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福建艺术扶贫工程”的路径研究

2021-03-07 16:51陈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化馆艺术工程

陈丰

(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福州350001)

为了深入响应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脱贫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福建艺术扶贫工程”这个项目从聚焦文化精准扶贫到探索精准扶贫、非遗传承、艺术创新的艺术扶贫新模式,已成为该省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公益性文化活动[1]。2020年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的收官之年,为了进一步完善创新艺术扶贫的文化路径,确保艺术扶贫工程的全面提升,同时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福建“艺术扶贫工程”的实践历程、成效和经验进行梳理和回顾是十分必要的。

1 艺术扶贫工程的缘起和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1992年指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两个方面,两者互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因此,福建省艺术馆于2004年以“关注农村、关注教育、关注贫困”的社会视角提出了命名为“福建艺术扶贫工程”的文化扶贫路径。艺术扶贫工程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路,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它的艺术扶贫是种中华文化,造中华文化血脉,是通过各种汉语言文学艺术手段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扶志、扶智、治愚,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所以它不断地延伸,拓展是常态,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它终极目的是保护、传承、发展强健中华文化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中,将在老百姓中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高度中华文化自信,作为至关重要的任务。

2004年全省艺术馆、文化馆业务干部进入山区小学免费为山区儿童开展艺术启蒙教育。包括文学写作、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着眼于培养农村优秀文化人才。随着艺术扶贫的路子越走越宽,公共文化扶贫的手段也日益丰富,扶贫内容、形式,对象拓展,覆盖面随之加大,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福建革命老区、山区、沿海的文化资源优势,每周进学校授课到举办各种艺术门类培训班、讲座、展览,组织文艺活动演出,组织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等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培养了一批农村优秀的青年文艺才俊,从而鼓舞了一大批农民积极向上的心志,自豪感,文化自信,加强了农村社会主义的文脉,引领农村逐步走向乡风文明,繁荣兴盛的农村文化的振兴农村的战略目标[2]。

2 投入的规模与成效

自2004年开始,福建省艺术馆通过试点率先开展艺术扶贫工作,取得一定经验与成绩后,于2005年向全省文化馆发出倡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福建艺术扶贫工程”。获得热烈响应,至今已有15个年头。经不完全统计,15年来累计全省有94个文化馆(目前全省有88个文化馆,占全省文化馆的93%,坚持开展艺术扶贫工作十年以上的文化馆有58个,占全省文化馆的61%)开展艺术扶贫工作,500多名(目前367名)文化馆专业人员、10 000余名馆外志愿者参与这项工程。全省设有526个(目前设有275个)艺术扶贫基地,校外辅导点577个(目前144个),举办各类(约400项)艺术兴趣班近7 500个(目前229个),受益学生约160万人次,扶贫基地校学生参与各类文艺演出近10万人次,在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奖20 000多人次。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已成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大响亮文化品牌,成效显著,硕果累累。经过长期的努力,“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相继荣获文化部第三届创新奖、列入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第十五届群星奖等荣誉,并于2011年4月,福建“艺术扶贫机制建设”入选全国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2013年11月从首批验收通过的全国45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中,晋升为9个优秀等级项目之一。2014年4月通过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验收[3]。

2016年,根据省厅部署,依托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优质办学力量和福建省歌舞剧院完善的舞台展演平台,福建省艺术馆与他们协同培养文化艺术人才,从艺术扶贫基地学校(主要是宁德、龙岩、三明等地)招收舞蹈、器乐专业学生(其中舞蹈班招收17名,器乐班招收13名),录取学生将减免在学期间所有学费、住宿费和代办费。为全省艺术发展薄弱地区培养音乐、舞蹈表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各门类民间文化艺术专业人才。

艺术扶贫工程,激发了孩子们的艺术兴趣,许多孩子因此走上了艺术之路。据不完全统计,自艺术扶贫开展以来,各地艺术扶贫基地学生考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近400人。在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奖20 000多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项的就达86人次,获省级奖项2 535人次,获市级奖项7 597人次,获县级奖项10 868人次。福建艺术扶贫工程收到了适用性、普遍性、多样性强,大众满意度很高的多元公益性效果。取得了行之有效的一系列宝贵经验。福建艺术扶贫工程的文化扶贫路径为我省坚定文化自信的新征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艺术扶贫工程多样化的帮扶形式

3.1 常规的文学艺术课程进偏远山区小学

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克服种种困难,每星期在固定时间进革命老区、山区、沿海的贫困点小学进行公益的艺术启蒙教学。逢年过节,扶贫教师还自掏腰包购买学习用品,文化生活用品等赠送给孩子们。根据真事创作的小品《带我起飞》由扶贫老师和学生共同演绎,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的小品会演,感动了评委、观众,获得金奖。扶贫的甘霖催开了农村青春的花儿艳丽绽放,十五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有理想,有本领的农村新一代[4]。

3.2 拓展艺术扶贫内容,聚焦文化精准扶贫

随着艺术扶贫工程的深入开展,艺术扶贫内容不断拓展,除常规艺术课程外,全省拓展项目达80余种,其中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占总项目数约80%。

