],使学校之间、教师之间、设计师之间、学生之间、村民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联系更为紧密,多方面的交流和对话使问题更加清晰,从而更具有针对性,有助于设计的深化和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乡土环境,加深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建立与乡村的情感,了解乡土建设的内容,多角度地融入乡村建设。

环境设计实验教学助力乡村文化建设。较长时间内,乡村地区文化建设缺位,村民文化自信不足,乡村青壮年的迁移使乡村建设处于主体失语状态。以城市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在乡村社区的蔓延,使乡村特征愈加模糊,加重了乡村文化危机。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乡村特征和文化的挖掘与保护,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地理、文化情况,对乡村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运用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展示,帮助村民换一种角度看待自己的村庄,唤起村民对于家乡的热爱,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建设、继承与传播,激发乡村活力,是设计推进乡村建设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乡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乡村建设需要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进化、更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展开,把乡村这一全新的设计课题推到前沿,放眼古今,并没有太多的先例可供参考,多学科的介入,多种角度的思考与探索,为乡村设计拓宽了视野。环境设计对于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树立以乡村为中心的设计价值观,深入乡村展开实地调研,完善对乡村的整体认知,尊重乡村主体,发现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乡村的产业形态、社会形态、空间形态、文化形态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将设计建立在扎实的乡村调研和系统分析之上,认识到今日乡村与以往乡村的差异,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并展开设计。在实验教学中,不仅注重设计理论和设计技术的运用,视觉效果的提升,更要引导学生重视乡村生活和人文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设计服务社会的意识。

实验教学就像一面镜子,把课堂教学成果投射到现实中,站远了距离开阔了视野,发现身处其中而不自知的问题,反思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面对乡村设计这一紧迫的时代课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完善环境设计教学体系,发挥高校的智力作用,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乡村环境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宇.环境设计教学的革新思考—“四校四导师”毕业设计实验教学课题的启示[J].艺术家,2018(6):80-81.

[2] 梅欹,陈炜.环境设计实验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建筑与文化,2021(2):35-37.

[3] 方晓风.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伦理思考[J].装饰,2018(4):12-15.

[4] 孙晨霞.基于考现学的环境设计调研方法论[J].艺术评论,2017(3):176-178.

[5] 宋协伟.大设计时代背景下的中国高校设计学科教育改革模式构想[J].创意与设计,2020(6):5-10.

[6] 王锋.行走感知与理性图形:景观设计教学新探讨[J].装饰,2012(4):74-76.

[7] 李自若,高伟,鲍戈平.短期联合设计教学与乡土教育的结合:广西旧县村工作坊实践总结[J].中国园林,2016,32(11):39-43.

作者简介:梁冰(1972—),女,山东临沂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服务社会实验教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关于推进我国大学文化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思考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研究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
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