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作品在新疆的翻译与接受

2021-03-08 06:59王玉
新疆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香雪铁凝译介

□王玉

铁凝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文学翻译成为当代新疆少数民族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不同时期的重要汉语文学作品均得到比较及时译介。在新疆多民族、多语言背景下,当代文学在新疆少数民族中间的跨语际传播和接受,不仅拓展了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还以一种新的认识角度和评价视野,丰富和深化了当代文学研究。同时,少数民族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理解以及少数民族批评家的观点与主流文学批评、读者接受之间的差异性,为观察和思考当下新疆社会政治、文化与民族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加深了对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认识和理解,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维吾尔文文学期刊《文学译丛》

根据笔者所收集的资料,当代国内重要作家的作品在新疆都得到过译介。其中译介数量较多、影响较大的有:王蒙(16部维文作品集)、莫言(16部维文作品集)、余华(2部作品集的维、哈译本,10篇中短篇小说维译)、毕飞宇(6篇中短篇小说维译)、刘亮程(57篇散文维译)、董立勃(2部长篇小说维译,7篇中短篇小说维译)。王蒙在新疆工作生活十六年,在新疆文学界有许多少数民族朋友,他们是王蒙作品的忠实读者,其中有些人还是王蒙作品的翻译者。王蒙创作了许多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维吾尔族日常生活、风俗民情的作品。他笔下的维吾尔族人物幽默风趣,生动体现了维吾尔族民族个性。这些作品基本都已翻译成维吾尔文,深受维吾尔族读者欢迎。在新疆不仅王蒙作品译介数量多,还有不少有关王蒙创作研究的译介。莫言作品的译介集中出现在2013-2016年之间。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之新疆出现莫言作品的翻译热潮,短时间内莫言的大量作品得到译介,例如长篇小说《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蛙》《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就是在这时期推出维吾尔文、柯尔克孜文、蒙古文、哈萨克文、锡伯文等不同文字的译本,其中维吾尔文译本数量最多,已出版16部莫言长篇小说和作品集的维吾尔文译本。新疆本土作家刘亮程、董立勃的作品也有大量译介。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的大部分散文译介刊登在2003-2004年的维吾尔文期刊《文学译丛》《世界文学选译》上,董立勃的长篇小说《白豆》《白麦》先后出版了维吾尔文译本。

我们所做的有关当代文学阅读问卷调查显示,少数民族读者(主要是大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作家首推莫言,其次为王蒙。此外,读者对余秋雨、贾平凹、余华、铁凝等作家也不陌生。值得注意的是,初高中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课堂是文学传播的重要渠道。莫言之所以成为年轻读者最熟悉的作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莫言多篇作品入选初、高中语文课本。实际上,问卷受访者所熟悉的作家,其作品基本上都在不同级别的语文教材中出现过。

铁凝是新时期以来的重要作家,其文学创作差不多与改革开放40年的文学一同起步。1983年短篇小说《哦,香雪》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铁凝由此成为受人瞩目的青年作家。1983年,这篇小说被翻译家哈·阿皮孜译为维吾尔文刊发后,越来越多的铁凝作品在新疆得到译介,目前,已经翻译成维吾尔文并刊发和出版的铁凝中短篇小说和讲话、发言有17篇,长篇小说一部。另一方面,铁凝译介作品的阅读与接受程度并不算高,与她在当代文坛的地位与影响并不相称。本文对铁凝作品在新疆译介与接受的考察和分析,有助于拓展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更深入理解各民族文学发展与融合的特点,及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铁凝作品在新疆的翻译与出版

铁凝作品在新疆的译介始于1983年。这一年维吾尔文学期刊《桥》(《文学译丛》的前身)于第6期刊登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更多的译介作品出现在2009年之后。在同代作家中,铁凝作品在新疆的跨语际译介数量仅次于莫言、王蒙。铁凝作品译介以维吾尔文为主,其它语言文字译本数量较少。本文统计数据、分析也是以维吾尔文译本为基础。

铁凝作品的维吾尔文译介有以下特点:

