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听障儿童成长的研究

2021-03-07 12:38曾凤
艺术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听障儿童社会工作美术教育

关键词:听障儿童;美术教育;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D66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1-0-03

1 听障儿童现状

听障儿童是指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感音以及对声音进行综合分析的各级神经中枢出现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而导致听力出现不同程度减退的儿童[1]。从全世界范围看,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最多的国家,我国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调查中,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在全国6~14岁的儿童中,约有246万残疾儿童,其中听障儿童就有39万人。可见听障儿童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听障儿童应该在各个方面得到更多的关注。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都高度关注听障儿童,并在2018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该文件制定了一个救助标准,其把符合此标准的0~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纳为救助对象,为此类儿童提供社会救助,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此外,各省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其中,贵州省在2018年出台了《贵州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办法》,明确将贵州省户籍(或在贵州省领取了居住证)经济困难家庭的0~6岁的听力等残疾儿童列为康复救助对象。除了对救助对象进行了界定以外,还在救助标准方面,针对手术、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适配这三种情况都制定了不同的补助标准,在辅助器具适配这一项最高可获得5万元补助。各省市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听障儿童在手术、康复训练和人工耳蜗的配备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减轻了这类儿童的家庭经济负担。

2 听障儿童存在的问题

听障儿童由于其生理的特殊性,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面对许多的困难,比如不适应社会、康复资源匮乏等等。同时,也因为这种特殊性和“不正常”,听障儿童在心理、行为以及教育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1 与外部世界隔绝,易产生自卑心理

自卑就是觉得自己什么方面都比不上别人,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卑心理通常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在交往中缺乏自信等。听障儿童因生理的特殊性和社会中“污名化”的残疾人文化,因此相较于普通儿童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为他们没法像健全的孩子一样听见世界的声音、自由地交流,进而使得他们在自己与同龄小伙伴以及世界中间筑起了一道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听障儿童处于异常安静的状态,总是默默地待在一个角落,给人一种不太正常的感觉。

2.2 因生理缺陷,社会适应困难

听障儿童的生理上存在缺陷,他们听力受损,无法听到外界的声音,他们的世界被按下了静音键。他们或许从小时候开始就因为沟通问题不能向父母或者小伙伴表达自己的诉求,难以去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他们当中比较幸运的一部分儿童安装了人工耳蜗或者被送去特殊学校学习手语——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工具;但另一部分没有这么幸运的儿童却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这样的机会,这一部分大多是家庭贫困的听障儿童,他們的家庭没有办法承担高昂的人工耳蜗安装费和高于普通义务教育的费用。据悉,通常安装人工耳蜗的费用在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对于贫困的听障儿童家庭,他们根本无法承受。所以,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在生活中和别人沟通不顺畅,导致生活不便。即使他们会手语(很多听障人士即使没有系统的学习也会形成自己独有的手语,大多是对某一事物形象的比划),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会手语和看得懂手语的人并不多。通常情况下,只有与他亲近的人才理解他们的手语,所以,当他们离开家人后,他们的生活会因为沟通问题变得更加不便。

2.3 因生理特殊,存在教育困难

听障儿童因其特殊性,在教育方面也存在困难,这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长对听障儿童的生理特征缺乏深入的了解,没有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提供相应的、特殊的教育,忽视其生理的特殊性。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法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生活、学习,便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孩子,这严重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自己也对未来感到迷茫。还有部分家长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孽缘论,把孩子的生理缺陷看成是自己的过错,便无限制地宠溺孩子,不能在行为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较好地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从而使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听障儿童去特殊学校学习,因为这里会提供给他们更好的发展环境,学校里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学校会根据听障儿童的特殊性实施相应的教学。但是,这样又使他失去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即使有部分听障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但是,因为普通学校无法为这部分儿童配备专业的老师,且大部分老师没有受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因此,极容易忽视听障儿童的特殊性,无法因材施教。

3 美术教育对听障儿童的作用

美术教育是特殊儿童教育中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幼儿的美术教育是指儿童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及儿童对周围环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绘画、手工和欣赏是听障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2]。美术教育对于听障儿童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听力康复训练有着重要作用。

3.1 促进知觉功能的发展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继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是大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知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通常情况下,它们共同作用使我们感知到了外部世界。中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想要发展儿童的知觉,就得先“格物”,“格物”是“知物”的前提。听障儿童由于听力上的缺陷,不能对外部声音进行感知和识别或者感知和识别能力较弱,因此听障儿童的知觉功能相对于正常儿童较差,但我们可以以除知觉外的其他知觉为基础来促进其知觉功能的发展。通过美术教育中的欣赏,可以让儿童学会“格物”,在儿童“格物”时可以引导儿童考察事物的详细情况,从而达到以“格物”来促进其知觉发展的目的。

3.2 激发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们创造新事物的才能和力量,这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凯洛夫说,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世界,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由此可以看出美术教育能在儿童的学习发展过程中激发其创造力。

