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2021-03-07 16:36罗雄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广东红色

罗雄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广州 510450)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中共中央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高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时代解答。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历史事件、革命文物、革命精神和革命英雄,都“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1]。因此,作为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的培养之中,既是促进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发挥红色文化资政育人的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 运用好红色资源”“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1]。

1 广东红色文化资源的有关概述

广东作为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种类丰富、知名度较高的红色文化资源。从物质形态来看,广东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军事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村三大类。

1.1 广东具有众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显示,广东省共有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叶挺纪念馆、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等17 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分布在广州、东莞、梅州、惠州、汕尾、肇庆、珠海、深圳8 个地级市。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命名的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显示,广东省共确定了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 东征军总指挥部旧址、紫金县苏区革命旧址群、东江纵队纪念馆等140 个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分布在广东省21 个地级市。此外,广东21 个地级市都确立了一大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广州市确立了团一大广场、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等75 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作用,对于促进时代新人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2 广东具有丰富的红色军事文化遗产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普查登记显示,2016年下半年广东各地上报红色军事文化遗产1 310 个,经考察确定主要遗址313 处,其中属于新发现的登记共149 处。广东省红色军事文化遗产在地域上几乎遍布每个市县,其中粤东北地区革命老区分布较为密集;在时间上,从1921年至今,形成了不间断的历史延续和研究脉络,其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军事文化遗产有113 处,抗日战争期间有90 处,解放战争期间有93 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17 处。在这些红色军事文化遗产中,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2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 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 余处,其中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园、广州起义陵园、东江纵队纪念馆等在全国都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都具有厚重的历史研究价值和咨政育人意义。

1.3 广东具有一大批典型的红色文化村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对全省13万多个自然村的普查,共确立了广州市荔湾区裕安围村、深圳市宝安区燕川村、珠海市香洲区东坑村、汕头市潮阳区深洋村、佛山市顺德区西海村、韶关市始兴县八一村、河源市和平县河东村、梅州市丰顺县马图村、 惠州市惠东县中洞村、 汕尾市海丰县龙山村、东莞市常平镇桥梓村、中山市黄圃镇石军村、江门市新会区旺冲村、阳江市阳西县衡山村、湛江市徐闻县地塘村、茂名市电白区赤兰山村、肇庆市广宁县上林村、清远市佛冈县存久洞村、潮州市潮安区世田村、 揭阳市揭东区新寮村、 云浮市郁南县龙岗村等21 个地级市151 个红色文化村。这些红色文化村都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精神,是对时代新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

1.4 广东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

从2019年起至2023年,广东将专项安排15 亿元,重点支持红色遗址的展陈提升和建设保护,保障全省128 处具有较大历史价值、 影响较大的红色革命遗址及相关纪念设施的布展、建设等。同时,广东省统筹安排57.5 亿元,支持市县开展红色革命遗址历史挖掘整理、 红色文化传播、 红色教育基地打造等,按照“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方式,安排给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县统筹使用;统筹安排1 亿元,用于全省烈士纪念设施维修改造、 烈士墓地建设与维护等红色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建设; 统筹安排11.5 亿元,扶持60 个“红色村”新农村示范建设,打造一批广东党员红色教育基地,开辟固定教育场所[2]。

总之,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中国化”成果,广东红色文化资源是敢为人先、 务实进取、 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广东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有力见证,是广东乃至全国人民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是涵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素材。

2 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价值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史馆、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纪念馆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3]。把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之中,就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广大青年学生加强品行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搞好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告诫广大青年学生不能忘记我们的红色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进而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是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最根本的价值所在。

2.1 红色文化为时代新人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没有共同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和民族,“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4]。时代新人的成长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同样会造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离。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5],才会形成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的良好风气,从而为时代新人的培养提供厚重的“软环境”和厚实的“软文化”。因此,培养时代新人就需要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使广大青年学生养成价值自觉,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应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挑战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共鸣。

