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当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1-03-07 19:31阳雪陈斐陈沈荣安彦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培育大学生文化

阳雪,陈斐,陈沈荣,安彦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44)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最新的党章修改中更是将文化自信提高到了一定的时代高度,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而国家繁荣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大学生的奋斗与奉献,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刻解释说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同时也为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2 文化自信相关研究综述

迄今为止,在中国知网以“文化自信”为主题检索后显示,相关文献9 767 篇,期刊论文7 333 篇,硕博论文共459 篇; 以“大学生文化自信”为主题检索发现,相关文献共513 篇,期刊论文421 篇,硕博论文共85 篇。从文献数量对比来看,研究“大学生文化自信”相比“文化自信”要少得多,由此可见,目前关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需在后续研究中对“大学生文化自信” 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该文将通过分析国内外的部分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理论,总结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概况,并从中寻找有待拓展的研究内容,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多的命题选择。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大学生文化自信内涵概念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内涵的相关研究,我国学者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大多是从不同视角阐述的。

有的学者强调大学生文化自信应当从意识、能力和实践3 个方面剖析。大学生文化自信应当呈现出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意识—高度熟悉和认可,信奉和坚守;表现在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的创造性能力—准确定位和科学评判,有效传承和创造性发展;表现在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的主动性实践—身体力行和广泛传播[1]。可知中华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核心。

有的学者强调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文化意识和文化实践的结合。“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教育及自我教育的基础上提升文化自信,同时大学生不仅要树立文化自信意识,还要将提升文化自信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坚定自身文化自信,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自信整体水平[2]。”从这一视角发现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前进发展的过程。

还有部分学者从大学生文化态度出发,强调必须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信念。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应包括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对外来文化要树立坚定辩证理性的态度和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文化实践[3]。可看到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各国家和民族自身文化都造成了一定冲击,那么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而言,必须提高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可度并坚定其文化信念,理性对待外来文化。

根据上述分析所得,关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内涵,大学生自身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信念是思想基础,理性科学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辨别力是方向指导,而积极投身文化学习与实践则是具体的行动指南。但在目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内涵概念的研究中少有提及展望中华文化未来发展趋势,此部分内容还有待研究拓展,具体可从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国际影响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国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2.1.2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研究

从目前所查阅的研究资料来看,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研究思路一般是从大学生文化自信整体情况出发,认可大多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积极表现,并指出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极表现。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积极表现为总体上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认同态度、对待西方文化持理性态度;而大学生文化自信消极方面则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认知不足、对民族文化肯认度不高、缺乏民族文化实践行为[4]。这一观点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积极表现和消极表现有较充分的研究论证。

但对于积极表现方面,除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也应包含对革命文化积极的文化态度,对于这一点,王明洋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进行的分析更为全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积极表现为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革命文化、愿意参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并能够分辨和正视外来文化4 个方面;而部分大学生仍然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对中华文化认知不清、文化信念不坚定、热衷西方文化、认知与实践脱节[5]。”可看到,这一研究成果更为完整,积极表现方面对革命文化表示高度认可,充分肯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消极表现方面指出部分大学生正是由于其文化认知与文化信念的方向不正确,才会在对待外来文化时过分狂热而忽略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

上述分析可得,大多数大学生有着正确的文化态度和文化信念,注重自身民族文化的价值,能辩证对待外来文化。这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息息相关,社会经济发展良好、综合国力增强及国际地位提升大大提高国民文化自信心。而针对小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和表现消极的问题,学者们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之一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所在。

2.1.3 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影响因素研究

前文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分析可知,目前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一定缺失和消极表现,针对这一现象,学术界归纳总结了相关的影响因素,以下为部分研究结论。

有的学者从大学生接受的教育角度出发,从社会、高校、家庭以及自我4 个方面进行分析。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表现消极是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缺乏、高校文化教育方式单一、家庭文化教育意识淡薄、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足。从教育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找出目前各方教育存在的不足,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分析思路。

除了对客观因素进行一定分析,有的学者也剖析了大学生自身因素对文化自信表现的影响。“造成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一定缺失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内因:大学生自身;另一方面来自外因:大学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网络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这一研究结论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入手,指出客观环境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同时强调了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其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与文化自信的发展息息相关。

