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浅议学诗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2021-03-08 08:53刘琪山东省德州市黎明街小学
文化产业 2021年16期
关键词:学诗诗化孩子

刘琪 山东省德州市黎明街小学

诗歌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全方位、终身性的。作为诗化教育的试验性探索,六年的学诗体验,提升了小学生的艺术品德修养、写作能力及家国情怀。

诗化教育是近年来中小学教育创新的热点,核心是以诗化人,育诗意少年。六年前,我们选拔了一批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成立古诗词研习小组。小组由专门的老师负责,每周有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初级小组(一、二年级)以《唐诗三百首》的诵读和讲解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兴趣,发现人才。中级小组(三、四年级)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史进行了系统梳理,按照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的顺序,对发展的每个阶段、每种艺术形式,都精选一定数量的名篇进行细读,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提高其艺术鉴赏力。高级小组(五、六年级)则通过专家授课、乡村采风、诗词比赛等形式,激发出孩子们内心深处的诗歌天性和情怀。

六年过去了,面对眼前的这群翩翩少年和他们的珠玉之作,我想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一、融入自然,做自然之子

城市中的孩子,没有了摸鱼、滚铁环、树上荡秋千、赤脚走在田埂上、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童年,把大量时间消耗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性格往往冷淡孤僻,患上所谓“自然环境缺乏症”。自然环境缺乏症又称自然缺失症,是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来的。具体表现为:

(一)兴趣缺失

对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山川河流、风霜雷电、鸟语花香……熟视无睹,没有丝毫的兴趣,无论走到那里,身居何处,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是其标配。

(二)身体瘦弱

体形以小胖墩或“豆芽菜”居多,戴一副近视眼镜。

(三)缺乏活力

性情木讷、拙于言辞。缺乏同龄儿童的稚气和活力。

(四)生性敏感

对周边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的能力,或过于敏感,或趋于迟钝。

诗化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引领孩子们走向大自然,走向荒漠、草滩、河床、农家、森林……听听花开的声音,闻一闻青草的香气,看蚂蚁搬家,甲虫打架……当一切杂念被清空,诗兴便瞬间勃发了:

节气诗24首(录四)

雨水

轻风携雨过蓬门,长夜无眠有几人?

最是无情堤上柳,枝枯树老干嶙峋。

春分

黄花处处草青青,十里春光十里风。

浩浩长空孤鸟尽,黑白今日最分明。

小满

熏风缕缕枣花香,晴日溪头燕子忙。

苦菜青青蚕渐老,庄稼四月已满浆。

立冬

枯荷寥落小池干,一夜北风冬意添。

寂寂空林黄叶地,几颗红柿挂枝巅。

二、尊崇先贤,涵养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诗化教育的题中之义。在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屈原、杜甫、陆游、 辛弃疾、文天祥等诗词大家外,我们还选学了林则徐、龚自珍、黄遵宪、秋瑾、邹容、鲁迅、柳亚子等近代史上有影响力的爱国志士的诗作。

根据近代诗的发展情况,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生长期、成熟期。第一阶段的重要诗人有龚自珍、张维屏、林则徐、魏源等。龚自珍是开创一代风气的诗人,他的诗主要表现了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深刻揭露,同时体现了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龚诗在思想与艺术上对近代诗人有深刻的影响。张、林、魏的主要成就是以鸦片战争为背景的爱国诗歌。第二个阶段的重要诗人有黄遵宪、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都是改良主义的政治家,诗中鲜明地贯串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想,同时表现出振兴国力以挽救国家危亡的爱国愿望。这一群诗人中以黄遵宪的实际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第三阶段的重要诗人有秋瑾、柳亚子、陈去病、宁调元等。他们大多是民主革命的活动家,诗作中洋溢着献身革命和爱国主义的热忱。读其诗、思其人、慕其义,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走进历史的风云,幼小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次的震撼,一次次的洗礼,国家、民族的意识开始萌动了:

观中华诗词大会

陶子洵洵李杜狂,昨宵槐梦到前唐。

谁言盛世无文化?一曲相思几断肠。

月下忆柳老

敢纳江山于芥子,书生意气不能移。

当年大儒今何在?胜秀桥头月已西。

(柳老:柳亚子先生)

三、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疾苦

娇生惯养,不接地气是当今不少孩子的通病。具体表现为:

(一)任性妄为

由于家长事事由着孩子的性情、处处满足孩子的愿望,放任自流,不加约束,孩子形成自以为是、任性自私、热衷自我表现的性格。这样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碰钉子、受打击、遭遇困难后,就会情绪低落,怨天尤人,甚至焦虑、抑郁,出现很多精神问题。

(二)生存能力低下

好多家长只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斤斤计较,而对关乎孩子个性与能力发展的其他方面,例如劳动实践、社会交往、人际沟通等等不屑一顾,好多孩子来到学校,无法和老师、同学正常地相处和交流。一些孩子甚至自己不会上厕所,系鞋带……一旦受到同学的嘲笑,极易产生厌学、自卑等不良后果。

(三)性格极端

从小在“众星捧月”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形成自我中心的思维定势,把周边的人群看成索取情感和物质的对象,一旦遭到拒绝,或哭或闹,或打或骂,甚至自残、跳楼,造成很多悲剧。

诗化教育则引导孩子们把视野打开,走出自我的中心,放眼世界,以诗圣杜甫、王安石、苏轼等前贤为典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常怀悲天悯人、忧国忧民之心,关怀基层民众,记录平凡生活:

广场舞

古木迎风立,黄菊照眼明。

深秋时节好,翁媪舞轻盈。

清洁工人

平明捧帚沿街走,落木无心掠地飞。

我愿青女施法力,一夕凋尽城中林!

校园即景三首

残荷

莲香千卉妒,茎洁百蔬羞。

月夜金风冷,无人解汝忧。

秋菊

寥落深秋里,黄菊寂寂开。

严霜何所惧,不见蜂蝶来。

垂柳

久有凌寒名,暮秋尚葱茏。

桃李皆失色,尔辈自从容。

诗化教育,尤其是引导小学生学诗是当今教改的一个很好的尝试。六年的实践证明,学诗对学生学习、生活乃至三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正向提升作用。孩子们更加阳光,彬彬有礼,喜欢挑战,感恩生活,友爱环境和他人。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加入其中,在诗歌的氛围里,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关注社会和民生,涵养自身的艺术、道德修养和家国情怀,为未来的人生“扣好第一粒纽扣”,也为西方文化大潮冲击下的千年文脉注入不竭的活力。

猜你喜欢
学诗诗化孩子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主旋律戏剧的诗化情思——评剧《母亲》赏析
学诗偶感
学诗
诗化音乐 乐化诗歌——透过「音乐基本要素」分析「古诗新唱」多样教学的实践研究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谈赫拉巴尔“河畔小城”三部曲的诗化叙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