当前,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6],就必须正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全球化浪潮中掌握民族化话语权,避免“欧美风”“日韩流”等思潮消解“中国风”的引领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二是在市场化浪潮中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防范沉迷“虚假需求”[7]的“单面人”倾向,防范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生成与泛滥; 三是在信息化浪潮中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防范虚假、诈骗、恐怖、色情、暴力等负面网络话语的“大行其道”;四是在多元化的浪潮中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防范没有主旋律、正能量的“伪个性化”,避免主旋律缺位和主流价值空心。而上述问题的应对解决都离不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自觉的时代新人的全程参与。

之所以红色文化能够为时代新人的成长成才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根本原因在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内在学理的高度切合。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红色文化的价值指向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即两者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为了捍卫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都是为了培养时代新人。其二,“红色文化的内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即就治国理政的宏观维度而言,红色文化蕴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容;就社会建设的中观维度而言,红色文化蕴含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内容;就个人层面的微观维度而言,红色文化蕴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总之,无论是从“宏大叙事”还是从“细小叙事”,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2 红色文化为时代新人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时代新人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因而时代新人的成长成才也需要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红色文化蕴含着内涵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是鉴于红色文化的这一特性,广东红色文化势必且理应成为广东学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强大精神动力,其主要表现就是红色文化对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必须始终“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来“赓续红色血脉”[1],使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理想信念是广大青年学生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时代新人能否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分别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也是我们坚定地追求和执着的信念。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9];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首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使其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势必会遇到诸多困难险阻。要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则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就要坚持不懈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武装广大青年学生的头脑,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认同。而在这方面,作为党宝贵精神资源的红色文化,具有其他文化资源不可替代的育人意义。

总之,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丰富的红色文化中去感悟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并从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道理,进而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仰,始终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成为百折不挠、终生不悔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2.3 红色文化为时代新人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优质的理论素材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品质优良、理论科学,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10]。具体而言,在育人功能上,红色文化具有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等层面的思想引导功能,具有强化政治观念等层面的政治驾驭功能,具有艰苦奋斗、奉献牺牲等层面的道德示范功能,具有提升法纪观念、践行法纪自觉性等层面的法纪教育功能,具有促进党史国史的学习等层面的历史教育功能,具有培育积极健康心理、 自尊自强心理等层面的心理优化功能,具有提升国防意识等层面的国防教育功能,具有涵养真善美情感等层面的审美熏陶功能等。因此,红色文化为时代新人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优质的理论素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锻造时代新人过硬的政治能力、 高尚的道德品质、 卓越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无畏的担当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过程中,借助红色文化及其依托的物质载体,可以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认知与体会,可以有效地克服理论的空洞说教,从而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感,消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政治鉴别力、 淬炼真挚的人民情感、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遵循新时代公序良俗、保持修身律己的操守,实现政治定力的保持、人民立场的坚守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有机统一。

3 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路径分析

时代新人的培养,关键在于学校的教育。而学校落实时代新人培养的关键任务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从这个角度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学校培养时代新人的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培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无论是主渠道还是主阵地都离不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这里所说的“课堂”是一种载体。学校各种“课堂”和“载体”都应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1],进而形成培养时代新人的协同效应。因此,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路径,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红色文化的创新性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各种“课堂”和“载体”之中。

3.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贯通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2],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课程,也是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主体课程。以高等学校为例。狭义的“思政课程”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广义的“思政课程”则还包括由党(团)组织开展的党(团)课。而“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等非“思政课程”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的课程处于不同的位置,发挥不同的作用。“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即“德育”的核心课程,引领着其他课程的育人方向,而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是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核心课程,它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处于重要补充的地位。因此,相较于“思政课程”这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课程思政”本质上是在“大思政”理念下的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程”的载体是课、方向是政、重点是思,更重要的是,其对象是人。因而“思政课程”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马列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育,使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个人的理论素养和行为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广东红色文化的有关理论转化为“思政课程”的教材内容,思政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立足广东红色文化,可以重点讲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广东人民开展的革命斗争事迹及其涌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人物,可以重点讲解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涌现的先进人物等。而在“课程思政”方面,我们应精心梳理各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中所蕴含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围绕着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目标,推动教材、教学和教务综合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挖掘各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方面,工程专业可充分发掘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基础学科可充分发掘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农林专业可充分发掘知行合一、躬耕“三农”的耕作精神,医学专业可充分发掘珍爱生命、 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在这些方面,广东有着丰富生动的素材。