此外,另有部分学者以全球化为背景展开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分析。目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主要是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淡化、教育模式的固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及家庭教育的弱化。这一研究观点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环境因素,对国内外环境剖析得较为全面。

综上所述,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表现消极或缺失现象的存在,绝不单单是某一因素所导致的,因此,为培育和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影响及目前文化自信发展现状,才能提出具有切实可行的策略。

2.1.4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和提升对策的研究

该文已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及消极表现的主客观影响因素,那么如何解决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及表现消极的现象正是目前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整体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目标是全面掌握中华文化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中华文化、提升整体文化修养;培育原则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坚持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文化认知与文化践行相结合;培育途径是完善第一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把握科学育人原则,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用好网络媒体平台,做好网络监管工作、发挥学生组织活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强上级组织领导,加大培育工作力度[7]。这一研究结论指出文化自信的培育体系由培育目标、培育原则和培育途径构成,整个的培育体系框架是比较完整的。

但培育路径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可从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文化辨别力、改善家庭教育水平等方面综合考量。邹艳以引导性、民族性、开放性为原则,提出从打造优质的社会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家庭文化教育、培养正确的文化认知和实践、塑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优质网络文化载体和资源等5 个方面来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8]。这一培育途径更具综合性,考虑到了社会、家庭、校园文化、网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培育成效不佳、培育课程不系统、培育因素不合力、培育过程不充足、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根据培育存在的问题指明应从强化第一课堂教学、创新多元培育路径、优化系统培育环境及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4 个方面来做好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工作。这一研究思路从培育现状入手,指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必须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创造力并发挥高校这一主要教育阵地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经过国内学者的深入研究,目前关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和提升对策的研究成果相对完备,所提出的培育路径和提升对策皆可与实际情况相匹配。但关于培育的具体路径,还可从社会层面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建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及创造优质的文化作品等也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措施,然而这一点目前鲜少提及,因此这也是后期可深入探究的方向之一。

2.2 国外研究现状

基于基本国情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外学者对文化自信并没有直接系统的明确定义及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一方面。翻阅相关资料后,发现目前国外学术界并未涉及文化自信研究领域,关于文化概念,较著名的是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17)的经典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这个复合体包括人类的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人类的其他才能和习惯。除此以外,马林诺夫斯基(1987)在其《文化论》一书中提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习俗,它们直接或间接的满足人类需要”。此外,国外学者对文化概念和文化认同的重视,使得文化认同也成为各国文化研究中心的趋势所在,关于文化认同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1990年的专著《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 和论文《软实力》中首次提出“软实力”这个概念,认为保持文化认同感及其吸引力是文化存续、发展壮大的根基。美国政治理论家塞谬尔·亨廷顿在1996年出版的《文化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阐述了较好的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自信,主张形成共同的“核心文化”,并以此促进社会的团结与民族的统一。从上述可知,国外学者虽未直接对文化自信进行研究,但其对文化概念和文化认同等相关内容进行了一定探究,对文化认同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中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表示高度认可,这也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提供重要命题,如今,促进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之一[9]。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自信相关研究资料中,以“大学生文化自信”为大命题的文献资料较少,后续研究还需多关注大学生全体文化自信发展状况,以大学生文化自信作为命题进行研究,丰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相关研究理论。

此外,从已有大学生文化自信文献资料来看,目前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一定可挖掘的内容。首先,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概念不断丰富,大学生文化自信应包含自身文化的认可和践行、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坚定的文化信念和理性的文化态度,更应是对我国未来文化及文化自信发展的期待,而这一方面目前提及较少,后续可对这一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其次,对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发展情况把握较为准确,目前只少数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消极表现和缺失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学者们也将其作为重点进行了系统分析,然而,从目前研究成果中可发现,相较于客观环境因素的分析,对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的研究并不丰富,所以主观因素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拓展。最后,关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和提升对策的研究,目前这部分研究较成熟,学者提出的措施皆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因此,对这一部分,后续研究中望能将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产业管理、严格把控文化作品质量等纳入措施考虑行列,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更多具体提升措施。

猜你喜欢
培育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之歌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