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以相声艺术为例

2021-03-07 19:31张天一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群众政治思想

张天一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1]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曲艺形式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声艺术,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滑稽讽刺的手法,讲故事、说道理,在引人发笑之余抨击假恶丑,歌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身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社会价值的引导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声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有共通性,将相声的艺术化表达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1 相声艺术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基础

相声艺术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传统。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民间曲艺,相声的内容取材于生活实践或历史人物,以口头化的演绎形式即兴发挥,以讲事说理的途径教育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颇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1.1 相声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叙事方式上的关联性

与话剧、电影等通过角色代入推动故事发展的艺术形式不同,相声是通过话语进行叙事的说唱艺术。这种“以词叙事”的手法可以密切相声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互动,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加强观众与相声演员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相声虚构角色、置身事外,突破自身主体的束缚,更加自由地描绘人物形象,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突出矛盾,揭露矛盾,使道理更加深刻。相声的“垫话”既交代了本场相声的话题和背景,也为听众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通过“三翻四抖”的手法引导听众独立自主地思考,“包袱”抖落之时,听众也就领会到逻辑矛盾掩盖之下的真相,如此,对事物的理解便更加深刻。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形象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一定成效的关键,使人们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以话语、声音传递为主要的教育和传播途径。

1.2 相声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叙事对象上的关联性

作为民间说唱艺术,相声艺术具有草根的特性,最初是面向街上的往来行人,听众多为贫苦百姓,20 世纪50年代,相声经过改进,而后成为可供人民群众雅俗共赏的作品;今日,《相声有新人》等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时代在变,但相声面向人民群众的本质特性没有变。在相声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是相声艺术的主要对象,也是相声艺术得以生存、发展和传播的根本。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核心要素。”[2]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进行思想引导、政治宣传的重要实践活动,其面对的对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恩格斯将其一生都奉献给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并把无产阶级的思想解放作为首要条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尤其重视人民的思想,善于解放人民的思想,动员人民群众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人民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声艺术的叙事对象是近乎一致的。在收听、收看相声时群众的身份是受众,受众对相声的内容积极主动的思考,融入其情节情景,思想上或受到感染,或受到鞭策,或受到震撼,就自然而然地接受相声所传递的思想内容。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群众的身份是受教育者,当群众把自己融入到实践中时,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易被接受。

1.3 相声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叙事内容上的关联性

从宏观的角度看,相声艺术所述内容及其目标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其表达内容的共通性是相声能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力证。而从微观角度考察,不同时期的相声作品,亦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状况。相声艺术在内容方面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主要有:

1.3.1 个人主义批判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的发展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还有脱离集体、追名逐利的风气,1987年春节晚会的相声《五官争功》对此进行了批判。这部相声通过“眼”“耳”“口”“鼻”与“脑袋”的争论和前四者的互相争辩来构成“包袱”,产生笑料,旨在批判社会上妄自尊大的个人主义,最后一句台词则强调了个人与集体的利害关系。整场相声在给人带来欢乐的同时,批判这种不正之风,强调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正面效果。

1.3.2 颂扬社会真善美

发掘并讴歌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所涌现出的劳动模范、社会精英,弘扬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善美和主旋律,就成为相声艺术的又一主要内容。在199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相声《京九演义》以京九铁路建设中的典型劳动人物事迹为故事依托,歌颂了国家建设京九铁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赞扬了铁路建设者舍身奉献的无私精神和不畏艰险的英雄气魄。2019年,青年相声演员卢鑫、玉浩的作品《我的爷爷》,回顾了爷爷那一辈的老兵参军入伍解放祖国、支援“北大荒”建设“北大仓”的一生,深情讴歌了为祖国奉献一生的老兵。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和劳动观教育,相声艺术中的爱国主义的教育、对不良社会现象的批判以及对社会真善美的颂扬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表达,二者在叙事内容上存在高度的关联性。

2 相声艺术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方法

疏导结合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其认知需要一定的过程,在特定时期内的认识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这种现象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是思想发展成熟的必经阶段。但对于此,若仅仅依靠简单的单向灌输,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对人们思想上的引导如同治理河道,堵则溢,疏则通。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探究人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发展规律,强调因势利导,了解人们出现哪些错误想法,出现这些想法的根源是什么,而后再循循善诱,以适当的方法讲述正确科学的道理。

2.1 捧哏与逗哏——循循善诱

传统的二人相声中的角色,分为捧哏和逗哏。逗哏,就是叙述故事主要情节、引人发笑的角色,而捧哏则是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角色。捧哏的作用主要有三点:穿针引线,对逗哏的话或补充,或赞同,或代替观众设问,推动情节的发展;递火点鞭,为逗哏创造逗趣的环境;火上浇油,使包袱摔得更响,矛盾更加突出,道理更加深刻。捧哏,更多的是站在观众的视角,引导观众疑问、反问,循循善诱,将道理娓娓道来。

