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家何以不看中国小说?

2021-03-08 02:53黄惟群
文学自由谈 2021年4期
关键词:优秀作品缺点逻辑

□黄惟群

对西方文学极其推崇的同时,对中国文学极其鄙夷,这,几乎已成当下不少作家联手造就的一大“时尚”。不少有点成绩或自认有点成绩的作家,开口必自称从来只看西方小说、不看中国小说。如此语言策略,除了抬高自己,为自己打造鹤立鸡群的形象,还意在撇清自己与中国小说的关系——这里说的“中国小说”,指的是当下中国小说。

多少有点纳闷:这样的自我抬高法真起作用?真能割裂自己与中国小说的黏连?

崇尚西方小说,只看西方小说,却一个劲地书写自己看不起的中国小说,这实在有些滑稽。

这样的话,如果只一个人说,还能让人以为这或许真是难得一遇的高人,出污泥而不染。可太多人这么说,问题就来了,即使辨识力不够的人,恐怕也不得不起一点疑心:当下中国小说都是谁写的?不是你们吗?你们个个如此高傲,如此看不起人,可自己,不也处在被高傲地看不起的行列?一百人中的每一个,个个看不起其他九十九个,你们异口同声、齐心协力发出的鄙夷信号,到头来,所针对的还不就是你们这一百人?

说你们只写中国小说,指的不仅是你们只用中文写作,写过的文字只发在中文报刊上,更指的是,你们的理念、你们的思维、你们的感悟、认识,乃至语言文字的走向途径,根本而言,其实完完全全是隶属中国的。你们的大脑结构,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由你的同类发出的声音、气味,由他们组成的环境、传承的文化,紧密缠绕、渗透而造就的。而且,你们写作时,脑中出现的阅读对象,就是百分之百读中国文字的中国人。

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中国人有极大差异。西方人的最大特点,是思维自由与想象力奔放,是他们没被束缚压抑过的“童心”的无尽延伸。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每人都在写属于自己的风格独特的文字。且不论优劣,他们确实创造出了能在自己的形式中舒适妥帖穿行的文字,其线路、用心、效果,他们自己很清楚。但是,即使是在西方出生的华人,如果生长所处的不是纯西方环境,也很难深谙其道。

那么,那些只看西方小说的中国小说家们,真的看懂、看通了西方小说?

曾经一度,中国文坛似乎遍地都是“西方代理”,个个只看、只谈、只写“西方小说”,一副气宇轩昂、睥睨天下的气派。如今,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却不见了,断了后续。何以如此?我们知道,形式必须和内容统一,任何优秀作品,一定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交融。仅仅搬用西方小说的形式,却“填”不进合适的内容,这样的路,岂能行远?还有一点,或许需要特别指出,他人的优点即使再闪光,即使看懂了,也不等于学到了;即使学到了,也不等于用得上。他人的不一定能成你的,这是硬道理,其中涉及的,不仅是他人的优点能否为你所用,能否与你的个人特性、具体作品的具体特性融汇一体,还涉及他人所达到的思想感情的高度、表现手段的难度,而对这些,你具备了驾驭能力吗?

文学创作不仅需要感性,还需要理性,需要逻辑。非常需要。只不过,文学创作中的理性是“幕后导演”,文学作品中的逻辑是通过形象思维来体现的。太多的作家喜欢说文学不需要理性、不需要逻辑,真可谓护短有方,自欺欺人。文学作品如果缺少了隐藏在形象思维中的内在的严格逻辑,不管是人物细节,还是故事情节,都会缺少合理性,而让人鄙夷。

中国人写中国小说,西方人写西方小说,本是天经地义。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之分是地域之分,小说本身不论地域之西东,只论作品之优劣。如果说,中国当下小说真的不理想,那么,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小说家们写得不够好。

中国小说似乎到了无法发展的地步——或按照有些人的说法,到了发展进程上的一个“拐点”。于是,自觉肩负重任的作家和创作陷入瓶颈的作家,各竞新丽,都想突破,都想踏准“拐点”。一些被视为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厚厚实实、层层叠叠地出现了历史、政治、文化方面的知识、信息,这些知识、信息,大多是听来、抄来的,只能说是“资料”,是“死”的,没有散发丝毫的“文学味”,而且是现趸现卖,充其量算是一次知识信息“秀”。还有些作家采用了“拼图法”,一味地讲故事,一个故事中套一百个互不相干的故事,还美其名曰“马赛克效应”。

好高骛远,叠床架屋,一派潇洒,万千风度,而内在的写作水平却越来越低。“取事贵约”“制首、通尾”“去形取神,赋神以形”“辞以情发,情以人迁”……这些创作原则做到了吗?还差多少?小说的“逻辑”(即人物、事件、语言中的“理”),掌握了吗?疏通了吗?再退一步,“起承转合”“层次递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等等,所有这些手法,运用了吗?即使一些已被捧为“大家”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甚至连最起码的遣词造句这一关都没过……

但不幸的是,他们成功了。

有“成功”就有跟风。怎么成功怎么写,什么成功写什么,如此一来,文学的初心不见了,曾经激起我们的热情,让我们迷醉的文学诱惑没有了。太多作家的追求发生了偏离。

当然,“只看西方小说”这样极端的态度唯有一点可取,即学习精神。但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如说是“三人行皆是我师”。对一个真正懂得学习的人而言,不管他人的优点还是缺点,不管中国小说还是外国小说,都能成为“我师”,都能成为审视自己的镜子。从优秀作品中看出优秀,从拙劣作品中看出拙劣,是一种能力;从优秀作品中看出拙劣,从拙劣作品中看出优秀,则是更大的本事。

低下骄傲昂起的头吧!看看中国当下小说,看看和你一样看不起别人的作家们的作品。看看它们好在哪,有没有从西方小说中得益、得的什么益;若说它们不好,又差在哪,为什么你不喜欢,是不是因为它们没把西方小说学好……

也许,尽管他们声称只看西方小说,其实根本没看?

一个作家,看出自己的缺点、承认自己的缺点,确实不易;但看出其他作家的缺点,应该不难。毕竟,中国作家看中国作家,最看得懂、摸得准。看看那些浑身缺点的中国小说,狠狠地看,狠狠地鄙夷;如果是这样,表明你对这些缺点深恶痛绝,你对它们“零容忍”。到了这一步,即使你不承认自己的作品中存有同样的缺点,至少你羞于让这样的缺点出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学不到个别长处,却能规避所有短处,这何尝不是完美?既如此,又何愁创造不出完美的小说!

猜你喜欢
优秀作品缺点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优秀作品展示
风景月赛优秀作品
跟踪导练(五)2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2015《垂钓》十大优秀作品隆重揭晓
缺点背后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