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办学思想在基层电大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实践

2021-03-08 05:14肖铭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白鹿洞终身教育书院

肖铭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尤溪工作站,福建尤溪 365100)

研究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传承方式和育人场所,人们将其称之为“道场”。传统书院就是坚持道统,弘扬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想的“道场”。[1]那么县域电大的文化“道场”在哪里?它传承什么文化?这些思考将有益于电大文化内涵建设的启迪和创新。对此,笔者站在电大及社区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实践上做些有意义的思考。

一、白鹿洞办学思想对基层电大文化建设的意义

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涵养,也抹不去文化传统气息。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是教育的血脉,在历史文化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地位和作用更是其他书院所无法比拟的。淳熙六年(1179年)十月,在朱熹亲自督工下,白鹿洞书院终于重新落成。他除了自兼洞主亲自上课外,还制定了教育史上蜚声中外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2]本揭示中“五教之目”“为学之序”可看作是教育方针,“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可看作是学生守则。这个“揭示”不仅对古代书院起到引领作用,对当前的成人教育,特别是电大的开放教育及社区教育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不难发现两者在教育内涵、形式和教育精神有着高度的一致。内涵上都重视治学树人,形式上都表现为不受地点、年龄、身份等限制的开放特点,精神上彰显着有教无类、终身学习的教育品格。这个“治学树人”的教育,狭义上是指把社会成员培养成为某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它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手段,广义上是指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它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目标。当下的电大教育可以循其理,遵其道从中汲取营养,找到办学的精神内核。

(一)在修德悟道实践上的“借智”

《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以下简称“学规”)阐明了教育的理念和目的;阐明了忠信笃敬以修身、重道义轻功利的处事原则;也阐明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接物之要。这个《学规》后来成为元、明、清各个朝代书院的指导性范本。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朱熹注重“理”的探讨研究,把“穷理”与“格物”连成一体,主要解决人的道德和社会问题,并以学规的形式加以规范,形成了书院优良的传统。[3]开放教育及社区教育与古代学院的教育有许多相同之处,理应在“借智”《学规》精神之时,践行德育为先之定位,确立电大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为新时代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建设者。

(二)在为学之序践行上的“借力”

传统书院学习方式,大致而言,有会讲、讲学、个别辅导、自学指导、考课、学规等教学方式。最常见的方式是自学指导。[4]在实际教学中,朱熹强调问辨思行的为学之序,主张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与实践,进而明其道而修其身。当今开放教育及社区教育坚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是对古代书院学习方式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以远程网络教育为主打的网络自学课程、网络构建的学习小组、举办“书院式”的学习讨论,实际上就是在“借力”古代书院提倡的学习方式,在电大教育中培养学生践行问辨思行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

(三)在电大文化塑形上的“借势”

教育首先是一种人学。作为启蒙人、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5]《学规》讲求“修身”“处事”“接物”之要,倡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的古代读书精神,就是在关注、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人的发展需要。从这点来说,当今电大教育与传统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脉相承的,无不凝聚着传统书院治学树人的文化元素。如何把古代书院文化基因植入到电大教育中,深层次去提升电大的办学品位,笔者以为从《学规》中挖掘出白鹿洞书院从学习到消化再到实践的“学思行”合一的重要认同上来“借势”塑形就是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白鹿洞办学思想在基层电大文化建设中的传承

传统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不断兴衰的漫长过程。从后世的书院对白鹿洞书院教育理念的沿袭与传承,可以看出它影响之大、作用之深。因此,思考继承与发展朱子教育思想对开放教育及社区教育的作用,就是找到电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一)传统书院的历史简述

传统书院是北宋到清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从最早创建的唐代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宣布改制学堂,历经1200余年。据统计,从唐代的59所,五代的13所,宋代的515所,明代的1962所,清代的5863所,除去跨越两朝以上重复统计的1277所,历代新创建书院合计7525所。[1]传统书院一般肩负着祭祀、讲学、会讲和个人著述立说等职能,它作为官学的重要补充,对中国古代教育、学术研究和儒学思想的传承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书院的历史上白鹿洞书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最大的一个造诣是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书院中得以充分的昭示。从对《学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分析得知,它所具有的先导、辐射、熏陶、约束的教育功能与今天电大所追求的文化建设要求是相契合的。