2.2 “包袱”与道理——润物无声

相声艺术强调倾听,重视说理,同样存在疏导结合的方法。相声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叫“抖包袱”,经过细密精巧的铺垫,达到喜剧的效果。观众跟随捧哏的设问和搭话将自己代入其中,逗哏则悄无声息地系包袱(垫),出乎意料地解包袱(剖),形象彻底地抖包袱(抖),而所谓包袱,或是社会生活中的趣事,或为自相矛盾的“道理”。所讲的道理,并不是将道理直接抛给观众,让观众自己领会,而是通过三翻四抖的手法将观众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包袱抖落,道理讲明,这便是相声艺术中的疏导结合法。

3 相声艺术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吸收相声的主题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结合力

3.1.1 贴近时代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3]相声艺术作为文艺战线的轻骑兵,能够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根据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生发出与其相照应的作品。时代的声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强音。

3.1.2 贴近生活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相声演员在演绎过程中,往往根据具体情节的安排不仅“说”生活中的奇闻轶事,而且“学”方言土语,“唱”民间俗曲小调。传统的相声通过声音使人感到亲切自然,现代相声则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增添新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社会生活中的新奇现象、网络社交中的流行话语、经济政治中的新兴名词都是相声创作的生动素材。相声与时俱进、自我更新的能力造就其贴近生活的特质。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吸收生活元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更新换代。

3.1.3 贴近群众

列宁强调:“艺术是属于人民的。”[4]虽然相声是台上演员演绎的节目,但这并不是演员的独角戏。传统的相声多以剧场的形式进行演出,齐聚一堂的氛围更能增进相声演员与群众的亲近感和互动性。演员在相声表演过程中与不确定的某位观众进行言语互动,即兴创作新素材(“现挂”),使得相声所要表达的主题更加凸显,也使相声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民群众,贴近群众方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进而与群众进行有效的互动。

马克思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直接产生生产力,但是如果对人民群众产生应有的效果,也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间接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政治教育,贴近时代才能具有朝气,贴近生活才能接地气,贴近群众才能提高自身的人气。

3.2 借鉴相声的语言魅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感染力

3.2.1 通俗易懂

相声艺术起源于民间,台词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加工而成,话语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贴近生活。作为一门以口头表达为主要方式的曲艺,相声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直接明了、通俗易懂,使其便于口口相传,故而相声传播的范围也相对较广。通俗易懂的语言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具接受性。

3.2.2 简明生动

由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所处环境各不相同,对文艺作品的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而相声这种说唱艺术,不仅表达简明生动,而且兼具说唱紧凑的节奏感和文字推敲的美感,能够达到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的表现效果。在演绎过程中以贯口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将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吸引人的是一气呵成的快感,且给人以酣畅淋漓的享受和听觉艺术上的满足感。简明生动的语言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具感染力。

3.2.3 用语精妙

相声对汉字的运用尤为讲究,体现在各个方面,巧妙地运用汉字可以使所要刻画的形象更加具体可观,表意更加明确。谐音双关,是汉字运用中一语双关的用法之一,在相声中则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存在的。利用一音多义的汉语言特点,从一个声音的正确讲法引到另一个意思上去,且二者有一定的关联性,说此而言他,给人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感,最终达到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精妙的遣词造句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具穿透力。

“相声艺术广泛地充分地运用汉语的各种成分和修辞手法,形成语言的独特风格特点,富有高度的表现力。”[6]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提升艺术美感,在思想引导的过程中言说简洁明了的话,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

3.3 学习相声的教育手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力

3.3.1 寓庄于谐、发人深省

相声区别于其他曲艺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诙谐幽默,这一特征也是相声深受群众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谐”的方式表达“庄”的情感,矛盾聚合比对之间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给人们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触动,这也正是相声的育人本质所在。在适当的场合,将比较严肃的事情说透讲明但不失其重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借鉴的地方。

3.3.2 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交往方式和思维习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刻板的说教形式效果甚微。而相声能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使人们在一种欢快活泼、主次弱化的“场域”中得到思想上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规劝人、启发人、教育人,这也是相声进行思想引导的基本方式,也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3.3.3 情理交融、感同身受

“情”,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为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理”,即认知层面的知识、逻辑和政治、法律与道德准则。相声演员往往通过语言铺垫和“抖包袱”等方式,观众置身其中,进行换位的心灵体验,激发情感的共鸣,进而揭露矛盾进行讽刺,达到启迪人心的效果。各种表现方式和手段的综合运用,使相声艺术能够很好地实现情理交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目标。

单纯说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结合,让人民群众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并且感同身受,则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力。

猜你喜欢
群众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多让群众咧嘴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