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价值

2021-03-08 08:53刘凤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16期
关键词:思政院校职业

刘凤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提高文化自信、培养民族精神和塑造民族灵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探索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而实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重技能培养轻素质养成

国家通过各类文件对高职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确,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然后再培养人的技能,然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存在技能高但缺乏诚信,工作中不够认真负责,追求眼前利益而不愿意精益求精等关乎职业素养的问题,只追求当下而不考虑长远的做法必然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价值观迥异和思想品德的缺失。产生这些问题是由于职业教育中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和长期缺位造成的。人才培养与成长需要文化这块土壤的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当代大学生最丰厚的土壤。

(二)高职思政教师自身涵养与教学功底有待提高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普遍呈以下几种状态:一种是把思政课上成“宣讲课”,基本都是理论,如同宣读文件,无法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成长中的矛盾;一种是把思政课上成“知识课”,教师在课堂只讲“是什么”,对“为什么”以及“怎么做”避之不谈,没有思想启迪的课堂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还有一种上成“活动课”,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虽然生动有趣,轻松热闹,但是由于缺乏内涵和深度,收效甚微,不能给学生思想上留下沉淀。

探寻原因,我们发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呈现年轻化状态,他们毕业后直接从学校走向课堂,缺少社会实践和阅历,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尖锐的问题和诸多疑惑,缺乏解答的底气和自信,在短期内无法做到将现实与思想相结合;年轻思政课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无法做到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以情感人”;这样导致高职学生很容易失掉学习的兴趣,转而开始打瞌睡或者玩手机,这样的思政课教学收效甚微。

(三)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认识偏见和缺乏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笔者了解到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道德品质、性格特征和职业素养等对以后生活与就业会产生影响,但是不清楚影响的程度,他们普遍认为专业技能才是就业的必要条件,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专业课上,对思政课时间投入明显严重不足。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学生喜欢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互联网上传播着许多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不良信息,甚至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高职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时期,又不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非常容易被各种舆论所蛊惑,如果没有进行适时合理的疏导,容易引起价值取向渐趋扭曲,人生信仰迷茫彷徨,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不良现象,腐蚀了多年精心培育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到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现代中国人,是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都需要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专业技能,更要多关注学生人格的养成和培养,要与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德技双修”的教育宗旨相一致,能够立足当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还要着眼未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帮助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在价值理念、创新开拓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既有扎实的知识,动手能力又强的高素质人才[1]。

(一)能够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塑造理想人格

在《诗经》中有“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礼记·礼运》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奋斗目标,在《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修路径,在《后出师表》中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责任担当,在《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这些内容所蕴含的精神已经凝聚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价值追求,它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形成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鲜活又丰满的人物、生动又感人的事迹能够引导高职大学生从树立科学价值观开始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老师教导学生读经典诵经典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识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与内涵,教师用生动的讲解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建立起对至真、至善、至美的终极追求[2]。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中国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易经》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在《日知录》中“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爱国热忱,还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在《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我反省和勇于创新。

古圣先贤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做出了引领,起到了示范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经常诵读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不仅能够“腹有诗书气自华”,还能促进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改变,促动着高职大学生愿意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始终保持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相一致,勇于担当责任与使命,并将中国精神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和工作动力,勇做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的时代新人。

(三)能够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和肥沃的土壤,在《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至善至美,在《三国名臣序赞》中有“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的大度宽容,在《弟子规》中“凡出言,信为先”的诚信法则,在《诗经》中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返哺之恩,在《论语》中“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还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之道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胸怀等等。

这些有关为人处世、操守气节、人格养成等丰富的品德教育的内容在经历了五千年岁月的沉淀后,它们依然光彩夺目,历久弥新,为高职学生提供了提升道德品质和自我修养的方式和渠道,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接力,形成一股向上向善的强大合力。教师带领学生诵读这些经典名句能让高职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明白每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当学生面对人生问题时能够领悟只有在为人民奉献和为祖国奉献的过程中成长进步,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要正确认识中国的现在以及现在的中国人,就一定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有搞清楚我们文化的根与脉、源与流,才能真正明白当代中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真正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由来和客观必然性的问题。中华文化的“灵魂”可以到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例如“拜师礼”,学生在学习拜师仪式中感受蕴含其中的尊师明礼、知恩图报,学生对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这三个故事比较后,他们能够明白爱国是先爱家人再爱人民再到爱祖国的情感升华。通过物质文化的具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本质,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从自然、自发再到自觉,最后上升到了自信的历程,最后形成对璀璨的中国文化的自豪感,愿意自愿弘扬中国文化,让学生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愿意主动抓住机遇,肩负起文化自强的责任。

猜你喜欢
思政院校职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