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来彝族乐器研究文献CNKI收录内容分析

2021-03-08 03:26赵媛媛红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云南红河哈尼族661400
文化产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乐舞器乐彝族

赵媛媛 红河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云南 红河哈尼族 661400

随着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彝族的音乐文化、音乐文献利用率日趋增长,很多学者开始对彝族领域进行关注和研究。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如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本文以1981-2019年知网收录“彝族乐器”为主题的研究为依据,通过CNKI中的计量可视化分析指标研究彝族乐器现状,通过分析发现“彝族”乐器研究的短板与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传承与发展彝族器乐文化具有促进作用。

一、在CNKI相关文献的现状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以“彝族器乐”“彝族乐器”为关键词在CNKI进行搜索,“彝族音乐”进行人工筛选搜索,并就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进行细化分类与适当总结。然后适当对搜索到的内容进行描述性与统计性分析。

通过对CNKI文献库进行检索,采用三个关键词“彝族乐器”“彝族器乐”“彝族音乐”进行检索,再进行手动人工甄别筛选,剔除无效选项。

1981至2019年,彝族器乐类型有胡、小闷笛、月琴、三弦、哔噜、葫芦笙马布、莫轰、烟盒;1990至2019年,彝族乐舞类型有乐作舞、铜鼓乐舞、仪式乐舞;1984至2019年,彝族音乐类型有保护传承、形态、社会功能性、艺术特征。

二、彝族乐器文献内容分析

通过关键词“彝族乐器”“彝族器乐”“彝族乐舞”“彝族音乐”来进行检索,针对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关键词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情况,对该领域所研究的重点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从CNKI收录的彝族相关研究的论文中我们进行筛选关键词就可以得出我们国家不同学者对彝族音乐、彝族乐器、彝族乐舞的研究内容。

通过检索不同类型的研究内容,我们发现近四十年来彝族乐器、彝族器乐相关文章共有将近4 0篇,彝族乐舞相关文章共有12篇、彝族音乐相关文章共有216篇。根据以上的文献数据可以发现近四十年来彝族音乐研究中,彝族的“歌、舞、乐”成为了彝族音乐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对彝族音乐的保护传承、形态、社会功能及艺术特征研究的比较深入。笔者针对这一领域近四十年来的文献简单做一个梳理和分析。

通过对彝族音乐文献资料的检索,可以看出总体以彝族音乐为关键词的研究比较多,在彝族乐器、彝族器乐分类研究或针对性研究的占中间数值,对彝族乐舞研究的相比较要少一些。

彝族乐器、彝族器乐文献资料,文献数为39篇,总参考数为169篇,总被引用数量为44次,总下载数量为3375次,每篇均下载数为86.54,下载被引用比为76.7。从发文量的总体趋势可以看出,从1981年到2013年基本处于一个平稳状态,从2014年开始至2017年处于一个突然上升阶段,2014年开始,国内对于彝族乐器/器乐的研究文献数量开始增加,但跟其他领域的研究来说每年的发文数量依然还是比较少。这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彝族乐器及器乐研究的人逐渐增多,但总体研究数量较少,深度不够。由于涉及的关键词较多,笔者对出现次数进行了修改,将频次设为最小值1。民族乐器出现频率为21次,葫芦笙频率为9次,闷笛、弓弦乐器4次,三胡、小三弦、竖笛的频率为3次,大三弦、竹笛的频率为2次。从这些数据我们看出彝族乐器及器乐的研究领域中针对整体乐器研究的最多,其次是对彝族管乐器、弦乐器、弹拨乐器。

从彝族乐器、彝族器乐领域的文献中,文章被下载量最多的是饶书剑在中央民族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楚雄彝族月琴研究》,被下载次数为220次;其次是龙倮贵《滇南彝族民间乐器及文化内涵浅析》,被下载次数151次;再次是曾令士《彝族乐器简介(一)》《彝族民间乐器简介(二)》分别被下载了135次和79次。

这个数据从下载量来看,相比于其它领域或者其它的研究方向来说都是比较低的,彝族乐器与彝族器乐被关注率低,低关注下的彝族乐器发展与传承境况堪忧。由于长期的不被专业作曲家、学者关注,彝族乐器缺乏理论的推进与技术的创新,在经济社会的情况下,形成了越不发展就越无人问津,越无人问津就越不发展的恶性循环。由于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部分彝族民间乐器已经到了失传的边缘。因此可以发现,对彝族乐器、彝族器乐进行学术研究,有助于彝族乐器的传承保护,要继续挖掘、保护、传承下去。彝族乐器、彝族器乐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空间还很充足,应当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此外应呼吁专业的作曲人员与乐器研究人员对彝族乐器的研究,创作符合彝族乐器特点的乐曲或对乐器进行适度的改造、改良,以有助于彝族乐器焕发新的活力。

从事彝族乐器、彝族器乐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云南等地区高校,研究的机构以高等学校为主,比较突出的为云南艺术学院、红河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等,区位优势使得地处彝族聚居的高校更愿意进行本土音乐的研究。从数据中看出,这些机构是我国彝族乐器、彝族器乐的研究主力军,但各自研究机构的联系还是相对独立的状态。通过CNKI计量可视分析化机构分析图中对发文作者的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彝族乐器、彝族器乐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彝族聚居的滇南地区,这些地方的研究占有地理优势。其中高校在研究彝族乐器、彝族器乐显然已经有了领先地位,同时也看出了这些高校对少数民族的音乐研究很重视。少数民族音乐一旦在高校得到重视,将会给少数民族音乐传播及保护传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通过高校的推广及保护传承,将彝族文化发展并传播起来,这样才能使彝族的文化走的更长久,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彝族音乐文化。