首先,译介起步早,数量较多,以中短篇小说为主,都刊登在期刊上,尚没有作品专集,一些重要的中短篇小说没有得到译介。小说《哦,香雪》发表于1982年《青年文学》第5期。这篇小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为铁凝带来了巨大声誉。《桥》(后改名《文学译丛》)于1983年刊发了这部小说的维吾尔文译文。铁凝的多部中短篇小说在全国获奖,其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可谓当代中短篇小说中的精品。目前刊发的十多篇中短篇维译作品,如《六月的话题》《秀色》《逃跑》《伊琳娜的礼貌》《咳嗽天鹅》《1956年的债务》《火锅子》等,都是获奖作品①。这些译介作品刊发于新疆维吾尔文期刊《文学译丛》《塔里木》。《文学译丛》是一本以刊发现当代文学作品译文为主的期刊,在新疆少数民族读者中有较大影响。1983年至2015年32年间,这本期刊共刊发11篇铁凝作品。新世纪以来,《塔里木》刊载了5篇铁凝作品,其中3篇是重译作品。

与铁凝的创作总量相比,铁凝作品的维译数量虽不算多,但就当代文学在新疆翻译的整体情况而言,铁凝作品译介数量仅次于王蒙、莫言,其作品译介持续时间长,各时期作品均有译介。值得注意的是,铁凝一些颇有影响的中短篇小说至今没有翻译,例如《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麦秸垛》《棉花垛》《孕妇与牛》《对面》《永远有多远》《春风夜》等。这些作品体现铁凝一贯的温婉隽永的叙事风格,善于捕捉小人物心灵、情感的微妙波澜,以及生活于现代都市的小人物身上的仁义善良品行所遭遇到的尴尬和无奈(《永远有多远》),浸淫一种“平静的幸福”、“内敛的欢愉”②,折射时代精神的微波涟漪(《孕妇与牛》)。作品没有直接书写时代前进的壮阔波澜,而是通过生动细腻地表现普通人心灵的变化、情感的微妙涟漪,折射时代波澜和变化,显示了作家铁凝对时代深刻而敏锐的洞察。遗憾的是,这些当代中短篇小说的优秀作品在新疆没有得到及时译介。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已经出版了两种不同的维吾尔文译本。

维吾尔文文学期刊《塔里木》

其次,铁凝部分中短篇小说出现重译现象。一定程度上,这是在新疆跨语际传播背景下,当代文学作品经典化的体现。

铁凝作品维吾尔文重译数量较多。目前除了长篇小说《笨花》之外,中短篇小说重译有5篇:《六月的话题》《伊琳娜的礼帽》《咳嗽天鹅》《谁能让我害羞》《1956年的债务》,其中《六月的话题》的重译时隔28年,最短重译也相隔4年。重译的这几篇小说是铁凝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文学中的精品。

重译在文学翻译中是常有的现象,原因多种多样。一是经典重译。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社会文化领域的某些焦点问题会激活人们对某一作品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引起重译。二是作品本身受读者欢迎,出版传媒基于市场考虑而重新翻译。三是原来译本存在一定的缺陷,对理解作品、目标语言表达方面不尽人意,因此重译。

铁凝作品在新疆的重译,出于市场传播效果的考量,是重要因素之一。铁凝在文坛有很高知名度,译介她的作品刊登可以给期刊带来更多读者关注。而译本质量改善,是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同一本期刊《文学译丛》在时隔28年之后,再次刊发铁凝小说《六月的话题》,两次译文出自不同翻译者。新译文对原作品思想艺术内涵的领会,目标文本语言的斟酌,较之前的译文有明显改善。

铁凝作品的重译共5篇,3篇刊发于《塔里木》杂志上。《塔里木》是一本维吾尔文文学期刊,主要刊登维吾尔族文学原创作品。该期刊推出铁凝重译作品时间集中在2011至2018年,与最近几年国内一些重要文学期刊推出的重读当代文学经典(如《小说选刊》的“新中国文学七十年·经典回望”栏目),有着相同的思路:借助当代经典作品的重读,回顾和反思当代文学发展与创作问题。从这个意义来看,新疆少数民族文学译者对铁凝作品的重译,是在新语境下对这些作品价值的重新认识,也完成了当代文学在跨语际传播环境中的经典化。

铁凝著作《哦,香雪》

二、铁凝作品在新疆的阅读与接受

2009年6月,铁凝率一批当代作家赴新疆启动“全国著名作家走进新疆”采风活动,同时参加“王蒙新疆题材作品研讨会”。这也为新疆少数民族读者认识、了解作家铁凝提供了机会。