(二)《学规》对基层电大文化建设的借鉴

从古代书院、学堂到现代的学校,都是读书明理之所在。立足书院的治学树人理念,透析《学规》留下的教育形态及其精神,传习白鹿洞书院教学的“朱子方式”,进而完成电大教育的精神回归,是基层电大文化建设的传统之魂。

1.修身之要重在“静心”

一是营造“静心”文化氛围。将修身置于当下,就当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的电大文化建设而言,通过品味传统书院的内涵与气息,就能找到传承人格精神的修身要素,进而构建电大的文化“名片”。以朱熹诞生地尤溪的电大为例,在“静心”文化主题构建上,以浮雕的形式,在学校文化中嵌入朱熹制定的“为学之序”的核心要素,并结合县域内的“半亩方塘”“南溪书院”等朱子元素,以朱熹和古代竹简造型上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主体形象,来彰显朱熹的教学思想,简洁地表达出县域电大及社区学院的文化追求。这些凝聚着教育文化精髓,无时无刻不在熏陶着学员的心灵,让学员在静心中得以完善自我。

二是开发“静心”文化课程。以开放教课程为主导,以社区教育课程为补充,找准电大课程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发富有县域特色的修身课程,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打造独具的电大教育特色,形成“动静结合、多元体验”为原则的系列课程,包括人文与科学、家庭教育、老年康养学游、实践操作类等系列。以朱熹诞生地尤溪的电大为例,先后开发了《走进朱熹》《朱子家训与现代教育》《老年康养之道》等课程,让学员在“静心”的课程中陶冶心性。

2.笃行之要体现“自主”

一是自主管理。开放教育及社区教育是成人教育的形式,实施成人教育的一个关键点在于自主管理。在电大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特长,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在自主管理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学规》倡导的“言必忠信,行必笃敬”的品格,培养学生“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自强精神和自我约束能力,使他们在自主管理的“笃行”中展现出蓬勃生机。

二是自我完善。朱熹说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如果说在学校里读的书是“有字之书”,那么社会实践就是“无字之书”。因此,电大及社区学院要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综合性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自我完善。如利用开学典礼或闭学仪式结合朱子文化开展“冠笄礼”、“击鼓鸣志”、“摆天人二字”、“感恩礼”等活动;有条件的电大及社区学院可以积极组织学员开展游学活动去学习体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孝义文化等内容,在活动中培养个体观照自身的能力。

3.管理之要讲求“开放”

当代开放教育,是对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社区教育则是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样承载着传统书院的道德建设、精神重构的历史使命。它既要回望古代、承继传统,汲取历史经验与智慧;又要因应时代,面向当下,回应社会关切与需求,努力实现“人的开放、地点的开放、方法的开放、思想的开放”,从而让开放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终身教育,成为终身教育永不停息的内在动力。[6]

一是利用好中央、省、市电大的教育资源,建立县域性开放联盟,加强管理与协作,促进开放教育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开放教育整体水平。二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从本质上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如,依托互联网微信群等现代技术,开展“互联网+”的活动,为社会成员,提供层次多元的教育服务;依托电大办学,融入各类学校等资源与全日制形成互补,更好地接力全日制后的成人教育;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开展家长教育、老年康养、生命教育、节日文化等活动,不断丰富电大教育办学特色,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格局,以解决新时代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白鹿洞办学思想对基层电大文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钱穆先生说:“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最好的莫过书院制度。”[7]因而电大文化建设对传统文化的溯源立本、务实求真成了提高电大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在办学目标上,以立德树人为宗旨让电大成为学生道德建设的“孵化室”

中国古代书院历来主张“传道而济民,将儒家的道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追求目标”,其“以道为核心的人文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书院精神的核心。”[8]从这个角度来看,开放教育及社区教育与传统书院教书育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兴国之本的主要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注重在道德建设的“孵化室”里培养出服务国家、人民、社会的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也都强调通过一点一滴的行为习惯养成来涵泳学生担当、奉献的精神,塑造君子范式和家国情怀。为了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电大教育可以从三个维度对学员进行培养。