三、彝族乐舞文献内容分析

彝族乐舞文献资料,文献数为12篇,总参考数为117篇,总被引用数量为13次,总下载数量为1580次,每篇均下载数为9.75,下载被引用比为1.08。从1990年到2019年基本处于一个平稳状态,但是2013/2016/2017这三年比其他年份多出了一篇。这些数据与彝族乐器、彝族器乐来比较就显得发文量很少。说明彝族乐器的研究还在初期,应该从彝族音乐方面着手,深入了解彝族乐器的研究、彝族乐器的文化内涵、彝族乐器的构造等,让彝族乐器在今后的发展中形成对彝族音乐有力的支撑点,共同发展。

从彝族乐舞领域的文献中,文章被下载量最多的是胡益凡在红河学院学报发表的论文《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乐舞的艺术人类学诠释——以哈尼族、彝族乐作舞为例》,被下载次数为172次。这个数据从下载量来看,相对比与彝族乐器、彝族器乐来说还是较低的。最终我们得出,彝族乐舞的研究空间一样很大,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挖掘、保护、传承下去。

彝族乐舞研究与彝族器乐、彝族乐器不谋而合的相似,都是彝族主要聚居地区研究的比较集中,占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就地取材,深入彝族地区可以得到第一手的资源,更便于开展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进行学习。彝族乐舞中需要彝族乐器的伴奏,彝族乐器又离不开舞蹈的支撑,二者相互扶持,缺一不可。所以在今后研究中,应加强彝族音乐的综合发展考虑,将彝族乐舞、彝族乐器、彝族音乐三者相结合,让彝族的文化走的更远,更深入。

四、结合研究文献CNKI收录内容分析彝族乐器传承发展趋势

结合上述代指内容,发现彝族乐器传承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段落对这一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彝族乐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其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促进意义,尤其是乐器中的“马布”及及其音乐,对于彝族人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段落将“马布”作为彝族乐器传承的研究主体,对其传承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索。

(一)以马布为例的彝族乐器传承方式变化及发展现状

2009年,马布音乐被评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遗产名录中。在彝族历史中,马布这一乐器主要是彝族人民以家族为单位,口传心授,通过感悟老一辈吹奏乐曲,自己学习马布的演奏及音乐创作,以此实现数代的传承。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为了更好地传承马布这一乐器,将已经创作的乐曲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开来,从而实现彝族乐器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扩大彝族音乐的影响力。但是,从马布乐器的传承角度来说,其收效甚微,在2015年,路菊芳对彝族地区的民间艺人进行信息调查,发现115名艺人中会演奏马布乐器的只有2人,这也直接证明了彝族传统乐器文化传承的断层。

(二)以马布为例的彝族乐器文献收录现状

CNKI收录平台中的文献检索情况,以“彝族马布”为主题词的记录为0条,以“彝族乐器”为主题词的检索记录为42条,比如:2018年贵州师范大学雷玉瑶的《少数民族吹管乐器中的瑰宝——对彝族民间乐器莫轰的考察研究》等,这一关键词的文献文章极为稀少,更遑论以“马布”为主题词的文献文章,再次证明了研究彝族传统乐器、研究马布传承的现实价值。

(三)以马布为例的彝族乐器传承发展路径

结合目前马布等彝族乐器的传承实际情况,根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发展情况,建议分别从以下角度入手,探寻彝族乐器传承发展路径。

一方面,建议要调整马布等彝族乐器的传承方式,提出马布等彝族乐器传承人、接班人的扶持政策,鼓励传统民间民族乐器的传承,通过加强全媒体宣传、政策扶持、经济补助、地区旅游业扶持等多种渠道,构建良好的马布传承环境。

另一方面,建议开设彝族乐器专业教育,在彝族周边地区高校内开设“马布课程”,将其融入民乐合奏团中,丰富马布的演奏形式与场景,调动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马布乐器的交流、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学会演奏马布,了解马布魅力,以此实现对彝族传统民族乐器的“活化”,实现彝族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结 语

通过对近四十年来彝族乐器、彝族器乐、彝族乐舞的相关文献内容分析,借助CNKI文献、CNKI文献计量分析我们看出,对彝族音乐、彝族乐舞、彝族器乐领域方面集中在民间乐舞、民间乐器、音乐文化、文化内涵等方面。彝族乐器研究者主要是西南高校的教师,这些教师也是相对比较独立,没有形成一个团队。

从研究机构看,彝族音乐、彝族乐舞、彝族乐器的发文,也是集中在西南部的城市中,这些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也是很少。整体来看,对于彝族乐器、彝族器乐,缺乏系统性成体系的研究,对于历史性的溯源研究与文化性的内涵研究不足,缺乏乐器学、物力学的必要研究,致使民族民间的器乐流传度不广。

从乐器本身来看,与中国传统的竹笛、琵琶、古筝等主流乐器对比方面来看,彝族器乐本身也不占据优势,在律学方面,缺乏十二平均律的改造,部分彝族乐器也无法解决旋相为宫的问题,其本身的劣势也是传承保护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进行必要的改良与改造较为重要。

从文章质量上来看,除了少数研究者的文章下载量较高外,其余的都相对较低,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彝族音乐方面的研究水平存在差异性,层次参差不齐。

从今后的发展角度来看,应将彝族研究的学者及机构形成体系或形成团队,这样就可以整合每个学者及机构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为彝族文化的发展做出更深入的研究,使少数民族的文化研究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乐舞器乐彝族
“非遗”传统舞蹈的当代构建与审美表达——以朝鲜族农乐舞为例
彝族海菜腔
龟兹乐舞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演奏剧场”:器乐表演新形式——以筝作品《人生几何?!》为例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