铁凝在新疆少数民族读者中有广泛的知名度,但是读者对铁凝作品阅读有限。

笔者多次参加过有关文学阅读的问卷调查。2018年7月问卷调查显示,南疆各地州维吾尔、柯尔克孜族中学语文教师对铁凝的熟知度较高,在当代作家中铁凝排名第三,仅次于莫言和王蒙(问卷共列出当代有影响的各民族作家49人)。各类语文教材是当代文学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基础教育阶段,教材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强制性阅读,其中的文学作品及作家会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持久的印象。2016年之前,新疆使用的维吾尔文高中语文教材选了铁凝小说《哦,香雪》,这版维吾尔文教材使用长达13年。受访的语文老师们在他们作为学生或当老师阶段,都曾使用过这本教材。

2019年12月的一次问卷调查的受访者为在校的2017级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中国当代文学是他们的专业基础课。受访者对铁凝的熟悉程度排名居中稍前。

45名受访学生中,学生最熟悉的铁凝作品是《哦,香雪》。这些问卷调查结果清楚地显示教材(各级语文教学)与文学阅读和接受之间所具有的正相关性,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教材(或者教师推荐)了解、阅读当代文学作品,教材与语文课堂成为当代文学接受与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中,当代文学作品译介较多且比较及时,但对作家、作品研究的译介和少数民族批评家的研究原创则非常少。研究译介与原创研究是当代文学在新疆跨语际接受的重要维度,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新疆各民族文学创作与批评话语建构,促进文学创作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意义。铁凝作品研究的译介有两篇。刊发于1983年第6期的《文学译丛》,与小说《哦,香雪》发在同一期。

铁凝著作《哦,香雪》中香雪的插画形象

三、作为方法:一堂小说《哦,香雪》的文学课

小说《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小说以偏远封闭的山村台儿沟为背景,描述了每天只在这里停一分钟的火车给宁静的山村带来小小的热闹,也在天真淳朴的农村姑娘们心理上引起小小波澜,表现了她们对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火车、铅笔盒以及山外世界的美好想象和向往。这篇小说曾经入选北师大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也入选新疆维吾尔文高中语文教材(旧版教材),是少数民族读者最熟悉的铁凝小说之一。笔者给2015级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上过一学期的《现当代文学》课程(上课时间为2018年春季)。在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对这篇小说进行了解读。笔者以教学活动作为方法和视角,尝试对当代文学在新疆的跨语际的接受进行观察和分析。

少数民族高中语文教材中选了小说《哦,香雪》,维吾尔语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题也曾选了这篇小说。在课堂中,笔者对小说情节做了简单概括和提示,介绍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还简要介绍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代替阶级斗争成为社会的中心工作,追求知识,追求文明与进步成为时代的主题,整个社会对知识文化表现出热烈的渴望和追求,很多人的命运,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发生巨大改变。之后提问:香雪形象的美体现在哪里?香雪形象的意义是什么?大部分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质朴、善良等浅近的层面,只有少数学生指出,香雪为了一个小小铅笔盒,冒险走三十里夜路,肯定了她勇敢追求理想、知识的精神。

通过为少数民族学生上文学课,笔者有以下感想和认识:一是少数民族学生(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国语水平的限制。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领会作品中细节与主题的联系,但是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国语水平欠缺直接影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二是由于读者对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感受,少数民族学生对人物心理、主题和时代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中国当代文学阅读与接受既是文学教育、审美教育,也是认识、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方式。

铁凝著作《笨花》

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审美感受的获得、阅读兴趣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一定数量的阅读积累。少数民族读者对作品理解与接受的偏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国语教学中存在的阅读、写作能力不足,以及当代文学作品在少数民族语文教学中分量不足,当代文学阅读、传播途径简单、单一,需改进创新。

注释:

①《六月的话题》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秀色》获第八届《小说月报》百花奖(1997—1998);《逃跑》于2005年获新世纪第二届《北京文学》奖;《伊琳娜的礼帽》于2009年9月2日获首届郁达夫短篇小说奖以及第七届(2008年—2009年度)人民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咳嗽天鹅》获第14届(2009—2010)《小说月报》百花奖及第五届(2009—2010)《北京文学》奖;《1956年的债务》获第九届(2003年—2010年)《上海文学》奖,《火锅子》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13年小说排行榜。

②王彬彬:铁凝的《哦,香雪》与《孕妇与牛》,《民族欣赏》2014年第13期。

猜你喜欢
香雪铁凝译介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香雪形象探析
铁凝三谢张守仁
一声姥姥
哦!香雪
紧贴人物读小说
孙犁与黄豆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