一是助推传统文化传承,非遗项目进课堂。例如:福建省艺术馆举办农民漆画技艺培训班,聚焦文化精准扶贫,将视角对准困境中的农民画群体,以最具福建长项优势的漆画技艺转换农民画的语言,根据农民画作者群体的需求,将具有千年历史的漆艺技法融入农民画中,创新出农民漆画这一全新的艺术形态,探索出一条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文化精准扶贫与振兴传统工艺相融合的创新之路。这是中国农民画适应时代变迁的一次主动突围。培训班的实践模式得到快速的推广,培训对象涵盖全国,还有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农民画作者参加。创作出一批富有其地域特色的作品。农民漆画是人类艺术殿堂里的一种崭新艺术品类,内容富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这是艺术扶贫工程的一项新成就,真正实现了传统农民画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效果。

此外,还特别注意到均等性、地域特色,如版画、剪纸、畬歌、中华汉鼓、伬唱、禅和曲、古琴、车鼓弄、跳鼓舞、擂茶、龙狮、腰鼓、斋菜工艺、珠光青瓷烧制技艺、延祥花灯制作等各色传统技艺也都进入艺术扶贫课堂。艺术扶贫与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工作相结合,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3.3 传统戏曲进校园

福建自南宋以来就有地方戏。有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等。现有民间职业剧团数百个,深受城乡老百姓喜爱。

为深入贯彻国办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传承和弘扬福建戏曲的若干意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开创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2015年底,福建省艺术馆在艺术扶贫基地开展“传统戏曲文化进艺术扶贫基地”活动,进一步扩大传统戏曲文脉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从而让传统戏曲文化在艺术扶贫基地真正地实现普及、推广和传承。

全省已确定47所艺术扶贫基地学校开展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例如,寿宁县下党学校与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联合开展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上杭古田中心小学通过聘请省级汉剧传承入伍银莲、越剧名家王侣把传统戏曲带进校园带进教室;泰宁县文化馆建立梅林戏传习班,聘请梅林戏传承人为孩子排戏等。

3.4 积极拓宽服务覆盖面,将触角从偏远乡村延伸至城市社区、军营、海岛等艺术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全省艺术扶贫工程工作发展到进社区、进军营、进海岛……帮扶对象不断拓展。如福建省艺术馆在安泰街道文化站设立扶贫合唱培训基地,共建安泰社区合唱团;宁德艺术馆在霞浦县海岛乡中心小学设立艺术扶贫基地,让渔家孩子也能获得艺术的熏陶和浸润;梅列区文化馆由艺术扶贫延伸为“阳光卫士”文化进警营系列活动,在部队开展艺术扶贫工程,先后开展军威战鼓、树叶吹乐、快板等文艺培训40多期;平潭综合实验区文化馆深入开展“艺术扶贫”活动,将艺术课程开设进军营。

3.5 关注特殊人群

福建省艺术馆、台江区文化馆到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普及艺术课程,通过艺术的熏陶,感化失足少年。福州市台江区文化馆针对盲童听觉灵敏的特点与盲校合作,开设茶亭十番音乐传承示范基地;安溪县文化馆将聋哑学校设为艺术扶贫基地,为爱艺术的聋哑儿童送去希望;莆田市荔城区文化馆与特殊教育学校合作,通过儿童画的辅导,为智障儿童打开了一扇艺术之窗;厦门市同安区文化馆展厅为残疾人陈安生举办音响怀旧展等。安溪文化馆为“女子宏志班”(农村贫困女生班)普及艺术启蒙教育,增强自信,提高修养。让文化浸润生活,让艺术温暖人生,艺术扶贫实现对特殊群体的文化关怀和他们对文化的精神需求,提高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助力[5]。

4 艺术扶贫工程实践经验

4.1 领导重视、与时俱进,经济与文化扶贫相合

“福建艺术扶贫工程”作为该省文化馆落实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得到了全省各地领导的高度重视,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将其纳入了本地区脱贫攻坚的工作中进行整体谋划。以经济扶贫为主,文化扶贫为辅,二者相辅相成。开启文化精准扶贫模式,加强贫困人群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实现扶贫先扶志扶智的目标。

4.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地区文化活动让艺术扶贫“社会化”

“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作为一项惠民工程,从最初主要由文化馆人采取“自愿报名、分批下点”的原则为基地学生提供服务,发展到如今社会各界志愿者的参与,艺术扶贫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志愿者队伍有363支,人数达1万余人,为开展艺术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如三明市艺术馆本着“大文化”的理念拓宽发展思路,面向群众,面向社会,由文化馆单独承担转向发动社会共同参与,充分挖掘县城刚退休的艺术老师,采取自愿报名为主,积极动员为辅的方式,促使艺术扶贫共抓,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并成立“农村艺术扶贫志愿者协会”,以各个协会的文艺人才为主,从易到难,从浅到深,深入浅出扎实推进艺术扶贫工作的开展。

