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干预研究

2021-03-07 14:45曾敏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抗压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曾敏

(北京汽车技师学院 北京 102600)

引言

目前社会的竞争压力不断的加大,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如此快速变动的社会,当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有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存在自卑的心理,在情绪控制和行为控制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都使得学生在融入社会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调查研究多种方式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水平,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控制自己情绪,提高自信心,与他人友好交往,减少心理障碍的出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某学校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读的二年级学生120名,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人。观察组年龄 15-17岁,平均年龄(16.54±0.42)岁,对照组年龄15-17岁,平均年龄(16.05±0.48)岁,两组学生在年龄上、性别比例上,无显著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学生的心理指标进行调查。

1.2、方法

本次实验研究主要是了解体育锻炼水平对于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影响,因此对照组学生采取正常的生活方式,学生每天上课、下课,进行日常的锻炼与活动,主要的锻炼方式是参与学校安排的固定的体育活动及课后体育作业。在调查开始前与调查开始之后均应用学生心理调查量表对心理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观察组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开展系统的体育锻炼指导方式:

第一,按照学生目前的需求、年龄、性格、喜好,设计良好的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宣讲。发放体育健康的小手册,让学生通过这种浅阅读的方式了解体育锻炼对于自己心理抗压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这个小手册当中还介绍了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应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基本的调节,如果自己不能调节,应合理地向家长、老师、亲戚朋友寻求帮助。同时,通过自我锻炼的方式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相关激素水平分泌,促进学生抗压能力的提高,改善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

第二,科学的设置体育锻炼的相关锻炼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力量上限、耐力、心肺水平等等,先呈报出一个适合自己体育训练的报名单,再让指导人员根据这一个报名单来选择适合学生体育锻炼的具体项目,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心肺状况、耐力情况、柔韧情况、弹跳力情况等等,安排系统性的有氧训练加无氧训练。在运动锻炼的早期,以有氧序列为主,无氧训练为辅,提高学生的心肺水平,帮助学生了解具体的运动技巧,在运动的中后期加大无氧训练的量;

第三,对学生开展系统性的大肌群和小肌群的训练强度安排合适频率安排合理,每周末安排一些腿部肌群的无氧训练。之后安排上肢力量训练,胸腹核心力量训练。以及背部肌群的力量训练等等,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控制自己肌肉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心肺锻炼水平。引导学生在运动的过程当中感受到身心的变化,同时合适的安排运动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可以良好的完成居家运动训练的锻炼内容,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锻炼的意识,以达到调节学生心理状态的目的;

第四,在运动之前、运动过程当中以及运动之后,指导人员都要系统性地嵌入一些心理辅导的相关内容,例如,一些抗压能力比较低,在运动当中浅尝辄止、容易放弃的学生,指导人员就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鼓励的方式,让他尝试更大运动量的体育运动,开发出自己的潜能,并且在完成运动的成就感当中,对于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对于一些在完不成动作之后很容易受到伤害,对自己的信心比较低的学生,指导人员可以安排他和其他的同学同组的训练机,可以多练习社交水平,又可以在相互帮助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动表现。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焦虑、抑郁评分、运动知识了解程度。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 21.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 X2检验,以率(%)表示。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学生健康知识水平显著好于对照组学生,两组学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学生焦虑、抑郁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学生,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学生心理抗压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学生,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

3、学生在心理抗压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就业的压力也比较大,很多学生都存在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偏执等不同的心理,大多数学生的体能训练水平都比较差,难以坚持长期的有氧训练,心肺水平比较差,弹跳力、柔韧性以及肌肉的耐力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学生在运动训练的过程当中无法长期的坚持,只要表现不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就会自暴自弃,同时在体育锻炼的活动当中,很多学生并不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即使这个目标自己不能够按照指导人员的要求做到,也不会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或者是主动向指导人员反馈这种情况。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当中,对自己的躯体也存在一定的不认可的现象,认为自己腿过短,身材过于肥胖,或者是由于某一项运动表现而认为自己长得不好看,这种自我的扭捏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幸福感以及抗压的水平。

4、通过体育锻炼提升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对策

4.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从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对学生进行健康观念的引导,尤其是在体育锻炼之前,帮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自己抗压能力的作用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表现和生理表现的。在体育锻炼的过程当中,要指导学生摆正身心健康的关系,也就是通过身体运动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系统性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目前的体育锻炼指导当中,要拓展这种健康理念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生活不仅仅只有学习,只有升学或者是只有工作,而是要真正的面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问题,以人生幸福作为人生的追求。在锻炼的过程当中,要指导学生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仅是要达到更高的锻炼目标,完成更难的锻炼任务,而是要通过体育运动这种方式激发自己的好胜心,竞争力,锻炼自己的体魄,提高自己的抗压水平,真正使学生可以通过这种体育锻炼方式获利。

4.2、选择科学的锻炼方式

学生的运动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锻炼方式的选择和运动强度的安排上,要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科学的方案安排,例如,有一些学生的心肺耐力不足,但力量整体较好,在前期就可以通过力量训练为主,心肺锻炼为辅的方式,让学生建立一个基本的锻炼认知,对自己更有信心,而有一些学生的核心耐力比较差,那么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就要以稳定核心,提高核心的控制水平为主,避免学生在其他的耐力训练或者是高强度的无氧训练当中,身体受到损伤。在运动训练之前,要科学地指导学生体育运动,对体育运动有一个全面健康的认识,了解运动损伤发生的情况,了解体育运动与自己身心健康的关系,在逐步的训练当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频率,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的调整睡眠饮食结构等等,从而使锻炼方式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4.3、建设长效的运动锻炼机制

本次调查开展的时间为三个月,但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来说,这个时长是远远不够的。在未来,要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就要遵守体育锻炼的长期性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改善程度,合理的安排更高强度、更大水准、更强引导的体育锻炼,让学生在长效体育培养机制当中养成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且通过体育锻炼这种有效形式,更好地疏解自己心中的不良情绪,与他人共同锻炼的过程当中,讲一讲自己的烦恼,说说自己的苦闷,抒发一下自己的不好心情,在运动之后有一个良好的改善。管理部门也要创设更多的高水平的运动场所,从而提高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帮助学生在这些有指导、有保障的场所当中去锻炼自己的体魄,疏解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对外界事物的认可能力与接受能力。在与世界,与他人合作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认可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提高自己的抗压水平。

4.4、开展系统性的锻炼效果评估

不论是哪一种训练,都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估方式,体育锻炼也是如此。学校应该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训练之后,身心的提升方面,建立一个常态化的体育锻炼机制,对学生开展系统性的健康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更多的体育锻炼的知识,对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可以在这个时间平台上分析自己目前的运动水平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这种形式来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获得更广泛的人生成就。通过全面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指导学生正确的评估自己,正确的看待他人正确的看待自己正确的评估体育锻炼和心理抗压能力之间的关系,选择有效的理论依据作为运动锻炼的支撑,提高自己的运动方案设计科学性。帮助学生体察不同时期自己体育锻炼水平的进展,从而更对自己有信心,对于自己的人生幸福有方向。

5、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作用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但是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适当的体育运动训练可以降低学生的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偏执性等不良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因此,各学校要积极的开展相应的体育健康训练,帮助学生战胜心理方面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水平。

猜你喜欢
抗压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新型LNG 储罐抗压环施工工序及控制要点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与研究
废旧轮胎橡胶颗粒——黏土的单轴抗压特性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排便训练前 先训练你的抗压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