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演艺在高校的文化传播与实践探索

2021-03-08 08:53高永鹏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16期
关键词:实景演艺旅游

高永鹏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旅游演艺在高校的文化传播与实践探索,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请进来”是通过旅游演艺企业参与到高校课程建设,“走出去”是让学生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舞台实践和社会实践,增强高校和旅游演艺企业的交流合作,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服务地方能力建设。本篇文章探讨了旅游演艺在高校文化传播的路径及方法。

旅游演艺肇始于外事接待,发展于主题公园,兴盛于实景演出。旅游演艺称谓首次在2006年《中国文化报》上使用,随后李幼常在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上再次定义为“在旅游景区现场进行的各种表演活动,以及在旅游地其他演出场所内进行的,以表现该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且以旅游者为主要欣赏者的表演、演出活动,统称为旅游演艺”[1]。在此基础上,学者毕建认为,“旅游演艺是基于旅游产业与演出产业的深度融合大背景,以旅游者为主要观众,以地域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在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选址推出的,能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中型及大型演出活动”[2]。从两位学者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出,旅游演艺称谓在继续传承“人”及“地”的基础上,突出了其“艺”的价值属性。笔者认为:旅游演艺是将“旅游”与“演艺”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品,融合新媒体技术与舞蹈艺术,是兼具旅游与文化的双重魅力,主要依托著名旅游景区景点,表现地域文化背景、注重体验性和参与性、形式多样的主题商业表演活动。其中“舞蹈艺术与新媒体技术之间的融合与共生,是当前艺术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二者融合共生往往也能够带来非常好的表演效果与审美效应”[3],旅游演艺通过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审美感受形式,营造新的感官体验消费模式。

一、旅游演艺在高校的文化传播路径

(一)与专业课程接轨

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在不断提高,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知识,更要具备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将旅游演艺相关实践要求引进高校专业课程建设,将会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可行性方案。

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两个方面知识体系支持,一是经济类学科,二是艺术类学科,目前没有哪一个学院能把这两个学科整合到一起。因此,应打开壁垒,联合经济管理学院,将经济类、管理类、营销类、旅游类、艺术类、实践类课程协调统一,形成旅游演艺交叉学科[4]。

以笔者所在单位燕山大学为例,与旅游演艺相关的学院有艺术与设计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与之相关的专业有舞蹈表演、音乐表演、视觉设计、环境设计、旅游管理、电子商务、新闻传播等,将旅游演艺前期策划、项目组织、剧目排练、演出合成、宣传策划等相关环节要求,企业相关部门与高校教师进行系统开发开设相关课程,如舞蹈表演专业开设旅游演艺排练、主要角色分析、舞台表演实践等课程,视觉设计专业开设实景演出logo设计、旅游演艺手办开发、旅游演艺项目包装等课程,环境设计专业开设旅游演艺项目规划、实景演出舞台设计、实景演出舞美设计等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经济、旅游发展战略、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现代旅游企业管理(含饭店与会展方向,旅行社与电子商务方向,景区景点经营与管理方向)、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智慧旅游与旅游营销传播、旅游文化等课程,新闻传播专业开设旅游演艺新媒体宣传、旅游演艺资源开发等课程。

通过高校专业课程开发,编写相关课例,共同打造应用性课程体系,不仅能够拓展旅游演艺产业链条,而且还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二)与通识课程接轨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七点要求,其中第三点改进美育评价中,要求把艺术类课程以及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修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培养方案。由此可见,除专业课程外,通识课程作为必要补充,是高校课程组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扩展知识,完善认知结构的重要平台。

旅游演艺可以和通识课接轨,在通识课程中可以开设中国大型实景演出鉴赏课程,根据综合类大学特点,在培养大学生文化修养基础之上,以全新的视角接触中国实景演出形式,并进行片段式复排演出。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力与创新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将课程打造成实用性较强的通识课程,顺应当今社会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及高校美育意见的工作要求。在课程中,通过艺术理论基础知识,实景演出分析鉴赏、团队组合编创以及舞台表演实践等环节,将课程教学中的艺术性、团队性、实践性、创新性结合在一起,提高理工类学生的艺术素养,开阔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多元知识面,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中国大型实景演出》课程可以设计四个教学章节,分别是旅游演出相关理论,中国实景演出模式与演变,实景演出鉴赏和团队项目实践。从广度与深度两个层面体现教学内容。

1.课程广度。从理论、鉴赏、实践三个维度支撑其研究广度。

理论是基础平台,这部分主要从实景演出的概念、特征、模式、演变以及鉴赏理论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将理论知识结合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鉴赏的基本理论知识。