3.2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融合

“第二课堂”是就传统意义上教室教学这个“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泛指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各种育人实践活动。这些育人实践活动以校园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平台为载体,有利于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能力锻炼和提升。第二课堂打破了第一课堂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定,是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渠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13]。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的培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重视第二课堂作用的发挥,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融合。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分来说,前述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相互贯通属于第一课堂的范畴。因此,除了在第一课堂中精心构建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实现广东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外,还需要在第二课堂中“见行动”,即实现由理论体系转化为教材体系、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由教学体系转化为知识和信仰体系、 由知识和信仰体系转化为行为自觉的转变。

在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第二课堂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围绕培养“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和“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14]的中心任务,借鉴“第一课堂成绩单”的做法,从“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方面”推动第二课堂育人实践的课程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可记录、可评价”[15],从而为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就业单位招聘人才提供重要的参考。在内容上,“第二课堂成绩单”包括思想成长、志愿公益、文化艺术、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体育运动、工作履历和技能特长八个板块的经历与成果。我们可以将广东红色文化按照内涵与要义不同进行分类,并按照分类的不同,将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第二课堂”育人实践的方方面面。

不过将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它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教育综合改革、学校共青团改革等诸多重大领域的改革,它在实质上还包括第二课堂的“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信息体系”“动态管理体系”和“价值应用体系”等一整套工作体系,而每一个子体系的建立和健全都充满着困难与挑战。但不管存在多少困难与挑战,对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第二课堂进行改革,实现其育人实践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广东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大势所趋。为此,各级党组织、团组织、教育部门、宣传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各学校及其内部各有关科室都应该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构建、宣传、推广和督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也只有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客观实践”中“构建好自己的主观世界”[16],并最终成为时代新人。

3.3 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相互补充

在网络信息时代,教育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形式开展。“线下教育”也称“实体课堂”,它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依托校园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而开展的现场教学;“线上教育”也称“虚拟课堂”,即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的“虚拟”教学活动。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互补,其实质就是“线下+线上”教育融合的问题。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下,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的培养中,必须直面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的问题。这一教育互补的问题,也就是广东红色文化育人校园环境和网络育人空间融合的问题。

在广东红色文化育人校园环境改善方面。首先,应运用广东红色文化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生态建设境界。学校不是一幢幢楼堂馆所,而是具有思想文化的生命体。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就是学校这个生命体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而形成的,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它包括办学理念、教育观念、教学氛围、治学传统、学术风格、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等人文和科学精神。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因此在顶层设计上,应合理地把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之中。其次,应运用广东红色文化提高校园物质文化生态建设品位。如果说校园精神文化生态属于“精神场域”的内涵,那么物质文化生态则是“精神场域”的物质外壳。改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不仅要抓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个“软”环境,也要抓物质文化建设这个“硬”环境。抓好这个“硬”环境并不是要把现有的建筑物推倒重建,而是要对现有的建筑物进行适当的修补和优化,在增强这些建筑物的广东红色文化韵味和品位上做文章,做到一楼一宇体现广东红色文化的育人内涵。

网络是虚拟课堂的载体,也是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虚拟”空间和“虚拟”环境。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人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即“一个由各种符号组成的世界”[17]之中,因而加强广东红色文化网络育人空间建设,对时代新人的思想认识、价值规范和行为引导等方面的影响不言而喻。不可忽视的是,鉴于网络间接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以及因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使得当前网络发展生态呈现出较大的无序化特点,从而导致网络虚假信息、暴力色情恐怖信息等多如牛毛;加上西方敌对泛化势力通过网络进行无孔不入的意识形态渗透,使得错误思潮、 反华反党言论以及其他不良倾向观点在网络上比比皆是。这些不良的网络生态,给运用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的培养造成了诸多消极影响。因此,需要对当前时代新人培养的网络文化育人空间进行优化,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18]的综合治网格局,形成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优良网络生态[19-20]。

4 结语

在教育的根本问题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培养的人,就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为时代新人培养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武器、 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定的信仰支撑。探索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价值和路径,对于广东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对于广东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殷切期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广东红色
红色是什么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广东舆情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