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堂讲题的原则与方法初探

2021-03-08 02:06梁海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变式教学主体初中数学

梁海鹰

【摘要】本文以面对初中学生的数学课堂讲题为研讨对象,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理念,以探索初中数学教师课堂讲题的原则和方法为目的。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角度出发,列举出课堂上讲题应遵循的原则,从利实践、重实效、升素养的角度出发,列举出课堂上讲题的一些主要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主体;引领思考;变式教学;形成能力

讲题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必需内容。通过讲题,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所学过的一些概念、定理和公式,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讲题的有效开展,可以避免“题海战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以及学习成本,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当前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探讨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讲题的一些原则和具体的方法。

一、课堂上讲题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讲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题。而单纯的教师讲题,学生模仿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解题,学生必须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内化成分的活动才能学会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想办法把题目讲解得清楚明白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同步参与,把学生实际存在的疑问和障碍牵引出来,并选取有针对性的讲题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教师应当注意到,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有“讲题”的机会,允许学生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解题方法。

2.适当性原则

适当的才是最好的。首先,每一道题目都有其能力立意或知识立意,教师在讲题之前必须要考虑:其立意是否适合新课标的要求?是否适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根据题目背景(包括题材背景、知识背景、方法背景、思想背景等)确定这道题值不值得讲,讲这道题是否有意义。其次,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之上的,如果不顾学生的接受程度,一味地挖掘题目的深度,拓展知识的广度,学生听不明白,教师讲得无比精彩也是白讲;反之,在学生仍能理解的情况下教师就题论题,懒于拓展,也就浪费了一道好题,不能收到好的讲题效果。也就是说,讲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此可见,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挑选适当的题目和讲题方法,才能使讲题更有意义和价值。

3.导向性原则

讲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并能创造性地掌握和使用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故此,在讲题时,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不但要以多种多样的讲题方法,让学生能更多、更快地接受,而且要有导向性作用,明确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二、课堂上讲题的方法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教师讲题的过程其实就是组织学生解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合作创造的一个过程。引领学生积极进行思维体操的方法有许多,以下是笔者常用的几种方法:

1.以点带面,以题引知

教师讲题的目的之一就是以题目为载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这里的知识包括了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两大部分,它们是共同构成数学教学内容的两大支柱,紧密联系又互有差异。

首先,数学基础知识如基本定理定义、性质等是解题的基础。有时学生解题思路受阻往往是因为基本知识遗忘所致。所以,教师在讲题时要组织学生回顾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在知识提炼的过程中再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突破讲题时“就题论题”的局限作用。

其次,数学里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思想方法,如待定系数法、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等,都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人们离开学校以后,数学公式定理可能很快忘记,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会长期地起作用。所以在讲题时,教师要深挖寄寓在题目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领悟和掌握。

例如,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计算的一道题目,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3,求m的取值范围。

刚接触这类的题目,学生有点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即使有的学生做对,也是把选项中m的值代入不等式组用排除法完成,没有掌握通式通法。由x+8<4x-1解得x>3,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轴进行观察, 根据题目条件,m是怎样的数才能有解集是x>3呢?首先我们要确定m在数轴上的位置,这要分几种情况?注意分类讨论时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其次,我们需要数形结合画图分析,看看这几种情况中哪一种满足解集为x>3。

通过该题目的练习,学生不但复习了不等式(组)的解法,还巩固学习了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就知道该怎样处理了。

2.思路展示,引领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讲题时就相当于一个领操员,指引学生从技能、思维,智力、非智力等各方面锻炼自己,从而使创造能力、思考能力、数学情感等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讲题时,向学生展示自己探索求解过程,寻得求解方法的思路历程是必要的。并且,在师生共同研究探索的过程中,极易产生一题多解。多种解法的归纳与展示更易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例如,如图1,已知一次函數y=kx+b的图像经过A(-2,-1),B(1,3)两点,并且交x轴于点C,交y轴于点D。

(1)求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求tan∠OCD的值;

(3)求证:∠AOB=135°。

这道题的第(3)问很不“常规”:一方面它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背景下的证明题,另一方面要证明的“∠AOB=135°”是学生平常较少见到的证明。面对这一不常规的证明题,学生有点束手无策。于是,在完成(1)(2)问后,笔者给学生讲了探索思路,引导学生探索求证方法,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串:(1)在△AOB中直接求∠AOB=135°好像有点难,我们能不能把问题转化一下呢?你能想到哪些转化方法?(2)有同学注意到∠AOB=∠AOC+∠COD+∠DOB,这三个角哪个角已知?其实我们可以把问题转化为求什么?(3)请观察并猜想:∠AOC和∠DOB分别在哪些三角形中?这些三角形可能是什么三角形?(4)猜想对我们证明题目有没有帮助?(5)你有办法证明上面的猜想吗?题目给出了哪些有用的条件?(6)求解有可能用到点C和点D的坐标,你能把它求出来吗?

猜你喜欢
变式教学主体初中数学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变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教学的应用途径
透过现象看本质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