鉴赏是核心平台,这部分主要从国内四大实景演出系列进行论述。鉴赏四大系列包括张艺谋的“印象”系列,梅帅元的“山水”系列,王潮歌的“又见”系列,以及地方系列(如浪淘沙•北戴河),这四大系列覆盖面广,代表着国内最高实景演出水平。

实践是检验平台,这部分包括项目讨论,项目编排,项目指导,项目呈现四个部分,项目讨论激发学生的沟通能力与想象能力,项目编排考察学生的组织能力与执行能力,项目指导是教师根据每组不同的节目设定进行个性化指导完善工作,最终进行项目呈现,汇报演出,检验教学成果。

2.课程深度。课程深度主要从文化内涵和艺术本体两个方面探讨,文化内涵作为横向轴涉及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旅游文化等知识,是学生要掌握的背景知识;艺术本体作为纵向轴涉及舞蹈、音乐、剧本、舞美等方面,这部分是课程的关键部分,通过艺术呈现,使学生懂得实景演出的运作方式。

二、旅游演艺在高校的实践探索

(一)增强高校和旅游演艺企业的交流合作

旅游演艺企业要加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高校资源,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在舞台表演实践中,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中得以解决。即能帮助企业提高演出质量,有能促进形成良性的教学模式[5]。

同时,对接高校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改革,新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岗位职业特点、植入企业文化的实践基地,通过定期与高校座谈研讨、互访交流,深度开发合作资源,拓展合作领域,形成校企合作人员互通机制、人才共育机制、基地共建机制。把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合作形式。推动构建社会、企业、学校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实现与高校双赢局面,打造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二)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服务地方能力建设

1.将课题研究和服务地方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课题为导向,将科研成果落地体现其社会实践价值,要探索形成了一套科学服务地方的方法,特别是在申报各类科研课题时,除了基础研究以外,给予政策支持,鼓励更多教师与研究人员关注地方需求较紧密的实用型课题研究,撰写咨政报告,参加省市智库建设,积极献言献策,通过全方位配合,形成一套全方位有利于服务地方的科研体系。

2.将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结合。燕山大学长期坚持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在保障学生完成理论、专业知识和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例如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与碧螺塔旅游有限公司、秦皇岛市歌舞团、捌拍未来歌舞团等专业演出团体都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在碧螺塔景区上演的大型实景演出《浪淘沙·北戴河》中,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师全程参与剧目创作,并带领学生参与演出省级精品剧目演出,此部演出受到了新华网、河北卫视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到,经过多方努力,碧螺塔校外实践基地成为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此外,艺术与设计学院舞蹈专业先后参与了2020年央视元旦晚会、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100周年燕山大学校庆等多场演出任务,为社会、地方服务做了极大的贡献。

3.将文化传承和服务地方结合。高校一定要担负起地方文化传承的责任,秦皇岛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多年以来燕山大学在地方文化保护中,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方面做出很多努力,除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北省民间音乐舞蹈研究所,长城文化与民间美术研究所坐落在艺术与设计学院外,还不定期聘请传承人到学院开展讲座和教学活动,2018年学院联合冀东皮影非遗传承人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北方皮影人才培养》。这一结合,填补了燕山大学申请国家术基金零的突破,为地方高校非遗的保护实施路径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艺术创作中要统筹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度;在关注形式感与美感的同时,一定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6]。

(三)重视高校艺术实践课程方案措施落实

在课程方案实施中,重点应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教学模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7]。在艺术实践课程中,坚持直接与间接参与相结合,专业学生直接参与到景区舞台实践,非专业学生间接参与到景区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地方文化、旅游演艺企业以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通过旅游演艺项目发展中,各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互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和文化价值以及旅游和经济价值的深入挖掘,落实课程实践方案。同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重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将实践课程方案细化,重视各部分项目统筹,培养全方位人才。

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旅游演艺在高校的文化传播与实践探索,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

“请进来”是通过旅游演艺企业参与到高校课程建设。在业务课中,通过高校专业课程开发,编写相关课例,共同打造应用性课程体系。将艺术理论基础知识,实景演出分析鉴赏,团队组合编创以及舞台表演实践等环节,将课程教学中的艺术性、团队性、实践性、创新性结合在一起,提高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在通识课中,开设相关鉴赏课程,通过教学熟悉背景文化、鉴赏理论,开阔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知识层级,通过启发构思创造产生新的作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力与创新力,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高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走出去”是让学生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舞蹈实践和社会实践,增强高校和旅游演艺企业的交流合作,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服务地方能力建设。当代大学生不仅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要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使其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艺术的真正魅力就是以“情”感人,以“艺”化人。

猜你喜欢
实景演艺旅游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金湖县创新“实景式”培训 提升精准执法水平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数字博物馆 线上实景游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论山水实景剧与山水实景演出的区别
旅游
论高职旅游教学中的实景教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