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与文化的视野融合

2021-03-07 14:52潘正茂
文化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语言文字视野

潘正茂

视野融合是伽达默尔提出的一种文化理念。基于视野融合视角,我国应注意拓展国际视野,融合传统与现代,进而使得中华文化走向全世界。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与表达的基本载体,结合我国语言文字发展特征来看,文字本身具有“寓意于形、意在形中”的特点,在不同领域范围、不同时代下,语言的差异性使得文字的使用也表现出诸多不同。但从整体而言,语言文字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并且其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世界文化交融碰撞的趋势愈发显著,有必要从视野融合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语言文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实现语言文字艺术表现方式的全面创新。

一、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一元论角度来看,语言文字是文化形象化表达的重要载体,两者分别承担工具与对象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该理念将语言文字当作一种象征性符号,这种符号具备特定的思想和意义。但是在文化二元论层面,器物、观念是文化的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本身是一种具体概念,而后者具有抽象性的内在属性。基于文化二元论理念,人们认为语言文字对于文化这一抽象概念具有承载作用,为文化的生成提供了最基础的支撑要素;同时也有较多的人认为文化本身对语言文字的生成与发展具有约束作用,即语言文字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与文化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只有正确认识两者工具与对象、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才能凸显语言文字的价值与功能,增强文化的艺术魅力与美感[1]。

二、我国语言文字的应用特点

(一)语言文字本身蕴含文化价值及思维方式

语言文字形成过程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语言文字的创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在后续发展中,人们会不断地进行交流方式及文字书写排列方式的创新,这使得语言文字逐渐成为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表达的重要载体,最终生成了语言文字的信息传递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不同时,其所催生的文化属性也有较大差异性。在历史发展中,人们强调主客观两个世界的融合,基于这一理念和思维习惯,我国大多数文字为象形文字,其既表现了文字与事物之间的相通性,强调语言文字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性,具有较强的独特性、民族性特征[2]。

(二)语言文字本身具备载体属性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关键载体,即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工具属性,发挥语言文字功能作用,能实现社会现实的有效描述[3]。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传统文化中更加注重形象思维,即对于具体实物的研究较为深入,反之对抽象技巧的归纳和总结较少,这使得在文化层面本身具有重器轻道的特点。基于这一文化特征,依托文字形象探究语言文化背后的意义成为文字应用的重要方式,并且在文化理解中产生了一种“顿悟式”的理解方式。譬如,在古诗词中,类似“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表达,不仅能表现出字面上的情景,而且能渲染、营造一种字面之外的意境。

(三)语言文字超越性

所谓语言文字超越性指的是其表达出来内容蕴含着人们对事物背后隐含规律的思考,这种思考包含思维方式、事物深层含义等诸多内容。相比于其他文化,我国语言文字在对于有深层含义的事物进行描述时往往会使用一些具有特殊性的符号,这充分表现了语言文字的超越性。譬如在《易经》中,人们使用阴阳、四象、八卦等符号来表达一定的理念规律,并对未知现象进行预测等。

三、基于视野融合理念及多元文化的语言文字创新路径

(一)语言功能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语言文字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从甲骨文到现阶段的楷书、行书和草书,充分展示了语言汉字的多样性特征。从语言汉字演变过程来看,汉字的演变受时代特征与需求的深刻影响;并且语言文字创新中其展现出了具有一定差异性的表达功能。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交融的趋势愈发强烈,在激烈的文化碰撞中,要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就必须拓展国际视野,融合传统与现代。语言文字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在新时期,应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原文字的艺术创新。如在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创新中,不少字词的注释拼音就发生了变化,如说(shuō)服、确凿(záo)、铁骑(qí)等。这本身是一种语言文字创新活动,其能在简化汉字读音的同时,扩大汉字的传播范围,增强汉字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语言文字创新活动目前尚有争议,如仍有较多的民众认为这种创新虽然满足了汉语言大范围传播的功能需要,但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美感。另外在汉语言文字功能创新中,还应与当今时代技术优势融合应用。如在语言文字宣传中,可通过KINECT技术、WindowsSDK系统的电子指令来演示汉字演变,这样才能实现语言文字创新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充分展现中华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路径创新

1.语言文字创新过程需遵循天人合一理念

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们应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且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们应提高对自然界的客观认识。受这些思想影响,在汉字创造中,古代劳动人民就十分自然地将天人合一理念融入了语言文字创新上。现阶段,有较多的学者也会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解读汉字。譬如在解释汉字“天”时,有的学者也认为天的引申义是至高无上,他们认为“天”是由一和大构成的,较为形象、逼真地显示了世间第一大物,彰显着宇宙无穷的真理。另外,天字的下方是一个人,这显示出在古代劳动人民认知中,天是头顶上的东西,没有比天更高的东西,即在一个“天”字中,不仅蕴含了“至高无上”的观念,而且展现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可见“天人合一”是我国语言文字中最基本的特征,故而在新时期的语言文字艺术创新中,也应融入天人合一理念,彰显中华语言文字的艺术美观和文化魅力。

2.选材内容创新

精心选择优质题材,能充分展现出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语言文字的艺术创新。视野融合背景下,开展语言文字艺术创新,应将选题内容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一方面,应进一步扩大题材的选择范围,尽可能地选择优质题材。另一方面,针对所选择的题材,应积极进行材料价值、代表性的有效分析,以此来实现我国语言文字魅力的充分展示。此外要注意的是,语言文字本身是一种工具,是人们交流的重要符号,故而在语言文字艺术创新中,还应从大众的视角出发合理选择题材内容,以此来实现语言文字实用性与整体美感的有效统一[4]。

3.借鉴古代文化

借古鉴今是语言文字艺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文化的交融趋势愈发强烈。在中华文化传播中,语言文字是最基本的传播载体和方式。在语言文字传承创新中,人们可通过借古鉴今的方式来进行路径创新,更好地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如现阶段,我国在世界各地区建立的孔子学院已经超过了5000多所,这不仅实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传播,而且促进了中华文化弘扬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满足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发展需要。

4.设计流程创新

语言汉字在艺术创新中,应充分与文化进行交融,实现古今文化有效结合,这样能在迭代开发原则的指导下彰显语言汉字与中华文化的魅力。新时期,在语言汉字优化流程设计中,还应注重以下要点:其一,在语言汉字流程设计中,应注重初版设计与实际结果的测试,确保经艺术化创新后语言汉字更具实用性和艺术美感;其二,信息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逐渐深入,故而在语言文字创新中,人们同样可融入计算机技术,以此来凸显语言文字创新的时代性;其三,语言文字创新应和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长期性的语言文字创新中,应深入社会公众群体,掌握社会公众对特定语言文字艺术创新的态度,更好地服务于语言文字艺术创新活动,实现语言文字创新与文化传播的有机结合。

5.彰显语言汉字人文内涵

语言文字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实际,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民族性特征,民族文化在语言文字上的烙印较为深刻。基于此,在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创新中还应考虑民族文字特点,通过特定的创新方式在语言文字中融入思想意识、政治制度内容,同时应注意民族观念、民族情感等内容的渗透,这样不仅能实现语言文字既有词义、语意的表达,而且较为深刻地展示词语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符合特定社会环境需要,有助于世界人民更好地感知中国优秀文化。

语言文字在传承文化、弘扬精神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基于世界多元文化交融背景,积极开展语言文字的艺术创新能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活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新时期,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与文化的特征,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字特征,然后基于视野融合理念,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进行汉语言文字的功能创新和路径创新,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弘扬,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语言文字视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居· 视野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视野
真相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