一是给“孵化室”以“担当”的责任温度。坚持儒家“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准则,“孵化”中华民族的行为典范。在传统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不乏有“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和“民族脊樑”的鲁迅等君子典范。当今电大教育就是要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励志且励学,为国家“孵化”出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地方建设人才。

二是给“孵化室”以“奉献”的精神态度。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很多情况下,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必须同时具备,方能成功。但人生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人的一生只要仰无愧于天,俯不祚于人,就生无遗憾。如此涵养但求耕耘、不问收获的人生境界,做人处事,心不累,身健康,奉献在平凡的岗位反而易于成功。

三是给“孵化室”以“反省”的思想深度。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坚持反躬自省的思想是通向美德战胜自己的文化魂魄,电大学员只有在实践中反躬自省,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才能紧密,认识才能深刻,教育才能富有成效。

(二)在教学方法上,以致知力行为策略让电大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加油站”

中国古代书院,多以自学为主,兼以问难论辩、优游暇豫、玩索有得而展开其教化工作。书院在治学树人的过程中,渗透着“致知力行”理念。天生万物,都有其法则,朱熹在《学规》中提出的“为学之序”是他对读书“穷理”的认知,他还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即是“致知力行”的具体表现。电大教育同古代书院一样,秉承“致知力行”的理念,始终坚持从实践到认知再回到实践的认识过程,在循环反复的认知中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如,在处理教与学这对辩证关系上,电大教育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难与易度设置、知识的前后联系、静与动思考时机的实践把控,让学生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体验中得到自主发展。电大教育特别是社区教育能成为学员自主发展的“加油站”,主要是得益于和传统书院一样,没有升学压力、能更加突出以探究性学习为原则;得益于以学员为中心,让教学与生活整合,使之贴近学员、贴近社会、贴近教育本真;得益于较好地把握教与学的尺度,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使因材施教的方法得以实施;得益于注重自主学习、身体力行,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激活致知力行的正能量。

(三)在教育形式上,以有教无类为导向让电大成为促进终身教育的“健身房”

传统的书院有许多的办学形式,但办学的核心思想是有教无类。它的思想与电大教育是相吻合的,体现在教育对象和过程上的平等,学习内容选择上的自主,学习方法上的自由开放。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是家国同构的起点,从教育角度来说,融洽的师生关系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有教无类”的实践。正如当代学者所言:“传统书院人数不多的较小规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朝夕相处地研究学问,是其生命力所在,是传统书院对于现代教育最有价值的地方。”[9]在当下电大教育体系中,为了更好地践行“有教无类”的原则,就应该坚持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使电大成为促进终身教育的“健身房”。

一是对象的全员性。当今时代的进步为我们电大教育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不仅弥补高等教育的不足,还为满足社会其他成员的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全面实现终身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与此同时,借鉴古代书院注重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也令电大教育在更高层次上着眼于全民终身教育的发展。因此,作为电大的办学功能定位要从过去的成人教育走向全民教育,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全方位提升国民素质去实现教育的公平。[6]

二是内容的适用性。面向全体进行终身教育,必然要求充分吸收、借鉴中国古代书院有益教育内容,并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资源,如,开展“非遗双百文化进社区”活动,通过非遗技艺展示,微课制作,课题研究等方式,总结提炼出当今社会生活需要、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内容。

三是方法的灵活性。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短、平、快”的知识更新周期。电大教育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在传承传统书院的教学方法之时,更应突出方法的灵活使用,注重学思行的结合,机智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培养优良习惯,让学员在终身教育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其中,终身学习和学会学习二者之间是辩证的“道”与“器”的关系,即学员学会学习才能在今后的教育中主动学习进而实现终身学习。也只有在学会学习的前提下终身教育的“健身房”才有了保障,教育公平才能得以实现,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话。

猜你喜欢
白鹿洞终身教育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鹿拓雾来白鹿洞书院文化APP交互设计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白鹿洞书院八字学规被刻在联合国总部墙上?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白鹿洞书院记
“白鹿洞”与鹿无关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