4.3 高雅艺术启蒙教育进艺术扶贫基地

打破阶层之分,各地文化馆还将高雅艺术教育纳入艺术扶贫的课程中,为提升大众艺术鉴赏能力,做出有益尝试。如福州鼓楼区文化馆开办名师堂,以“提高师资能力,提升音乐素养”为帮扶目标,制定了帮扶计划,邀请海内外名师为鼓楼区十街镇的居民及琴童们带来《欧美少儿钢琴教学法》讲座等;湖里区文化馆和朱昀钢琴中心达成《合作协议》,专为外来员工子女提供的长期免费培训班,并将提供免费练琴时段,一圆了外来员工子女学习钢琴的梦想;清流县委、县政府为清流文化馆购置了40架大提琴,面向全县招生,开办了大提琴培训班。

4.4 构建展示平台,助推艺术扶贫工作

各地在开展艺术扶贫课程普及的同时,也立足于为基地的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平台,以各类活动、赛事促进艺术扶贫工作开展,提高人们的成就感、幸福感,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自2004年以来,扶贫基地校学生参与各类文艺演出达34 702人次。如福州市群众艺术馆与各大群文活动相结合,在各类赛事中专门设立艺术扶贫组,在扶贫基地开展文化惠民“七进”专场演出、扶贫学生成果汇报展等活动,为山里娃展示艺术风采搭建平台;古田县文化馆每年举办“美的渴望”艺术扶贫专场汇报演出;南安市文化馆注重引导,为乡镇的学校编排节目,参加当地的演出。

4.5 着眼于打造延展创新品牌

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比较突出的如厦门思明区文化馆打造出了以“爱在第二故乡”为主题的特色艺术扶贫品牌,在培育厦门城市未来新市民之路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厦门湖里区打造的艺术扶贫工作品牌项目——外来员工子女艺术夏令营以湖里区文化中心和福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厦门惠和石文化园为基地,以“享受教育公平,感受艺术阳光”为主题,从2012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厦门翔安区文化馆打造的“新圩女合唱团”屡获佳绩[6]。

5 存在的问题

在文化扶贫奔向小康的行程中,对确立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在农村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存在一些短板,急待解决。

(1)文化馆经费不足,专业人员缺乏。由于基层文化馆业务经费不足,财政未给予此项目的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活动,同时有些县级文化馆人员缺乏,师资力量不足,尤其存在非遗项目授课老师紧缺,而外请老师不稳定的现象,制约了文化艺术扶贫工作的开展。

(2)文化扶贫基地校的缩减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许多艺术扶贫基地学校自身艺术教育条件得到改善,配备了各门类的艺术教师。这当然是好事,但部分艺术扶贫基地校合并或生源流失,导致部分文化馆艺术扶贫工作暂停开展。

(3)家长思维上的不认同。有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对于艺术课程的学习会耽误其专业课程的学习,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考试升学,不愿意孩子对于传统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课程的过多关注。因此受家长认知程度的影响,往往抹杀了学生的艺术天赋,限制了学生的艺术追求。

6 采取的措施

(1)针对文化馆经费不足的问题:①建议各地政府将文化扶贫工作纳入各地扶贫攻坚工作计划中,向基层投入更多的资金、提供更好的政策。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基层文化队伍的力度,最大限度地保障队伍的稳定性,确保文化扶贫工作的长久性和有效性。②在已有的基础上更多地成立志愿者协会将艺术扶贫“社会化”,调动社会资源,以社会帮助为主,政府补助为辅。“以民间资金之长,补政府资金之短”是充分挖掘资源,合理分配资金的有效方式。

(2)针对专业人员缺乏,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①整合文化扶贫资源,扩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招兵买马,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艺术扶贫工作。如尤溪县文化馆充分挖掘退休艺术教师,采取自愿报名为主,积极动员为辅的方式,为怀艺在身的退休艺术老师提供发挥余热的平台,同时也缓解了文化馆艺术专业人员捉襟见肘的问题。②针对老艺人故去,非遗项目授课教师数量减少的问题,可大胆启用优秀的年轻教师,利用年轻的教师更有激情与创新思维的优势,让孩子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传统文化。③重点培养偏远乡村的师资力量,加强对偏远乡村文化协管员、文化志愿者的培训,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充实偏远乡村文化扶贫的师资力量。

(3)针对家长思维上的不认同的问题。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艺术的不认同主要是对于艺术重要性的不了解,通过学校和家长的沟通、文化馆工作人员和家长的沟通,以及普及宣传的方式,对家长普及艺术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及好处,让家长从心底里认同艺术,更好的配合我馆进行文化艺术扶贫工作。

(4)针对艺术扶贫基地校的缩减问题。①再度拓宽服务范围,关注未曾关注到的其他缺乏艺术资源的群体如社区、村居、以及特殊弱势人群等,为他们提供艺术普及服务。②加强针对性,增设特色艺术课程,以补充学校常设艺术教育门类的不足。如与非遗保护工作相结合,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项目的传承普及课程等。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十多年来,福建艺术扶贫工程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性、适用性、普遍性做出的努力很好地体现了文化创新与公共文化相结合,让国家精准扶贫决策落到实处。为坚定文化自信新征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始,让我们携起手来,将爱心传递,更加信念坚定地在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文化馆艺术工程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纸的艺术
子午工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