听障儿童由于先天的缺陷,较难从外部获取丰富的材料来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所以需要我们提供一些条件来作为火花“点燃”他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绘画和手工来激发其创造力,儿童在绘画和做手工的过程中受到外部色彩和物体形状的“冲击”,引发他们思考,进而激发出内在的创造力。

3.3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群体社会中,为了在这个群体中更好地生活,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生理、心理上的调适,从而与他人和外部环境达到和谐状态的能力。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理智的自我中心和社会的自我中心。儿童的自我中心性主要表现在以自己为中心,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听障儿童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让听障儿童进行美术创作可以让他发现自我以及周围的世界。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在绘画时通常会以自我为主题或者是自己熟悉的事物为主题,比如他们的父母、家庭以及周围熟悉的事物。美术教育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和周围更多的事物联系起来,发现自己并不是被孤立的,自己其实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并与群体中的其他人有一定的联结,进而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 社会工作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听障儿童成长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不仅是一门专业,也是一个职业,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满足其生活需要,促进其能力发展,从而达到个人及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3]。近年来,社会工作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发显著,并且社会工作的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一些领域和其他方法的融合也越发成熟。美术教育在听障儿童的成长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促进听障儿童更好地成长时,可以运用美术教育,提高儿童的趣味性,激发其自主性,引导儿童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发泄不良情绪。

美术教育不仅可以让听障儿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和听障儿童专业关系的建立,为更好地促进听障儿童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因为听障儿童听力方面的缺陷,使他们对于美术的敏感程度更高,从而有利于社会工作者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听障儿童成长。

4.1 学会欣赏,培养听障儿童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又称艺术鉴赏能力,是指人感受、评价、鉴赏某一事物的能力。审美能力是在审美感官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能力的形成包括听觉感官、视觉感官等多种途径,不同的审美标准是由不同的审美能力产生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只有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提高审美能力[4]。在日常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存在于肉眼可见的任何地方,儿童具备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审美意识能对人的审美能力产生影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如绘画鉴赏、文学素养和人生观等多个方面,是一个人的审美能力的直接反映。并且审美能力对于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听障儿童因为生理的特殊性,交流沟通不便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阻碍,但是他们和其他儿童一样,拥有欣赏美丽事物的能力,通过眼睛看到美丽的事物,是外部世界的另一种输入。

社会工作者可运用引领性、支持性技巧帮助听障儿童学会欣赏事物,借助欣赏可以减少因为声音世界的空缺带来的伤害。在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首先要给听障儿童提供不同类型、不同颜色的物体进行欣赏,因为不同的颜色能夠带给儿童不同感觉,红色使人感觉热烈、有朝气,黄色使人感到明快,橙色使人感觉到温暖。此外,社会工作者要引领儿童欣赏物体,通过物体的欣赏安抚听障儿童的内心。

4.2 自由绘画,增强听障儿童的表达能力

绘画是儿童的名片,是儿童成长的印记,儿童可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使自己的情绪在笔尖流淌,通过绘画我们可以看到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为儿童和外界的沟通架起桥梁。因为听力上的障碍也会对听障儿童的表达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绘画可以成为听障儿童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同时通过绘画可以使听障儿童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在预估阶段通过听障儿童的画作来对他的行为和目前的状态做一个初步预估,听障儿童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障碍,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以绘画为依托和儿童交流,通过儿童的画作对其进行初步预估,比如著名的房树人测试,就是让案主通过画房屋、树木以及人来完成测试。其次,社会工作者要鼓励听障儿童多绘画,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增强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时刻注意他们的画作,当其画作出现异常时,应及时介入。

4.3 手工制作,提高听障儿童的动手能力

手工制作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泥、布、生活中废弃材料及植物的根茎等),用简单的工具(如剪刀、胶水等),通过撕、折、剪、贴、捏等动作,制作成平面的或立体的物体形象的活动[5]。学前期是儿童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手的动作受到思维的影响,多做手部练习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发,实现手脑的协调,因此通过手工制作可以训练儿童的动手能力。同理,这一方法对于听障儿童同样有效。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需要为听障儿童准备各种材料,提供足够舒适的空间,为儿童的手工创作提供有利条件。社会工作者作为教育者,起初可以教一些简单易学的手工,并传授一些方法,通过不断的创作来训练他们手的灵活度,同时经过长久的练习,增强他们手脑的协调性。

5 结语

听障儿童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以及专业人士的帮助。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专业,要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们,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美术教育的结合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因为社会工作除了是一门学科、一种助人技术之外,还是一种艺术。社会工作运用美术教育介入服务对象为这个助人过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契机。

参考文献:

[1] 杨英琪.聋哑儿童面部表情加工的ERP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2] 归璇.艺术教育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0(4):109-111.

[3]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4] 何华.幼儿园戏剧活动中幼儿审美能力培养研究[J].戏剧之家,2021(30):50-51.

[5] 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8.

作者简介:曾凤(1998—),女,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管理。

猜你喜欢
听障儿童社会工作美术教育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早期阅读在听障儿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